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牛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1-08-15张爱文李新社执笔人张苏琼杨德堂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肉牛奶牛

张爱文 ,李新社(执笔人),张苏琼 ,杨德堂

(1.兰州华陇家禽育种有限公司,甘肃 730060;2.甘肃省畜牧管理总站;3.皋兰县疾病控制中心)

1 牛产业现状

甘肃省肉牛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黄牛改良。从1979年开始,甘肃省就引进西门塔尔牛等优良品种改良本地黄牛,至1998年时牛改冻配数量已达18万头,全省设立冻配点635个。甘肃省为推动肉牛业的发展,对冻配工作一直采取扶持政策,特别是在液氮与液氮罐、冻配器械方面给予了重点扶持,每年补助资金100万~150万元。近年来,随着肉牛业的发展,牛改冻配事业发展较快,特别是2000年以后,牛改事业发展迅速。2004年冻配数量已由1999年的18万头发展到近28万头,全省冻配站点已达1 000个。在改良技术上已由原来二元杂交的基础上,逐步示范推广三元杂交技术,特别是2000年以后甘肃省引进皮埃蒙特牛、利木辛牛、夏洛莱牛等终端父本开展三元杂交示范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8月龄牛体重达485 kg,比二元杂交牛提高21.36%,屠宰率提高5.01%,三元杂交犊牛每头售价比二元杂交牛高500多元,效益非常显著,深受群众欢迎。目前,全省规模养牛户14.57万户,百头以上牛场322个,通过规模养殖和暖棚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养牛业效益,推动了牛产业发展。

2 发展牛产业的有利条件

2.1 具有丰富的草地资源,人工种草、秸秆青贮氨化等技术推广已取得成功经验

全省天然草原面积1 790万hm2,占省内国土总面积的39.4%,居全国第6位;人工种草保留面积95万hm2,居全国第6位,其中紫花苜蓿种植面积40万hm2,占全国总面积的35%以上。农区饲草料资源丰富,每年可提供饲用秸秆、糠麸等1 200多万t;年完成牧草种植面积37万hm2,年产青干草74.8亿kg。草产品年加工能力35.1万t,以紫花苜蓿为主的草产品加工原料基地11.5万km2,产值达7.8亿元。全省上下重视工程种草、三荒地种草、耕地复套种草和退耕还草,在部分地区推行草田轮作和三元种植结构,建成了1.2万hm2防灾保畜基地,年提供0.3万t精饲料和2.6万t青干草。为提高粗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全省年青贮秸秆120万t、氨化麦秸20万t。大多数国营和集体奶牛场每年为每头奶牛平均贮制青贮料2~4 t,作为奶牛群的基础饲料,青贮方式已由窖贮、塔贮到袋贮等。秸秆氨化处理后不仅增加了奶牛的采食量,而且产奶量提高了3%~6%,饲养成本降低了5%~10%。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对解决精饲料不足,提高粗饲料的饲用价值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进一步开发潜力很大。

2.2 专用奶牛品种繁育、黄牛和牦牛改良,打下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经过长期的人工培育和自然选择,育成了中国荷斯坦牛甘肃类群,形成了早胜牛、安西牛、天祝白牦牛等地方品种。引进国内外良种公牛和冷冻精液,普及人工授精技术,为育种计划的实施,提高牛群的生产性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全省12个地(州、市)的60个县(市、区)每年对10万~13万头母牛进行杂交改良(其中3/4为兼用或肉用品种,1/4为乳用品种),平均受胎率90%以上,年繁活犊牛8万~10万头。据定点调查,用荷斯坦牛改良黄母牛的一代杂种母牛,1个泌乳期的产奶量1 500~1 800 kg,二代杂种母牛 2 000~2 500 kg,三代杂种母牛2 800~3 500 kg。用西门塔尔牛改良的三代以上的杂种母牛,1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可达3 000 kg。用夏洛莱牛或利木辛牛改良的一代杂种牛,初生重(22 kg以上)比本地牛提高50%,在农村饲养条件下日增重350~600 g,强度育肥期日增重1 000 g以上,18月龄活重可达300~400 kg。据甘南州河曲马场试验,用荷斯坦牛改良牦母牛的一代杂种牛26月龄活重达237.45 kg,比牦牛提高63.67%。挖掘黄牛和牦牛资源的潜力很大,是扩大奶肉牛群体、增加奶品(肉品)的重要来源。

