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1-08-1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9期
关键词:中药学功效中药

杨 淳

云南省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

高职高专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杨 淳

云南省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

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要求“两个突出,一个改革,一个强调”。即: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精简内容;其次是突出实践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法,采用直观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从学生来讲,强调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职高专;中药学;教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类各专业的公共专业基础课,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如何确保中药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围绕高职高专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教学相长的适合高职高专中药学教学的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概括起来,就是“两个突出,一个改革,一个强调”。即: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强调正确的学习方法。具体如下。

1 突出重点,精简内容

中药,伴随着中医的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据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目前可供药用的资源已达12800余种,可谓浩如烟海。即便现行教材对之进行了高度浓缩、提炼,也收载了462种常用中药。若平均使力,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话,势必教学时数紧张,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讲得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皆是来源,性味、功效、临床应用。学生也听得一头雾水,茫然不得要领,都学了,却都记不住、不会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遵照教学大纲要求,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那么重点是什么?首先是总论中的中药理论,其次是各论中每个章节对同类药的概述及代表药。

中药药性理论,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集中体现和概括[1]。它主要包含了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配伍、用药禁忌等内容。是指导中药正确应用的理论基础,是各种中药都要涉及的共性的内容。理解搞懂了这个基础,就便于各种中药的学习掌握,因此要讲深讲透。

具有相同功效和主治作用的一类中药归为一个章节。将看似繁杂而毫无头绪的诸多中药,通过功效与主治作用这个纲,进行归类组成一个个单元章节,按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使用注意诸方面的共同点,归纳必须进行重点讲授。掌握了一大类药的共性、普遍性,就能执简驭繁。在教学中就不必每一种药再重复其相同点,只要针对同类功效药物中不同药物的个性进行讲解即可。这样即便于学习,又容易记忆掌握和使用,同时也精简了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比如理气药,都能疏通气机,用于气滞或气逆证[2]。治疗气滞证的一类中药又分为治疗肝气郁滞类和脾胃气滞类;治疗气逆证的一类又分为治疗肺气上逆类和胃气上逆类中药。

在具体中药的讲授中,选取各个章节中的代表药进行重点讲授,以突出重点。比如辛温解表药,就重点讲解麻黄、桂枝。而其它中药,就几味甚至几十味的归在一起,采用图标形式,归纳出各自的特点差异进行讲授,既省时,又鲜明。同时对本地区常用药、特色药,也要重点介绍。如云南白药的常用药三七;云南的地道药材茯苓、重楼、云黄连等,以彰显地方性和实用性。

2 突出实践教学

这是由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职高专的学生必须是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要加强实践课的教学。我校重点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2.1 安排饮片见习课

在各论1~2章理论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到中药标本馆见习。让学生自己认真地观其状、摸其形、嗅其气、尝其味,来直观认知所学中药。老师在一旁作形状特征、炮制加工等的描述以及功效主治等的复习和提问,使学生把中药饮片实物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对一些中药的伪品也一同呈现,讲解其差异,帮助学生鉴别区分。如三七与其常见伪品莪术的鉴别,前者为五加科,后者为姜科,外观经人为雕琢后酷似真品,但三七固有的“回甜”是莪术没有的。再如天麻与马铃薯仿品等的鉴别。

2.2 到药用植物园见习

据云南省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全省有药用植物6157种。我校药用植物园建立已有20多年的历史,现栽培有300多种中草药。在学习几个章节的中药后,带领学生到药用植物园见习,观察中药的活体植株,并介绍中药的生长、药用部位、采集时间方法及一些中药的种植管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长了实际能力。平时安排学生进行管理,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

2.3 组织学生野外认药

利用学校周边连绵而郁郁葱葱的群山,组织学生野外采识中草药,使学生既见过加工后的饮片,又在野外采识了解活的中草药,锻炼学生今后到大自然中采识中草药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到基层、到农村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而不识中药的中医工作者。

2.4 中药社团实践活动

成立中草药兴趣小组,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同学上山采药,然后带回种植在校药用植物园内,同时指导同学开展引种栽培、野生驯化等试验,让同学在实践中学习中药知识,提高识别中药的技能。

