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让:多措并举满足农民多样科技需求
2011-08-15
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中提出提案:多措并举,努力满足农民家庭的多样化科技需求。提案全文如下:
据中国科协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提高了1.6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劳动者劳动者从2005年的2.37%提高到2010年的4.79%,农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从2005年的0.72%提高到了2010年的1.51%。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各涉农单位和部门面向农民积极开展各类科技服务,农民科学素质有了较大提高,科技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农民家庭科技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趋势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中国科协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的“农民家庭科技需求及其实现途径”调查发现,现有的科技推广服务形式和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一是面向农民的科技服务重生产、轻生活。调查显示,近六成农民家庭对生活科技知识有强烈需求,高于对生产科技知识需求15个百分点,40岁以上农民对生活科技需求更是高于对生产科技需求近20个百分点。然而,目前面向农村提供的各类科技服务90%以上属于生产技术,生活科技知识极少,传播内容也与农家现实需求对接不上。比如,农民家庭对农村新房建设、青少年培养、家庭理财等方面信息十分关注,但现有渠道提供的相关生活知识很少针对这些需求特点。
二是农民科技需求的实现途径重供给、轻示范。农技推广体系在农村的覆盖面较为广泛,但仅有16.4%的农民通过这一渠道获取科技知识,其作用发挥并没有得到农民的充分认可;近四成农户通过亲戚、朋友等“人际群体”传统渠道获取科技知识,但对从中获取的信息并不信任;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渠道获取信息虽然得到农民较高评价,但面向农村的节目十分有限。“农村科技示范户”在科技示范传播等方面的作用虽然得到了农民的充分肯定,9.9%的农民通过这一渠道获取科技知识,17.5%的农民表示希望选择这一途径获取知识,但其发展规模和覆盖面还很有限。研究表明,一个村拥有示范户的总量应在5~10户,才会充分发挥示范效应。按此推算,全国需要建设300~600万个示范户,而目前我国仅有近100万个示范户,差距较大。
三是农民科技培训重形式、轻内容。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形式,但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农民从未参加过培训,超过六成的农民认为培训作用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培训覆盖面过窄,且流于形式,政府出面组织的培训超过半数,而专业技术协会、研究机构等专业力量参与不足,培训内容与农民的现实需求错位。调查中,36%的农民反映现行培训时间短,21%的农民认为现行培训缺少后续培训,19%的农民表示现行培训理论性过强、实用性差。
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应采取形式多样的科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好社会力量的作用,满足农民家庭多样化的科技需求,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要在各项惠农工程中注意开展相关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增加面向农村的生活类科技知识传播和服务。要在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科普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增加生活科技知识内容;在各项惠农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配套生活科技服务。例如,在家电下乡工程中,加大对家用电器的维护使用、节能节电知识的传播;在农村清洁工程中,重视对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知识的普及。各级广电机构要加强电视、广播在农村的频道覆盖面,有针对性的制作更多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科普宣传节目。
二要充分发挥农村示范户作为农村科技服务的重要作用。典型示范在农村带动、联动效应明显,是实现农民家庭科技需求的有效方式。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交流活动,鼓励科技示范户开办农家课堂,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和辐射推广作用;要采取定向招生、专项奖学金等方式,引导一批高、中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回农村进行科技示范工作;要积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重点加强对科技示范户的培养,通过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经验交流等方式,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要加大对示范户的扶持力度,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贴息贷款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三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等社会资源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农技协、合作社等社会资源在满足农民多样化科技需求中的作用,鼓励、支持它们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借助各项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积极联系离退休科技、卫生、教育等方面人才通过咨询服务等形式到农村发挥余热;要采取政府买单、社会办培训的方式,引导、支持农技协等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了解需求的优势,采取专家讲授、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广泛开展当地农民急需的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和农村生活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