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思考
2011-08-15刘奇晶谭英奇李奕儒
刘奇晶,郭 颖,谭英奇,马 遥,李奕儒
(1.通化市二道江区农牧水利局,吉林通化 134003;2.通化市佳俊生物电子有限公司,吉林通化 134003;3.通化市农机研究设计院,吉林通化 134003;4.通化市绿色食品办公室,吉林通化 134003 5.通化市农业信息中心,吉林通化 134003)
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落实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呈现出全面、均衡、协同发展的全新态势,农民收入的构成虽然仍是以一产业收入为主,但二、三产业和劳务收入的比重正逐步增大。农民收入已逐步摆脱主要依靠种养业的单一传统模式,增收渠道已趋向多元化,其中,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最主要途径。如何加速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推进“三化”进程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要任务,更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作用
1.1 提高了农民素质
劳动者的素质是劳动力就业竞争的决定因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转移的过程,开阔了视野,逐步适应现代化、产业化生产环境,通过转移培训和工作实践,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如法律意识、竞争意识、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等,全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1.2 增加了家庭收入
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劳务收入已成为许多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片、带富一方”的可喜局面。外出打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绝大多数农民把外出务工的收入用来修房造屋、购买电器、通信工具或农用车等,在增加工资性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家庭财产性收入。
1.3 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从近几年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土地向规模化经营进军的过程。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把自己承包的土地、山场、水面、滩涂,转包、租赁出去,这样一批种植、养殖大户脱颖而出。既较好地解决了外出打工与弃田撂荒的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有序流转,提高了土地规模效益。
1.4 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活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实质上也是城镇化建设向前迈进的过程。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在城镇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职业,并在小城镇定居下来,其示范效应又带动周边农民进入小城镇。另外,部分外出打工者回乡在小城镇创办实业,也吸纳了一些农民进城务工。这些农民群众共同构成了农村城镇化的主体,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许多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在他乡创业致富的同时不忘家乡,纷纷投资家乡公益设施建设,也促进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类型
2.1 “离土不离乡”型
这种类型的转移劳动力,介乎于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边缘地带,早出晚归,在区域内以个体私营业、企业里务工,食宿在家。他们属于农村人口,还有宅基地及口粮田,但又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从事生产加工、采矿、运输、餐饮等行业,他们虽然冠之于“农民”身份,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2.2 “不离土不离乡”型
这种类型的劳动力转移,具有季节性特点,他们农闲季节就近打工,农忙季节歇业务农,多为兼业型经营。其收入来源构成渠道较多,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高于第一产业的收入。
2.3 “离土又离乡”型
这种类型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历史比较长,经验较为丰富,其就业行业、区域比较固定。他们除了身份还是“农民”外,其它各个方面已和城镇居民一样。
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3.1 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偏低
绝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在思想道德、劳动纪律、遵纪守法等观念薄弱,除务农外无一技之长,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需求。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收入层次的提高。
3.2 农民工就业环境仍不宽松
目前,个别就业单位对农民工采取限制性就业政策,甚至不仅限制就业数量,而且还进行了行业划定。一些企业工作环境差,缺少必备的劳动保护,没有医疗保险,拖欠农民工资现象仍屡有发生。农民工就业的不宽松环境,缩小了农民的就业空间,挫伤了农民的转移就业积极性。
3.3 转移观念存在误区
一方面,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深深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部分农民视土地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不能完全舍弃土地,怕失去生活保障;另一方面,部分外出经商、打工农民收入工资低,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认为外出就业不如靠土地的收入稳定,农民“小富即安”的心态仍未改变。
3.4 劳务流动体系不健全
目前,劳动力转移就业体系还不健全,外出务工人员多是自发性、无序的流动,有组织输出的比重很小,外出务工主要靠亲帮亲、友帮友,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这种自发组织形式的输出分布零散、影响范围小、发展后劲不足,造成了劳力就业体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4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4.1 强化农民素质提升
要积极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帮助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建立资助农村贫困生完成学业的长效机制,教育农民屏弃义务教育阶段厌学、弃学、辍学情绪,配备高水平师资力量,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依托各地“阳光工程”、“绿证教育”、职业技能等专业农民培训基地建设,立足于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
4.2 加强农民工就业管理
依托市、县、乡 (街)三级农村经济管理局 (站),建立比较完整的农村劳务经济管理机构,开辟劳务市场和服务基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输出。要因时因地制定好农民工进城就业工作计划,开辟多种渠道,广开就业门路,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工作抓好抓实。同时,进一步清理整顿规范劳务输出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借劳务输出名义实施敲诈勒索、欺骗群众和组织偷渡等不法分子,对受到侵害的外出劳务人员实施法律救助,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4.3 贯彻落实各项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民工进城务工政策,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民进城安家落户、就业保障、子女上学、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化服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实际问题,落实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与流转政策、城乡社会治安法规条例、农村劳务输出组织建设与规范等涉及农村劳动力切身利益的政策,废止一切不合理的壁垒政策和歧视性政策,保证农民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
4.4 开展社会化综合服务
完善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密切注意国内外劳务市场动态,随时搜集、传递和发布各地各类劳务供求信息,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快劳动力资源市场建设,并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相关要求,逐步健全其服务功能、完善各项制度,积极免费地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各项综合服务,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推动“三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