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的道德问题及成因分析①

2011-08-15张娜

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5期
关键词:师生教学方法过程

张娜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邢台 054000)

课堂教学中的道德问题及成因分析①

张娜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邢台 054000)

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使师生双方的人性得到升华,个性得到完善。但是反思现实,由于我们缺乏对教学过程的道德审视,致使教学过程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课堂 教育 分裂主义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育已经成为人生获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基础。这就对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使师生双方的人性得到升华,个性得到完善。但是在当前的实践中,我们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性研究,教学过程还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互动缺失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围绕课本对学生进行板书式的授课,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者,学生难以真正参与教学,不会独立思考,师生之间的互动严重缺乏。

(1)教师中心主义严重。在如今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依然使用,这种没有学生参与的、死气沉沉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发展能力,特别是开拓、创新能力基本上没有得到专门的培养与锻炼,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变成了一个静态的、被动的“接收器”。整个教学活动只注意信息的“接受”和“储存”,而忽视了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属于平面单向传递式教学,没有做到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统一。课堂教学被演绎成了一个机械、僵化的过程,散发着浓厚的“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动力系统的激发,忽视了师生探求真理的乐趣和师生交流的和谐,从而使得教学缺乏情感,缺乏良好的民主环境和氛围,这对于学生的自身成长与完善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2)教学方法不合伦理。好的教学方法是人性化的、情境化的,是教师的自觉行为。在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死板、不能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等问题。教师注重的仅仅是学生的吸收和学习,而不是建构和表达。运用教学方法并不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掌握学习的方法,而只是为了知识的传递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注重教学的结果而不是教学的过程,强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不是教学方法的伦理性,衡量学生的终结性的结果而不是终结性结果的合理性,教师只是单纯在进行教学,却不关心学生的人格培育。这就使得智力教育与人性、品格的教育出现了巨大的分离,教学过程中伦理道德严重缺乏。

2 师生关系冷漠

教育的力量和效果来源于和谐而美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但传递着丰富的教学信息,而且流动着精神上的情谊。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却日渐淡漠。

(1)缺失“教育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决在于教育爱。只有教师无尽的爱,才能让孩子从心灵上接受教育;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教育事业才能取得成功。然而,在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几乎很难找到爱的存在。许多教师当上课铃一响,就走进教室,打开讲义,像一台播放机,滔滔不绝地播放完讲义的内容,然后转身离去,看不到学生的表情,觉察不到学生的反应。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变得越来越冷漠,在各个方面都缺乏相互的热情,过去那种“爱生如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情谊己经非常淡化了。教育爱的缺失,淡漠无情的知识传授方式,不但把师生双方都置于情感的荒漠,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无效的教学。

(2)教学追求名利主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现了大踏步前进,社会取得了全面进步,但是,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同样刺激和诱发了人们的名利思想,许多学生和老师也被名利所左右,在教师一面,由于自身缺乏对“道”的坚定信念,有的把所从事的工作看作是谋生获利的职业,不再甘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一面,有的学生视老师为金钱交易下贩售知识的教书匠,自然无需尊重。教学实践中,师生间传承的知识蒙上了商业化性质,贯注于行为实践之中的道德人文主义未能被切实、有效地纳入教学内容。如此情境下,师生之间相互亲近、交谈、了解与融通的机会必然减少,相互间冷漠、疏离现象自然产生,教学过程中的伦理道德更是无从谈起。

3 分裂主义教学严重

教学应该着眼于人,是对人的完整教育,通过这种教学,使人作为一个整体性的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学与生活的一体化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现实表现,它能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省察,真正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从根本上激发他们在教育中主动的创造精神与开拓意识,并提升自身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境界。但仔细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却与现实生活发生了严重的分裂。

(1)教学与生活分裂。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忽视了紧密联系生活,学生随着文字性知识在头脑当中的逐渐积累,生活经验显得越来越苍白,不会把文字性的知识转化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生活,但分裂的状况却使学生认为学习和生活之间并不存在太大关联,这种脱离生活的教学充其量是一种智力的训练,不符合人的发展的伦理道德要求。

(2)教学与创新分裂。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缺乏创新性人才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课堂教学只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让学生成为既定知识的看护者、守护人,由此,造成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善于独立思考,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

G410

A

1672-5654(2011)05(a)-0119-01

①科研立项: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课堂教学的道德观察与研究》,课题编号:1010062。

猜你喜欢

师生教学方法过程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麻辣师生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