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2011-08-15刘岩峰
刘岩峰
(辽宁省沈阳新民市人民医院 沈阳 11030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由Caplan(1980)[1]首先报道。属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由于此区的局部解剖学特点,此区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常可导致多个以上梗死病灶,临床表现较重,故早期识别及积极处理,是能有效提高TOBS的抢救成功率的关健。以下对我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TOBS11例的临床诊疗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例中男8例、女3例,平均59.5岁。有高血压病史伴心房颤动史8例,糖尿病史3例,血脂异常史6例。安静中起病6例,活动状态或激动时起病5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急性起病,病前有眩晕、恶心、呕吐。病中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9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10例,视觉障碍4例,严重记忆障碍1例,肢体瘫痪9例。
1.3 影像学检查
11例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检查,未明确病灶者行MRI确诊。所有患者均见小脑上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中2个或2个以上区域同时出现病灶(8例发现3处或3处以上病灶)。梗死部位:为双侧丘脑、中脑、枕叶、小脑、颞叶内侧面和脑桥。其中3例大面积脑梗死分布在小脑、枕叶或颞叶内侧面。
1.4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按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给予改善脑循环、脑保护剂、降纤、抗血小板、抗凝、抗感染、对症治疗。溶栓治疗1例。其中大面积梗死者给予降颅压。
2 结果
经积极治疗后好转5例、改善3例、恶化后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
3 讨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由于此区的局部解剖学特点,此区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常可导致多个以上梗死病灶,临床表现多样。基底动脉尖端分出两对动脉即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其分支供应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及枕叶。故可出现以中脑病损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2]。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部分或完全麻痹、眼球上视不能(上丘受累)及1个半综合征,瞳孔光反应迟钝而调节反应存在类似Argyll-Robertson瞳孔(顶盖前区病损)。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一过性或持续数天,或反复发作(中脑和/或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受累)。视觉障碍:对侧偏盲或皮质盲。严重记忆障碍(颞叶内侧受累)。由于TOBS不侵及或较少侵及锥体束,故瘫痪较轻。但常因病灶缺血水肿波及锥体束,故临床中见到较轻的肢体瘫痪。基底动脉深穿支和大脑后动脉分枝缺血或闭塞,致大脑脚、丘脑梗死产生偏瘫,丘脑梗死时瘫痪是因水肿影响内囊所致,一般程度轻,为不全瘫痪,恢复较快,但偏身感觉障碍持续时间较长。本组11例中6例出现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头CT或MRI示均为丘脑梗死。其特点为梗死灶常位于丘脑的中心,多散在于内髓核周围,有时表现为双侧丘脑碟形低密度灶,该影像被认为是TOBS的特征性表现[3]。为丘脑穿通动脉发生闭塞所致,其感觉障碍重,不易恢复。本病的病因主要为血栓形成,其次为栓塞、动脉炎、动脉瘤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引起。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患、椎基底动脉系统脑缺血发作等。头颅CT、MRI检查对TOBS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发现双侧丘脑、丘脑下部、中脑、脑桥、小脑、颞叶内侧及枕叶2个或2个以上部位梗死灶即可确诊,可同时累及幕上及幕下结构,以枕叶、丘脑和脑干首端(中脑和脑桥)易受累,但CT所见与临床体征并不完全一致,临床有明显脑干体征,CT检查阴性者应行MRI,有条件早期可加DWI检查。治疗除按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外,主要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同时积极防治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本组病例中经积极治疗后好转5例、改善3例、2例恶化后自动出院、死亡1例。预后与梗死部位、数量以及病人年龄、性别、意识障碍程度有关。因老年男性病人既往常有长期嗜烟史,如有昏迷常伴发肺部感染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预后差。脑血栓形成超早期可行溶栓治疗,预后较好。我院目前临床脑血栓形成溶栓治疗较少,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已过超早期(6min内)且交待溶栓治疗后有继发脑出血可能后。TOBS的早期识别及积极处理,是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健,大多数病情呈进展性,预后不良,死亡率高,正确及时的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1] Caplan LR.“Top of the basilar”syndrom [J].Neurology,1980,30:72.
[2]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
[3] 宋元英,吴中东.椎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8(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