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红枣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1-08-15张晓红郭民主

种业导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佳县陕北红枣

张晓红,郭民主

(1. 陕西省佳县园艺蚕桑工作站,陕西 佳县 719200; 2. 陕西省果业管理局)

陕北黄河沿岸为红枣集中产区,年产红枣约20万吨,居全国第五位,近年红枣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1 发展优势

1.1 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

陕北黄河沿岸河谷地带是中国枣的起源中心,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红枣栽培历史。陕西省佳县朱家洼乡泥河沟村至今仍保存有1300多年的枣树群。20世纪80年代枣资源调查表明,陕西共有138个品种,5个变种,而陕北就有100多个品种,其中鲜食品种和蜜枣品种主要有世川狗头枣、牛奶脆枣、高园团枣、梨枣、脆枣等,制干品种主要有佳县油枣、大木枣、方木枣、长条枣等,抗裂果品种主要有陕北白枣,还有极具观赏价值的磨盘枣、羊奶枣等。

近年来,陕北地区又相继从外地引进、筛选出一批优良品种并具备了一定栽植规模,如西农1号,赞皇大枣、骏枣、晋枣、梨枣等,特别是经过多年选育已通过陕西省审定的晚熟制干枣新品种“佳县长枣”,长势旺、抗旱、耐病薄,早熟、丰产、个大、色红、肉厚、味甜,熟期可避开雨季,发展前景看好。长期以来,枣区群众采用根乐苗建园,自然变异类型很高,丰富的枣品种资源为陕北红枣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自然条件独特,栽培已具规模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为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广阔,年降雨量490mm,年日照时数2700h,生长期昼夜温差15 ℃以上,人均耕地0.2 hm2以上,属于枣的优生区和主产区。近十年红枣产业发展迅猛,2008年栽培面积11.88万 hm2,年产鲜枣约34.9万吨。生产的干枣具有个大、色红、肉厚、核小、糖量高、品质佳、无污染、耐贮运等特点,驰名中外。

1.3 产业化体系正在形成,发展前景广阔

自陕北红枣基地(百万亩)建设及产业化开发项目实施以来,鲜枣年产量迅速上升,加工量持续增加,以企业为龙头的产供销体系正在形成。据统计,陕北已成立红枣加工企业60多个,年加工能力约8万吨。加工品主要是烘烤干枣,其次有蜜枣、酒枣、熏枣、枣酱、枣酒、枣泥、枣醋、枣汁、枣露、速溶固体饮料、高维C香脆枣片等产品。红枣产区建立了30多个批发市场,以南方和东北市场为重点,全国大中城市设有干枣及其加工品销售网点,枣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1.4 经济、生态效益高,市场前景看好

红枣是陕北继苹果、猕猴桃之后,市场经济和生态效益均看好的优势果树树种。目前,我国红枣及其加工品年出口量约1万吨,其中8%销往东南亚国家,2%销往欧美市场,在红枣出口贸易中我国占有绝对优势和主导地位。当前,在国内市场对红枣及其加工品需求增长和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支持下,红枣产业强势发展,面积、产量持续增加,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前景看好。

2 存在问题

2.1 品种多而杂,良种比较少

经过几年调查初步查明,陕北枣区现有品种56个,占陕西省枣树品种的45%,其中佳县45个,清间县18个,延川县20个,在主产县中不少重点村枣树品种也在10个以上,加上长期应用根乐苗建园、自然变异多,良莠不齐和品种退化现象严重,地方品种选优和更新尚未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综合性状表现好的方木枣和品质优良的狗头枣、牛奶脆枣仅在部分主产县的个别乡镇有小规模栽植。同时对引进的优良品种和专用加工品种缺乏研究和开发。

