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2011-08-15
盐碱地高效控盐技术问世
我国拥有可开展农业利用潜力的滨海盐碱荒地和盐碱障碍耕地面积近133.3万公顷(2 000万亩),但是土壤盐碱化危害重,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滩涂盐碱区粮食单产仅为中高产地的25%~4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针对上述现实问题研发了多项能够快速洗盐、增强淋盐、高效控盐的滨海盐碱地水盐调控关键技术,并集成构建了滨海盐碱地耕层高效控盐的水盐调控综合技术模式。
此项技术在玉米、小麦、大麦、菊芋、油葵、籽粒苋等大田旱作作物与经济植物上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盐碱地耕层高效控盐的水盐调控综合技术模式后,0~20厘米、20~40厘米土壤脱盐率较对照提高47.9%和39.4%,作物出苗率较对照和秸秆覆盖分别提高62.1%和36.7%,作物平均增产率达43.2%,为滨海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专家研发出麻地膜天然防虫剂及添加技术
近日,一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麻地膜天然防虫剂及添加技术问世。此项技术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承担的农业部“948”项目——“麻地膜天然防虫剂及添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项目组研发成功的,并通过了同行专家的鉴定。
据介绍,项目组在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经过集成与创新,研发出了此项新工艺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制成的防虫型麻地膜在不施农药的情况下,对辣椒烟青虫防效达65%以上,对白菜菜粉蝶防效达60%以上,平均防虫效果达到60%以上。对比塑料地膜,防虫型麻地膜覆盖的辣椒和小白菜,可增产16.36%~26.7%。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科院离子束诱变技术破解水稻秸秆还田难题
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难题。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专家利用离子束诱变技术,改变水稻茎秆细胞结构,使之在田间脆而不易倒伏,成熟收获时普通收割机耕过,这种“脆秆”随即“粉身碎骨”,就地还田肥地。
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实验室刘斌美博士介绍说,他们的课题组从作物品种自身的遗传入手,利用离子束辐照水稻种子,改变茎秆细胞木质素、纤维素含量和比例。
经过反复、大量实验后,这个课题组获得了一个突变体样品,其生长成熟后茎秆脆而不倒,叶片和谷粒都不表现脆性,能够进行正常的田间操作。进一步研究表明,该突变体变脆主要是茎秆细胞纤维素含量降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增加所致。
目前,课题组还在进一步研究这种脆秆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田间配套管理措施,包括化肥、农药用量,栽培方式等,争取将这项技术早日投入生产应用。
(新华网)
种子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获新进展
日前,我国科学家关于种子植物核心DNA条形码的论文,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受到权威学者关注。
2009年8月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李德铢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根据对主要来自中国的种子植物75科141属1757种共约6286个样本(每个种至少2个样本)的四个DNA候选条形码片段(rbcL,matK,trnH-psbA和ITS)引物通用性、序列质量和物种分辨率等的综合分析,发现三个质体DNA候选条形码片段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核糖体核DNA候选条形码ITS在被子植物中的通用性较高,而在裸子植物中稍低。研究还发现,ITS具有最高的物种分辨率,与三个质体DNA条形码片段的任何一个组合均可分辨69.9%~79.1%的物种,显著高于rbcL+matK条形码组合49.7%的分辨率。此外,ITS的部分序列ITS2也表现出较高的物种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