3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决定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方法,只管教,而忽视学。在中药学教学中缺乏直观性,缺少学生的参与,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无兴趣,学习被动的填鸭式教法。采用直观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是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人对事物的感知,抽象的表达不及具体物体对感官的刺激来得强烈、鲜明、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及记忆。因此,中药学的教学法,我们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法。首先每堂课都将所讲授中药的饮片用塑料袋装好,带入教室,学生通过眼看、手摸、嘴尝、鼻嗅,来直观感受认识每种中药的性味、形状,使药名与实物能对上号。其次每节课前尽量采摘中药的新鲜活体带入课堂,同时讲解其分布环境、形态特征、入药部位等相关知识。这样做,学生印象更深刻,为今后采识辨别中药打下基础。其三,将中药制作成实地拍摄的影像多媒体课件等授课,使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声音等方式,身临其境地感知中药的生境、形状等信息。对不清楚的地方还可反复地观看来掌握。

启发式教学法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好预习,自己动脑寻找答案。上课时,以问题为中心,结合重点难点,教师边讲边启发诱导,由学生自己回答,别的学生补充,再集体讨论,老师评价,变过去教师单一地教、学生被动地听为如今师生互动交流。这样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兴趣浓厚,同时经过学生自己思考得来的东西,易理解,记得牢,教学效果事半而功倍。

4 强调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需要讲究方法,此乃“授人以渔”。学习中药,哪种方法最佳呢?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归纳对比法行之有效。中药繁多,而许多在功能、名称、来源上相似的中药,极易相互混淆,张冠李戴,而难以掌握。只有对比,才有鉴别区分,通过归纳对比法在中药共性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特征来记忆,就能化繁为简,容易掌握。

4.1 功效类似中药的对比:各论中药按功效划分章节,在同一章节中功效类似的中药之间要进行归纳对比,同中求异。比如消食药中的山楂与麦芽,两者均能消食健胃,用治饮食积滞证。但山楂消食力强,兼能行气,治食积气滞强于麦芽。并且善消油腻肉食,为治肉食积滞之要药[3]。麦芽性平和,长于淀粉类食物的消化。用治米面薯芋食滞。此外山楂兼能活血散瘀,麦芽兼能回乳消胀。

4.2 药名相似中药的对比:如石决明与草决明皆能清肝明目,不论虚实之目疾均可用之。但草决明是植物的种子,归清热泻火药,兼能润肠通便;而石决明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属于平肝熄风药,兼能平肝潜阳,为镇肝、凉肝之要药。其他如赤芍与白芍、白术与苍术、豆蔻与草豆蔻、麦冬与天冬、吴茱萸与山茱萸等。

4.3 药源相同中药的对比:同一植株因入药部位、采集时间、炮制的不同,中药的性能也存在差异,需要对比。

4.3.1 药源相同而入药部位不同的对比:如桂枝与肉桂。桂枝入药部位为肉桂的嫩枝,肉桂为树皮,二者均辛甘温,均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但桂枝力弱,以发汗解表为主,主治风寒表证;肉桂以温里散寒为主,主治里寒症。故一为治表寒,一为治里寒之要药。其他如:麻黄与麻黄根,大青叶与板蓝根,苏子、苏叶与苏梗,桑叶、桑枝与桑白皮等等。

4.3.2 药源相同,采集时间不同的对比:如枳实与枳壳。二者皆为芸香科小乔木酸橙的果实,但前者是幼果时采摘,后者是接近成熟时采收,故枳实行气除胀作用强于枳壳。其他如:青皮与陈皮。

4.3.3 药源相同,炮制不同的对比:如天南星与胆南星,天南星为生品或制品,而胆南星为天南星研粉与牛、猪或羊的胆汁混合制成。二者均能化痰,但南星性温,用治寒痰;胆星性凉,用治热痰。其他如:生地与熟地,生大黄、制大黄与酒大黄,竹茹、竹沥与天竺黄。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职高专层次中药学的教学,要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生学法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真正提升。

[1]刘仁慧,许利平,赵宇昊等.中医专业《中药学》教材改革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1):108.

[2]杨丽.中药学有所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雷载权.中药学学习指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R28

A

1007-8517(2011)09-0072-02

2011.03.24)

猜你喜欢

中药学功效中药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