2.2 重发展轻管理,单产水平偏低

2005-2008年,陕西全省红枣每667 m2平均产量304 kg,而佳县仅为264 kg,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远低于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一些主产县800kg的产量水平。究其原因:一是栽植密度小、土地空间利用率低,原有枣园一般每667 m2栽30株左右,新建枣园多在40株左右,加之土壤贫瘠、枣树生长慢、树冠覆盖率低,导致土地空间利用率低。二是多数没有科学规划,随意建园,尤其是山地枣园,栽培前未整修梯田,栽植时也未按等高线成行定植,直接影响枣树的生长发育,并给以后的规范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三是施肥量偏少,肥料种类单一。目前施肥仍以尿素为主,农家肥和钾肥使用量很少,叶面喷肥多数枣园年均1~2次,多在花期和幼果发育期进行,难以满足枣树生长和结果对肥料的需求。四是生产性投资偏少,与技术规范要求相差很大。据对近几年全县枣树生产投资统计,每667 m2年均投入78.45元,其中肥料投入40.81元,而佳县、清涧县等多数枣园的投入均在35元左右。

2.3 规范管理难度大,农民素质低

长期以来,由于陕北枣区农民文化与科技素质偏低,加之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历史形成的“千家万户种枣,万户千家卖枣”状况尚未改观,因此,红枣新技术推广和规划管理难度大,已成为削弱陕北红枣生产和效益发挥的关键。

2.4 市场建设滞后,加工技术水平偏低

从产业化来看,一是产地批发市场数量少、档次低、利用率低,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出口量小,货值较低。二是流通体系不健全,直接经销人员少,市场信息不灵,丰年价跌,欠年价涨,枣价波动大,枣农和加工企业增产不增收现象越来越明显。三是由于产地从县域角度考虑的多,而从区域经济角度考虑的少,对眼前市场和效益看得重,而对长远市场和效益看的轻,导致枣果加工“小而全”,低档次重复建设普遍,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名牌效应。四是当前干制红枣普遍含水量偏大,致使贮运销售过程中烂果较高,加之主产区缺少龙头企业和名牌企业,直接影响陕北红枣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陕北红枣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

3 发展思路与对策

3.1 发展思路

陕北红枣应以市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多方筹资以加大投入,加快良种选育推广,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努力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扶植壮大龙头企业和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加强果后商品化处理和深加工能力,加大开拓国内外市场力度,全力推进红枣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3.2 发展对策

3.2.1 发挥区位优势,加快红枣基地建设 一是陕北黄河沿岸是干枣优生区(包括北部佳县、灵堡、米脂、神木、府谷和南部清涧、绥德、延川、延长等县),制干品种以佳县油枣(长枣)、方木枣、中阳木枣、赞皇大枣、秦枣1号等为主,适当搭配狗头枣、咯嗒枣,制干品种应占总枣量的95%以上;鲜食枣和兼用品种可选择团枣、牛奶枣、陕抗1号,骏枣、襄汾园枣,比例控制在总量的5%以下。各县要选择3~4个适宜当地、综合性状表现好的品种,以形成品种优势。二是除佳县、清涧县外各地要相对集中发展,扩大规模,加强管理,重视绿色、有机和出口商品基地建设与认证,确保枣果质量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

3.2.2 实施科技兴枣,努力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一是坚持开展品种资源调查和选优,同时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名优品种,建立母本园,做好良种贮备。二是有关市县和科教单位应联手开展科技攻关,对单产偏低、品质下降、裂果、枣疯病等难题进行立项研究,尽快解决生产问题。三是制定和完善制干枣、鲜枣生产技术规程和周年管理规范,尽快组织推广应用。四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着力提高枣农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水平。五是建新园要抓好规划,提早整地;初果期果园要高接换头,增加投入,规范管理,促使丰产优质;低产老园在密植的基础上,通过增施肥料、做好保墒和花果管理等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六是充分利用“矮密丰产”成果,建立一批良种丰产高效示范园。

3.2.3 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一是通过自愿方式组建红枣经济合作社,做好产前、产中服务。二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搞好贮藏加工,使之成为产后服务和流通销售的主体。三是围绕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向,着力开发有特色高附加值的深加工新产品,为产业持续高效发展创造条件。

3.2.4 重视市场建设,促使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产地市场,做好批发平台,广泛吸收各地客商经销红枣。二是大力拓展国内外经济发达城市和东北市场,着力开发东南亚和港澳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扩大出口。三是建立完善流通体系和信息渠道,确保红枣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猜你喜欢

佳县陕北红枣
佳县文化馆:非遗传递爱心 消费助力振兴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一颗大红枣
快乐佳县人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佳县找回“佳米驴”
我爱家乡的红枣
红枣期货价格大涨之后怎么走
党建地图·陕北
分红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