2.3 基础设施和生态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畜牧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加大,先后在甘肃省实施了牧区示范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欧盟奶援项目、牧草种子基地项目、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有力地改善了畜牧生产条件,夯实了畜牧业发展基础。2003年开始,国家面向西部地区又启动了包括草地建设、棚圈建设、饲草料加工机械建设等在内的退牧还草工程。既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2.4 奶源和肉牛基地已初具规模,牛产业化开发框架基本建立

全省有重点地在饲草条件较好,市场有潜力的张掖、庆阳、平凉、临夏农业区和兰州市城郊布局建设了奶肉牛基地和奶源基地,已进入效益发挥期。全省奶肉牛基地和奶源基地牛存栏达到120万头(其中荷斯坦牛0.81万头),年出栏肉牛28万头,牛肉产量4.2万t。甘肃省畜牧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长足发展,已成为兴省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有45个县牧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30%,其中13个县在40%以上;在20个牧业和半牧业县中,有2个县农牧民达到小康水平。同时,畜牧业产销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户营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经营成为主体,工厂化集约经营具规模,产销一体化组织基本建立,已经和正在发挥着巨大的效能,为传统畜牧业向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转变注入了新的活力。

2.5 加工能力适度超前,科技成果应用有良好开端

甘肃建有23个乳品加工企业(生产线),日单班处理鲜奶能力610 t。有16个肉牛屠宰线或加工车间,日单班屠宰能力近1 800头。这种适度超前的加工能力,足以带动奶肉牛生产的发展。采取科技承包形式建立科技兴牧示范县、乡,组织推行临夏石头洼奶牛专业村模式、肉牛异地育肥等成功经验,推广放牧与舍饲育肥、强度育肥、高产奶牛饲养等综合配套技术和蛋白质饲料、矿物质添加剂应用、人工埋植牛黄、牛脏器综合加工利用等技术,奶牛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得到有效控制,已着手培育健康牛群。冻配改良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年冷冻精液生产能力达到50万支(粒),液氮10万立升,年冻配改良母牛20万头,现已累计冻配改良黄牛560万头,产活杂种牛373万头,平均繁殖成活率75.9%,受胎率87%;杂种牛在各项生产性能上较土种牛均有明显提高,其中仅初生重就高于本地牛8~11 kg,比本地牛提高40%~50%,18月龄前平均日增重提高316 g,18月龄胴体重增加55 kg。在张掖地区进行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MOET)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在平凉、武威、张掖等地进行了胚胎移植试点和推广,累计胚胎移植牛达500多头,平均受胎率49.2%。试验表明,所选择的已产第2胎、年龄在5岁左右胚胎移植奶牛与冻精授配所生产的奶牛之间生产性能的差异显著:10头胚胎移植奶牛1个泌乳期(305 d)的产奶量最高单产9 455 kg,最低单产7 320 kg,1个泌乳期平均产奶量8 235 kg;10头冻精授配奶牛最高单产7 625 kg,最低单产4 727 kg,1个泌乳期平均产奶量6 557 kg。在高等院校开设了食品和乳品加工专业及养牛学课程。

2.6 政策扶持力度大,市场潜力大

一是政府重视草畜业的发展,给予了政策扶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一大支柱产业,实施了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把草地和草地畜牧业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确定为西部地区的重点发展产业。甘肃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草食畜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主导产业,真正把甘肃建设成畜牧业强省。地县政府陆续出台了加快草畜业发展的意见。草畜业发展成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二是资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国家加大了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无偿投资、贴贷、低息贷款等融资额度呈数倍增加,社会资金向畜牧业倾斜投入,国际融资也有一定增长。三是牛肉、牛奶等产品市场前景好。牛肉、牛奶、牛皮及其制品在国际市场的畅销产品,在国内市场属短缺产品,我国加入WTO后牛产业开发尚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3 存在问题

3.1 黄牛改良经费不足,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全省1 000个冻配点,其中60%是80年代建设的老点,这些点设备严重老化,亟需更新,技术人员新老接替不上,亟需培训;40%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点,这些点由于没有进行过系统有效的培训,技术不过关,冻配受胎率较老点低,也需要培训,如按2年内每点培训1人,则需培训1 000人。

