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对策研究
2011-08-15魏海波雷国平
魏海波,雷国平
1.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2.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对策研究
魏海波1,2,雷国平1
1.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2.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它既是当今时代的发展难题和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大陆森林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涵养水源、保护耕地、存续物种多样化、固碳、净化空气、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关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实践问题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深化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生态文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
0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近年来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所引发的国际问题已成为各国博弈的焦点之一,它不仅仅是生存权问题,更是发展竞争的制胜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问题博弈,集中表现在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与承诺的时间表上,使得国际气候问题变得艰难化和复杂化。本文对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主要经济指标的描述和社会发展指标进行了统计描述,对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投入和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成效进行了综合论述,为进一步加快推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1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任重道远
1.1 国际气候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近年来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引发的国际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博弈的一个焦点,不仅是生存权问题,更是发展竞争的制胜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问题博弈,集中表现在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与承诺的时间表上,使得国际气候问题变得艰难化和复杂化。
1.2 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发展瓶颈
进入“十二五”时期,如何突破高碳情景下的生态环境制约,低碳发展和绿色增长是新的发展途径,要求国家层面下大力气解决生态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问题,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与发展的课题研究具有这方面的重点思考与实践探索的总结归纳。
1.3 区域统筹矛盾突出
国有林区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亟待进行解决。
2 大小兴安岭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国际合作
2.1.1 争取国际森林碳汇援助项目
首先,可立法允许企业将其通过出资改造林、森林管理等方式获得的碳汇抵减部分工业排放,最大限度地让现有林业碳汇为企业所用。其次,可将碳汇抵消的排放额在研究中的碳税、资源税、环境税里有所体现,如购买碳汇项目后可减免部分环境税。第三,应建立林业增汇与工业减排互通的渠道,使二者建立联系。碳汇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也很重要。
2.1.2 建设区域性国际碳汇交易平台
为使我国碳汇项目产生的碳信用指标得到国际市场认可,应基于现有林业资源调查成果和其它基础材料,建立于国际接轨的全国性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
3 加强国际间成果交流
应参照国家的办法,成立森林碳汇专门机构,加强基础研究,摸清底数,建立基础项目库,制定森林碳汇发展规划,搞好项目的设计和包装,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森工企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对接,需求国际合作伙伴,力求取得突破。
2.2 提升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2.2.1 争取国家战略发展项目
鉴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在我国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生态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建议国家应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尽早出台《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本区域内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项目支持,加快项目实施步伐。区域内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在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上给予支持,向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倾斜。
2.2.2 构建中央转移支付补偿机制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天保工程相关政策,延长天然林保护政策周期,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调减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木材产量,加大对天保工程的投入,完善森林管护补助政策,让国有天然林区继续得到修养生息,逐步实现可持续经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制度,向受益地区和行业收取一定的补偿基金,用于大小兴安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2.2.3 建立环境定价机制
森林的价值应当是林地价值、林木价值和林产品价值三个数据之和。禁伐的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价值可用相当的商品林的价值作为机会成本加上追加对森林的保护管理的经济投入作为定价的方法。
2.2.4 开展省际间的碳关税交易
在黑龙江省与发达省份开展省际间碳关税试点,用黑龙江省的碳汇额度换出口省份的关税额度,打通我国出口产品的绿色通道,并把黑龙江省的生态资源转换为生态资本和生态收益,同时也维护发达地区高碳产品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2.3 强化省级推动
加快森工林区改革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的战略部署,加强区域统筹,加速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有国有经济为主向多元经济格局转变,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比较繁荣的文化体系、比较完成的社会体系,真正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良、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2.4 加强基层组织实施
2.4.1 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牢固树立起科学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起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发展环境的理念;牢固树立起保护青山绿水、林海雪原就是保护发展基础和优势,就是保护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起生态就是资源、财富、形象、品牌、文化的理念,从而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以科学的理念促进生态功能区建设。
2.4.2 把生态建设摆到重要日程
应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加以推进。进一步完善各级生态办的机构设置,增强机构职能,提高其综合协调能力和参与决策的能力。统筹协调,建议建立省直有关部门、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伊春市和有关县(市)参加的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各类资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整合,协调解决生态功能区开发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2.4.3 以项目方式推动生态建设
加快推进项目落地是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关键。在项目的推进上,应成立专题推进组,实行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限、定责任,各级领导包项目的机制,每个项目都形成一个完成的落实链条,建立一个完成的推进体系,出台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强化行政问责,确保项目落到实处。
2.4.4 建立生态建设时间推进表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用40年~50年加以修复建设,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现代林区。
2.4.5 试点先行与典型引路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区域广泛,区域内各市(地)、县(市)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产业特点不尽相同,功能区建设的路径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建议坚持因地制宜,点状发展的原则,区分不同区位,确定一定数量的县(市)、乡镇进行试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在同类地区进行推广,进而推动整个区域建设的深入开展。
3 结论
推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加快建设,需要站在国际和国内高度、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真加以谋划。从国际层面考虑,就是要加强国际合作,争取国际森林碳汇援助项目、建设区域性国际碳汇交易平台、加强国际间成果交流,使生态功能区建设融入世界生态建设范畴;从国内层面考虑,就是要争取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以统筹安排,给予更大支持;从黑龙江省层面考虑,就是要明确整体推进思路,从立法、加大投入、生态保护和恢复、发展接续产业、体制机制创新、生态建设评价、改善林区民生等方面加以明确,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策措施;从基础实践层面看,重点从思想意识、组织推进、项目建设、时序安排、典型引路等方面加以确定,为基层组织实施提供重要抓手。
X321
A
1674-6708(2011)37-0099-02
魏海波,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员,主要从事政治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
雷国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作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职务:院长,主要从事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