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植业发展成就分析
2011-08-15邢路生
邢路生
(平舆县东和店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 平舆 463400)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粮食与食物安全大计,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安危。我国正处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保持种植业科学、全面、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建国以来,我国种植业稳步发展,尤其是2004年以来,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连续出台了七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和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建国初期的15000万t上升到目前的50000万t。2008年在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总产、单产连续五年增产、创历史最好水平,八年来首次实现产需基本平衡;油料作物生产实现较大幅度恢复性增长,扭转了食用植物油自给率连续八年下滑的局面。2008年全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产量分别是52850万t、749万t、2952.8万t和13419.6万t,人均占有量分别是404.1 kg、5.7 kg、22.6 kg和102.6 kg。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的国情下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奇迹。我国棉花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食用植物油自给率40%以上,糖料产需基本平衡,蔬菜、水果、茶叶、蚕茧、中草药、花卉等种植业产品单产水平不断提高,总产量稳步增加,进一步提高了种植业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多次经受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全国粮食总产量53080万t,再创历史新高,连续六年增产,首次实现连续三年超过50000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
2 产品品质显著改善
长期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初步形成区域化生产格局,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优势生产区域,种植业生产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主要农产品供给基本实现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种植业功能从单一保障供给逐步向多样性拓展。粮食作物生产实现了由单纯依靠扩大面积增加总产向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重大转变。我国居民粮食与食物消费品种丰富多彩,品种结构和产品质量进一步优化。2006年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水稻、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播种面积分别占全国的54.0%、64.7%、36.9%和64. 8%。2007年,我国苹果和柑橘优质率分别达到55%和50%。2008年我国四大粮食作物综合优质率达到64.8%,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优质率分别是74.2%、67.9%、50.9%和71.7%,棉花、油料、糖料等作物优质率大幅度提高。
3 科技含量快速提高
我国种植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和品质显著改善是在耕地和劳动力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的,科技进步成为种植业产品数量增加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只有80%,生产用种主要是常规品种,品种更换周期在10年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1500多个,尤其杂交优势理论的研究开发及其在水稻、玉米、油菜、棉花、高粱、蔬菜等作物育种上的广泛应用,培育出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推广了种子精选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种、免耕栽培、地膜覆盖、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重大适用新技术,配套使用良种良法,加速了生产用种的更新换代,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粮食单产水平从1949年的1035 kg/hm2提高到1978年的2025 kg/hm2,继而提高到2008年的4950 kg/hm2。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和救灾能力,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灾害损失。我国粮食生产的气象灾害损失率一直控制在10%左右,生物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左右,种植业生产发展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一五”时期,科技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只有19.9%,此后,科技贡献率逐年提升,由“七五”时期的27%提高到“八五”时期的34%,“十五”期末达到48%,目前已超过50%。
[1]史竟男,于文静.2009年中国粮食产量将保持在5000亿公斤以上[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1):53.
[2]李国祥.大力推动粮食增产技术创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J].科技成果纵横,2009(4):11-13.
[3]晓农.科教兴农 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0%[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