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体育观探析
2011-08-15苏永骏
黄 贵 苏永骏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陈独秀 (1879~1942),安徽怀宁县 (今安庆市)人,字仲甫,号实庵。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五四运动的 “总司令”,同时还是一位从事过学校教学工作,对中国教育近代化曾有过重大影响的教育家。在20世纪前期,陈独秀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从1904年担任安徽公学讲师起至1921年9月就职于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止,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和教育行政工作长达17年,在这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他非常重视体育,认为体育是教学的必要内容,提出了 “智、力、德三者并重”、实行 “兽性”主义等观点。这对把青少年培养成为生理和心理都健全的新青年和新国民、改变中国传统的 “文弱”之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当今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陈独秀体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使中国彻底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陈独秀四次东渡日本,接受了西方现代科学民主的洗礼,由于深受日本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他积极倡导实行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 “兽性”主义教育方法,“兽性”主义正是指在青少年身心上要求通过锻炼达到体魂健壮、意志坚强、心怀坦荡、对未来充满自信心的人。他满怀热情地把改造中国、更新社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时代与社会赋予了青年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对青年一代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从历史积淀的角度考察了中西方思想文化和民族性的差异,指出:“西洋民族以战争 (这里的战争指竞争、开拓的意识)为本位,以法制、以实利为本位,而东方民族以安息为本位,以感情、以虚文为本位。”他还强调 “西洋民族性恶侮辱,宁斗死;东方民族性恶斗死,宁侮辱。”因此,为了改造中国、更新社会,他主张推行民主平等、充满活力的教育精神,以改造孔教僵化迟滞、不切时用的教育政策[1];倡导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 陈独秀体育观的内容
2.1 提出 “智、力、德三者并重”
文艺复兴以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成为西方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最高目标。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思想家认为人应该是在身体、智慧、德行、信仰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他们普遍提倡教育要遵循自然,反对压抑人的个性。陈独秀深受他们的影响,他曾明确指出 “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一代生理和心理都健全的新青年和新国民”的教育目的与 “智、力、德三者并重,为近代教育之通则”的教育主张。
卢梭曾言:“现在所甚被忽略的身体训练,依我的看法,是教育里最重要的部分。”可见,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智育、德育等。陈独秀受其影响,也非常重视体育,认为体育是教学的必要内容。正是由于 “西洋教育,全身皆有训练,不单独注重脑部。既有体操发展全身的力量,又有图画和各种游戏,练习耳目手脚的活动能力”。所以他们无论男女老幼,做起事来,走起路来,莫不精神夺人,仪表堂堂[2]。而中国旧教育只重视脑部的记忆而忽视了对 “全身的训练”。因此,造成了“纨绔子弟,遍于国中;朴茂青年,等诸麟凤”,即导致国民沉沦,体质虚弱,失之个性,任人宰割。因此,对体育的重视已成为国家、民族之急需。陈独秀曾作过如下论述:“世界各国青年死亡之病因,德国以结核性为最多,然据1912年之统计,较30年前减少半数。英国以呼吸器病为最多,据今统计,较之十余年前,减少四分之一。日本青年之死亡,以脑神经系之疾为最多,而最近调查,较10年前,减少六分之一。”何以致此呢?他明确指出,“德之立教,体育殊重,民力大张,数10年来,青年死亡率锐减,列国无与比伦。英、美、日本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竞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几无虚日,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故其青年之壮健活泼,国民之进取有为,良有以也。”而对于当时中国青年的体质状况,陈独秀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甚者纵欲自戕以促其天年,否亦不过斯斯文文一白面书生耳!年龄虽在青年时代,而身体之强度已达头童齿豁之期。盈千累万之青年中,求得一面红体壮,若欧美青年之威武陵人者,竟若凤毛麟角。人语吾为东方病夫国,而吾人之少年青年,几无一无在病夫之列,如此民族,将何以图存?”陈独秀认为,我国国民体质低下应归咎于我国传统的训诂教育与重文轻武之风。他曾就幸福问题指出:“幸福内容,以强健之身体、正当之职业、称实之名誉为最重”[3]。认为身体强健是人生幸福的基础,也只有身体强健才能适应日趋尖锐的生存竞争。
他还从体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角度出发指出,游戏、体操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情感陶冶的有效途径。他认为教育儿童直接的目的,是要寻找种种机会,用各种方法,训练儿童心身各种感官,使他各种器官及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游戏体操正是用作生长发育这些本能的工具,所以小学的游戏体操不专是发育体力的,兼且是发育各种器官肢体之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反应的本能和道德情感的[4]。这就是说,情感的培养,不能停留在思想理论的单调输灌,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动手动脑的体育运动来进行。
2.2 提倡实行 “兽性”主义
