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1-08-15赵伟华朱忠选范世锋郭风银

种业导刊 2011年7期
关键词:黑粉黑穗病病株

赵伟华,朱忠选,范世锋,郭风银

(濮阳县农业局,河南 濮阳 457100)

玉米黑穗病又称黑粉病、瘤黑粉病,俗称乌霉,玉米丝黑穗病又称哑玉米。这两种病害是玉米常见病害,有时同时发生,但二者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生条件有所不同。

1 发生时间

玉米黑穗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玉米丝黑穗病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

2 危害症状

2.1 玉米黑穗病的危害症状

玉米黑穗病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发病部位形成肿瘤状灰包,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凡是地上部幼嫩组织和器官如茎、叶、花、雄蕊、雌蕊、果穗都可被害。被害组织肿胀成瘤,病瘤未成熟时外包有薄膜,初期为灰白色,有的带有淡黄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灰黑色;成熟后,瘤内全部变为黑粉(病菌的冬孢子),薄膜破裂后,黑粉散出。病瘤的大小因发生部位而异,叶片病瘤较小如豆粒,而果穗上、茎秆上的病瘤较大如拳头。

2.2 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菌主要危害玉米的雄穗(天花)和雌穗(果穗),一旦发病通常全株没有产量。

(1)危害雄穗,雄穗呈淡褐色,分枝少,无花粉,重则全部或部分被破坏,外面包有白膜,形状粗大,白膜破裂后,露出结团的黑粉,不易飞散。小花全部变成黑粉。

(2)危害雌穗,病果穗较短,基部膨大,端部尖而向外弯曲,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向一侧开裂,内部除穗轴外,全部变成黑粉,初期外有灰白膜,后期白膜破裂,露出结块的黑粉,干燥时黑粉散落,仅留丝状残存物。

(3)危害幼株,早期病株多表现有全身症状,植株发育不良,表现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丛生,色暗绿,稍窄小伸展不匀,生有黄白色条斑;茎弯曲,基部稍粗,分蘖增多,重则早死。多数病株前期无表现症状。

3 病原

玉米黑穗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玉米丝黑穗病由担子菌亚门丝轴团散黑粉菌属病原真菌引起。

4 发病条件

玉米黑穗病的发生与气象因素、品种抗性、种植制度、菌源数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前期高温干旱,后期高温高湿或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利于病害的发生,抽穗前后最易感病。品种抗病性弱植株易感病。土壤有机质少的砂质土,田间的冬孢子易保存其活力,翌年的病原菌多,侵染力就强;反之湿润多雨的地区,土壤肥沃,易保水保肥,排灌方便,冬孢子存活量低,该病发病轻。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菌源数量、土壤温度、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合理轮作发病轻,管理粗放发病重。玉米播种至出苗间的土壤温度、湿度等因素与发病关系最为密切。同一茬口条件下,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砂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播种时,整地质量好的发病轻,播种浅的比播种深的发病较轻;温度偏低有利于病菌侵染,低温拉长了玉米出土和幼苗发育初期易感病阶段,给病菌创造了更多的侵染机会。易感品种连作有利于土壤带菌量增加,因丝黑穗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病原菌在土壤中至少可以存活2~3年。因此,种植易感品种,会使土壤病菌迅速增加。冬孢子侵染适宜温度20~30 ℃,土壤含水量低于12%或高于29%不利其发病。

5 传播途径

玉米黑穗病是局部侵染病害。病原菌的冬孢子在玉米收获时遗落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下年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种子上粘附的冬孢子是本病远距离传播的途径。春夏季温度适宜时,冬孢子就开始萌发,形成担孢子及次生担孢子,随气流、风、雨、昆虫等传播。

玉米丝黑穗病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或更长时间。用病株残体或病土沤粪未经腐熟的带菌粪肥是重要的侵染来源。种子带菌虽不如土壤带菌重要,但仍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是新区发病重要传播来源。

6 防治对策

6.1 加强检疫

从外地调种时,应做好植物检疫工作,防止由病区传入带菌种子。

6.2 选用抗病品种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的主要措施是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做好品种筛选推荐工作,对经多年种植证明不抗病的品种要坚决淘汰。

6.3 轮作倒茬

对发病严重的地块必须进行轮作倒茬,实行大豆、玉米、高粱等作物轮作,减少发病机率。

6.4 消灭病菌来源

防治玉米黑粉病,一定要将拔除的病株、割除的毒瘤及清除的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不要喂牲畜、沤肥或随意丢放,以防粪肥和土壤带菌。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时,要及时拔除病株。

6.5 药剂防治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7%用量拌种,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0.7%用量拌种。

防治玉米黑穗病,坚持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最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是药剂拌种。可用15%三唑酮WP(粉锈宁)或50%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花期喷50%福美双粉剂可降低发病率。

[1]李建喜.玉米黑穗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4(6):25.

[2]刘承兴,夏祖萍.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07.

[3]孙海潮,万金红,卢道文,等.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区别与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4(10):44-45.

[4]王秀兰.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2010 (5):47.

[5]赵洪义,谢全亮,张格良,等.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1(6):33.

[6]张好艳,李志锋,刘彩杰.新安县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9):179.

[7]柳家友,董家璞,贾延钊,等.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豫玉31号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01(3):6-7.

[8]魏俊杰.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1(8):166.

[9]于振连,张留生.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216.

猜你喜欢

黑粉黑穗病病株
甘蔗重要亲本田间自然抗黑穗病测定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23个甘蔗品种对甘蔗黑穗病的抗性测定
来呀,互相伤害呀!
袁姗姗:我想跟“黑粉”谈谈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