3.2 畜种专业化程度低,生产水平不高

分析发达国家肉牛饲养业的发展经历,发现有几个明显的趋势:①肉牛品种专业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消费者对牛肉质量的要求,欧美发达国家形成不少优秀的肉牛品种,如夏洛莱牛、海福特牛、利木赞牛、lowline牛等;②肉牛生产向集约化、工厂化发展;③利用杂交优势,提高肉牛生产水平;④充分利用青贮饲料和农副产品进行育肥;⑤欧洲国家利用奶牛群生产的公犊发展牛肉生产。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大规模地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如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利木赞牛、海福特牛等改良我国黄牛,使黄牛从单一的役用向肉、役兼用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不可否认,尚没有自己的肉牛专用品种,目前牛肉生产仍主要依赖于黄牛品种,如秦川牛、南阳牛、鲁西黄牛等,出栏率低,头均胴体重和存栏牛产肉量低。全省14.57万户规模养牛户和新建的养牛场、养牛小区较大范围内存在技术配套上不去的问题。

3.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配套

专业化程度低,缺乏产业化经营体系和基层政府部门适当的管理与引导使农户或养殖户经营分散,相互隔离,与市场不能有效地连接起来。近年来,个体奶农分散饲养的奶牛增长较快,奶牛已由近郊区向远郊区、农区扩散;肉牛生产由牧区向农牧结合区或农区扩散进行异地育肥,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区域扩展,原有社会化服务体系已难以适应奶肉牛生产日益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出现“交奶难”、“买料难”、“奶牛治病难”、“配种难”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3.4 产业组织程度低,品牌意识淡薄

从养殖环节看,目前肉牛生产主要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以中小规模育肥场集中育肥为辅;单位土地面积畜产品产出低,营销等成本高。发达国家的肉牛经营目前多实行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如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芒弗尔特肉牛公司,年育肥肉牛40万~50万头,产值达3亿美元,是美国规模最大、最配套的肉牛公司。从屠宰加工环节看,目前私宰滥屠还没有得到完全遏止,小型屠宰加工厂遍布全省,绝大多数缺乏市场开放条件下的竞争力。品牌意识不强,知名品牌缺乏有效培育。

4 发展牛产业的主要对策

4.1 优化牛产业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

按照农业资源和牛品种的分布,搞好规划布局,加大力度建设好奶源和肉牛基地。近期以兰州城郊奶牛圈,庆阳地区的董志塬、平凉地区的关山、张临高和临夏奶肉牛片建设为重点,长期重点建设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区奶肉牛带。城郊区重点是培育高产牛群,完善鲜奶收购、加工、分发系统,保证消毒奶有效供应。农区奶源基地走“奶牛下乡,鲜奶进城”之路,以加工生产成品或半成品为主;肉牛基地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县、专业乡和规模养殖户,开展肉牛异地育肥,加工生产牛肉制品。牧区通过品种改良、草原建设和科技进步,提高奶肉牛生产水平。

4.2 健全和完善良种繁育改良体系

通过公牛后裔测定、良种登记、选种选配、生产性能监测,建立精液库,普及人工授精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立完善育种体系。搞好甘肃省国家级种公牛站(甘肃省家畜繁育中心)建设,利用国家种公牛站建设项目、世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项目以及部列良种工程项目,加快实验室改造,更新添置胚胎移植、冻精生产及质量监测仪器设备,引进和选育良种公牛,增加牛的品种,扩大饲养规模。建立省级种牛育种中心,以甘肃省家畜繁育中心、兰州奶牛繁殖场、兰州好为尔公司、酒泉好牛集团、临泽奶牛场为基础,开展奶牛品系培育。培育专门化肉牛品种(品系)。建立胚胎移植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完善省级胚胎工程中心、种公牛站的同时,加强对现有改良站、人工授精站点的建设。

4.3 积极开展黄牛冻精配种改良工作

对全省牛改冻配服务体系、冻配效果进行一次系统普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5~10年的发展规划。在全省1 000个冻配点每点培训1人,每年需培训500人左右;同时,分区域对规模养殖户、养殖场进行技术培训。引进皮埃蒙特牛、南德温牛、夏洛莱牛、利木辛牛、西德黄牛等肉牛品种冻精,推广肉牛三元杂交技术。在肉牛生产比较集中和规模较大的肉牛场,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牛肉产品。利用野牦牛和半血野牦牛及其冻精改良牦牛,推广牦牛杂交及提纯复壮技术。

4.4 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技服务意识、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甘肃省肉牛良种化程度低,必须加快品种改良,以提高产肉性能。中国黑白花奶牛——甘肃类群虽有较好的遗传性能,但饲管水平较低,产奶性能亟待提高。所以必须加大科研力度,制定并加快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饲养管理技术和繁育体系。各级科技部门要提高服务意识,完善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体系,将“科技下乡”活动转变为“科技在乡”,把“科技大蓬车”变为“科技站”、“科技院”。

猜你喜欢

肉牛奶牛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肉牛口炎咋防治
小奶牛便签夹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
奶牛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