如何丢掉 “东亚病夫”、“支那贱种”等侮辱性的称号?如何改变国民体质虚弱、任人宰割的境况呢?陈独秀经过思考与研究后,极力主张学习近代日本的教育思想,以革新中国教育。早期陈独秀特别欣赏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 “兽性主义”教育方法,福泽谕吉有言曰:“教育儿童,十岁以前,当以兽性主义;十岁以后,方以人性主义。”进化论者之言曰:“吾人之心,乃动物的感觉之继续。人间道德之活动,乃无道德的冲动之继续。良以人类他种动物之进化,其本能与他动物初无异致。所不同者,吾人独有自动的发展力耳。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其他或且保兽性,或独尊人性,而兽性全失,是皆堕落衰弱之民也。”强大民族与衰弱民族的分水岭正是兽行与人性是否同时发展,显然中华比较尊重人性而忽视兽性,因而衰弱落后。
何谓兽性主义呢?它是指在青少年身心上要求通过锻炼达到体魂健壮、意志较强、心怀坦荡、对未来充满自信心的人。陈独秀认为,日本人之所以称霸亚洲,白种人之所以雄视全球,都是因为他们具有善斗不屈、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个性率真的兽性特长;而我国的传统教育一向只偏重学生脑部的记忆而忽略了学生身体的锻炼,造成了国民体质虚弱、缺乏个性。
陈独秀曾指出我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基本都是 “手无搏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脸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如病夫;”因此,他感叹道:“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他日而为政治家,焉能百折不回,冀其主张之贯彻也?他日而为军人,焉能戮力疆场,百战不屈也?他日而为宗教家,焉能投迹穹荒,守死善道也?他日而为实业家,焉能思穹百艺,排万难,冒万险、乘风破浪,制胜万里外也?欲以此角胜世界文明之猛兽,岂有济乎?”[5]长此以往,我国就会面临亡国灭种之灾。因此,陈独秀主张办教育与受教育的人,都应该大力发展 “兽性”以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
3 陈独秀的体育实践活动
陈独秀不仅思想上重视体育,更重要的是在革命实践与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不仅重视军事体育、兵式体操,还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1年11月,陈独秀东渡日本留学,在此期间接受了西方近代体育教育。1902年,陈独秀由东京返回安庆,与潘赞化等人组织了 “青年励志学社”,开展体操训练,规定社员每天要出操。1903年陈独秀返回日本,在东京加入了 “拒俄义勇队”,它相当于一个准军事组织,以磨励意志与锻炼体魄为主旨,陈独秀作为队员参加了行军、军操、刺杀、射击、越野等军事体育训练,后被日本政府禁止。此后,陈独秀返回安庆,以 “青年励志学社”为基础,发起组织了 “安徽爱国会”,为了驱逐俄国侵略军,陈独秀提出当前应做三件事,其一要锻炼体魄,有了强壮的身体才可以从事农、工、商、矿等实业,否则 “不可以生存,况欲执干戈卫社稷乎!”[6]章程内容分义务、办法、规则、戒约等四部分,会中并决定应即着手进行的事项之一为体操[7],规定 “每日习体操以二学时为率。惟学堂已有体操者,星期合操。”并订有严格的纪律:“凡体操会期,必须人人到场。倘实有事故可先期报明,违章不到至三次者除名。”在安徽爱国会中设立了体操分会,会后各校学生要求学校当局增设体操课,或停课体科学,专习体操,从而引发了安庆各学堂为增添体操课的学堂风潮。
为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1905年,陈独秀与柏文蔚等人发起组织了岳王会。岳王会侧重在清政府的新军中发展会员,扩充力量,以待时机,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陈独秀倡导 “办团练兵”,要求入会会员接受队列、刺杀、射击等西方近代体育训练,因此,岳王会可称得上是军界革命运动的先锋,由岳王会领导的熊成基武装起义,也唤起了其它地区的革命志士注意做新军的工作[8]。
陈独秀于1905、1906年在芜湖参与创办了两所学堂。除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外,也很重视体操课的教学。从当时的课表可知,安徽公学三个班,甲、乙班每周开四节体操课,丙班五节。徽州公学只有一个班,每周开体操课六节。
4 陈独秀体育观的历史评价及对我们的启示
陈独秀早年主张学习日本的 “兽性主义”教育方法,即培养青少年使他们具有善斗不屈、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个性率真的兽性特长,但是只看到了有利于培养儿童自强的一面,却没有想到日本“兽性主义”所带来的恶果——残酷、野蛮和滥杀,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体育观显然受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赫希黎天演论的巨大影响,带有明显军国民教育思潮的痕迹。
尽管陈独秀的体育观有上述时代局限性,但他毕竟充分领会到了西方教育的精髓,并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了智力德三者并重的教育方针,明确地指出体育在三育中是最重要的一育;他始终强调我国的教育方针应采近世各国教育之所长,必须适宜国内外形势的需要,即用注重体魄和意志锻炼的强身教育代替忽视体育的弱民教育[9],即倡导实行 “兽性主义”,这对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体魂健壮、意志较强、心怀坦荡、对未来充满自信心的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独秀倡导的 “智、力、德三者并重”与实行“兽性”主义的观点,对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与改变中国传统的 “文弱”之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服务于他救国救民的理想和实践、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今天我国的教育与体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5]胡明.陈独秀选集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4~5,58,26~27
[3]谢毓洁.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评陈独秀的教育思想[J].运城学院学报,2003,21(4):76
[4]陈独秀.独秀文存 [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386
[6][8]任建树.陈独秀大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9,73
[7]李洪钧.陈独秀评传 [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26
[9]戚谢美.陈独秀教育思想论析 [J].杭州大学学报,1996,26(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