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气法在中极穴应用举隅

2011-08-15荣,雷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导气徐徐浅层

赵 荣,雷 林

(1.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201;2.玉溪市人民医院,云南玉溪653100)

中极穴为临床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在针刺中极穴时,得气与否、是否达到气至病所(针感下传至阴部或针感扩散至整个小腹)往往是取得疗效的关键。笔者在针刺中极穴时应用导气法,每使气至病所,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中极穴由深至浅再至深导气法治疗前列腺良性增生尿淋漓不尽案

李某,男,57岁,2007年6月初诊。主诉:解尿淋漓不尽6个月。现病史:5年前曾患前列腺炎,经中西医治疗1年后痊愈。6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解尿淋漓不尽,自觉解尿无力,尿线变细,尿后仍有不尽感,尿频、尿急不明显,无尿后滴白,无腹痛、尿痛等,夜间起夜1~2次。经B超检查及肛门指检、前列腺液分析,诊断为前列腺增生。体态略胖,活动后易出汗,饮食可,大便正常,寐可。舌淡苔薄白,脉沉。诊为癃闭,证型为气虚不足。

针灸处方:主穴中极;配穴气海、三阴交、足三里、尺泽;刺灸法中极穴导气法。具体操作:取2.5寸30号针,将针直刺入皮下,缓慢向下深入,当患者自觉有酸胀感或酸痛感时,再向下深入0.2寸左右使酸胀感或酸痛感明显,持针守气5 s左右,徐徐由深层提退至浅层,再从浅层徐徐插入至深层,在徐徐插入的过程中,如患者感觉针感传至阴部,持针守气5 s左右,即可停止行针;如患者没有感觉针感传至阴部,则再将针徐徐提退至浅层,再从浅层徐徐插入至深层,如此反复,至患者有明显针感传至阴部后,持针守气5 s左右。

一诊后患者即感觉症状明显减轻,解尿有力。三诊后解尿淋漓不尽基本消失,后巩固治疗7次。随访半年无复发。

2 中极穴由浅至深再至浅治疗原发性痛经案

于某,女,16岁,2007年7月初诊。主诉:痛经4年。现病史:12岁初潮,13岁经期基本规律,30天1行。每次月经第1天腹痛剧烈,性质为绞痛,第2天缓解,经色红,无明显血块。曾行多种检查,诊为原发性痛经。曾服用中药汤剂和中成药,服药期间痛经缓解,停药后疼痛反复。因痛经已明显影响学习,尝试针灸。形体偏瘦,饮食可,二便调,寐可。舌尖红苔薄黄,脉细。诊为经行腹痛,证型为气虚有热。

针灸处方:主穴中极;配穴足三里、太溪、地机;刺灸法中极穴导气法。针刺时机:月经前1周。具体操作:取1.5寸30号针,将针直刺入皮下,由浅层徐徐向下插入,当患者自觉有酸胀感或酸痛感时,持针守气5 s左右,再徐徐由深层提退至浅层,如患者感觉针感扩散至小腹,持针守气5 s左右,即可停止行针;如患者没有感觉针感扩散至小腹,则再将针徐徐插入至深层,再从深层徐徐提退至浅层,如此反复,至患者有明显针感扩散至小腹,持针守气5 s左右。

第1个周期,连续针刺5天后,月经来潮,腹痛减轻一半。第2个周期,连续针刺4天,月经来潮,腹痛减轻大半。第3个周期,连续针刺4天,月经来潮,未腹痛。随访半年无复发。

3 讨论

导气法出自《灵枢·五乱》,原文为:“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五乱”指气乱于心、肺、肠胃、臂胫、头的病证,“五乱”的发生是由于气之逆乱所致,而非邪气的亢盛或正气的不足,用“导气”法,以引导逆乱之气恢复常态。导有引导之义。导气的目的在于引导脏腑经络清浊相干之气,恢复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因此不论虚证实证都可用导气法,虚证则能引导其正气恢复,实证则能诱导其邪气外泄。如《灵枢·邪客》所言:“辅针导气,邪得淫,真气得居。”

导气法临床应用广泛。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法灸法学》[1]中,对于导气法的具体操作是这样描述的:“根据从阳引阴、从卫取气、从阴引阳、从营置气的原则,在进针得气后做导气手法。由浅层徐徐插入深层,再从深层徐徐提退至浅层;或由深层徐徐提退针至浅层,再从浅层徐徐插入至深层。每1次需3~4 min,为导气1度。可反复行针3~5度,每度导气可留针3~5 min,再行下一度导气法,也可连续操作。待导气完毕,留针20~30 min”。笔者根据临床的实践经验,在上述操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在得气(气至病所)时持针守气5 s左右,以保持及加强针感。

目前对导气法的临床报道较多。黄长军等[2]研究认为《内经》导气法是用于治疗五脏经气逆乱的一种针法,以提插缓慢均匀为特点,并认为导气法既可以在远离患处取穴针刺治病,又可以引起营、卫二气的循经传感现象。兰春燕[3]研究认为,《内经》导气法主要用治五乱证,临床可灵活应用,治疗多种虚实不明显的急慢性疾病,所选穴位可依病证化裁加减 ,操作方法皆为均匀缓慢提插,也可结合捻转。吴节等[4]研究认为《内经》导气法的操作要领有:①良好的医患沟通;②舒适安静的环境;③凝神于针;④以意引气;⑤综合运用多种调气手法;⑥切勿忽视押手的作用,辅以循法;⑦守气贯穿始终。笔者在应用导气法的过程中发现,导气法能够促进气至病所的得气效应。气至病所

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使这种针感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最终达到病变部位。它是行气的主要目的,是得气的最高表现,可以使针下之气到达病变部位,从而调整阴阳之平衡,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中极穴为膀胱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针灸甲乙经》载:“足三阴、任脉之会。”在中极穴施行导气法,可使针感明显感传至阴部或扩散至小腹,对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具有较好的效果。

[1] 陆寿康.针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2-33

[2] 黄长军,李志刚.传统针刺导气法[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142

[3] 兰春燕.导气法及其临床运用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3):42-43

[4] 吴节,蔡雪梅,汪娟,等.导气针法探讨[J].四川中医,2006,24(5):96-98

猜你喜欢

导气徐徐浅层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四川盆地太阳背斜浅层页岩气储层特征及试采评价
基于浅层曝气原理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
过路口,先看灯
处暑采菱忙
箭猪先生的暖心被
ARES防御系统公司FightLite MCR—100轻机枪
某内能源转管武器导气装置气室流场的数值模拟
3月,春风徐徐
浅层砂过滤器在工业循环水使用中的优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