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提升气象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011-08-15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

浙江气象 2011年1期
关键词:防灾三农气象

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 葛慧君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开展农业农村气象工作,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农业气象科技成果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当前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存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偏弱、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不够到位等问题。我们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和保障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性,着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1 着力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浙江是受台风、暴雨洪涝、雷电等灾害影响较大的省份之一。广大农村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加上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往往是灾害高危区和防灾薄弱点,这些年浙江省有80%以上的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发生在农村。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各类气象灾害与极端天气频发,对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必须加快构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提升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

1.1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经过多年的建设,基层已拥有一批气象、水文、海洋、地质灾害等监测预报设施,在各个防灾减灾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来看,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全方位、立体型的监测预警网络还没有形成。今后要朝着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方向努力,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农村各类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成效。通过优化布局、合理规划、加密站点,统筹推进重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等农村重点部位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3年内实现自动气象监测系统覆盖到乡镇及重点部位。通过组织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监测和信息共享、加强基层气象台站的监测预警等,着力推进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和风险评估的针对性。充分利用全省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收发系统建设,到2012年,全面建成以气象服务系统为依托的县级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完善乡镇、村以及气象灾害敏感行业(单位)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机制,实现及时准确安全传输和接收预警信息。

1.2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只有加强事前防范、主动避灾,才能防患于未然。为此,对涉及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迁建选址、民房建造等,通过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提前有效避开气象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针对农村雷灾隐患较多、防雷技术服务普及不够的情况,结合中心镇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学校等公共设施、乡镇企业以及成片建造的农民新村的防雷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建(构)筑物防雷安全性能。同时,从源头上加强农村防雷安全管理,组织编制农村住宅防雷装置设计安装指导图集,引导农民按防雷规范标准建房,落实防雷安全措施。

1.3 完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争取用3年时间,实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到县、应急预案到村、预警信息入户,促进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格化。加强对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农村人口密集区等重点部位的应急预案演练,以此检验和完善各气象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提高农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作战水平。

1.4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气象防灾减灾

浙江省多年应对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实践证明,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强群测群防、全民防灾。要加快开展以“有分管领导、有气象协理员、有应急预案、有监测设施、有接收平台、有资金保障、有科普培训”为内容的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乡镇气象协理员、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构筑气象防灾减灾基层防线。

2 努力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农业生产容易受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是最离不开气象服务的生产活动。近年来,浙江省致力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已形成蔬菜、茶叶、果品、水产养殖等10大农业主导产业,拥有农业专业大户20.5万个,农业专业合作社1.6万个,农业龙头企业6300余家。面对日趋旺盛的气象服务需求,要大力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努力促进农业生产活动由“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转变。

2.1 完善农业现代化气象服务设施

重点围绕“两区”(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在县(市、区)选择若干园区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探索建立一批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优化农业气象观测站点布局,不断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和小气候观测能力。建立省、市、县3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进一步完善卫星遥感监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产量预报等应用技术,不断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设施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水平。

2.2 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手段

与传统农耕生产相比,现代农业生产的理念、技术及组织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气象服务也要适应新情况、新要求,不断创新发展。比如,在业务技术创新上,针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探索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建设、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大力开发实用性强的系列化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在服务机制创新上,完善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气象科技应用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省级农口联合会商制度,并将这一制度延伸到市、县一级,充分利用各涉农部门的资源和业务优势,为当地农林渔牧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服务。

2.3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资源。浙江作为沿海省份,风能、空中云水资源等气候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开发利用的前提是摸清底数,通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搞清资源有多少、承载能力如何。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等,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生态改善中的重要作用,把潜在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促进农业增效的现实生产力。

3 大力改善对农民群众的气象服务

气象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公共事业,气象信息作为群众最关注的信息之一,和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当前,与城市居民相比,对农民的气象服务还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努力让城乡群众共享气象服务成果。

3.1 加强适合农民的气象服务产品供给

针对农民需求和区域特点,积极开发和提供农村休闲旅游业、来料加工业、商贸流通业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围绕农村群众日常起居、交通出行、旅游休闲、养生保健等,加大生活类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和供给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

3.2 扩大农村人口气象信息覆盖面

目前,浙江省已建立了农村广播电视、海洋气象广播电台、手机短信、浙江农民信箱、浙江农网、浙江天气网、农技110、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各类信息传播平台,在农村形成了庞大的受众群体,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加快形成农村气象信息播发立体网络。通过在农村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区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气象警报器等设施,拓展农村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同时,依托专门气象服务渠道、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逐步推进气象信息服务进村入户。

3.3 加强农村气象科普教育培训

借助各类宣传阵地,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实施气象科普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气象知识在农村的普及面,提高农民运用气象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千镇万村”气象培训工作,促进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学好气象知识、用好气象信息。

猜你喜欢

防灾三农气象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气象树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大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