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2011-08-15谢东东

科技传播 2011年6期
关键词:管理体制科技管理

谢东东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0 引言

科技管理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控制﹑领导等系列工作,整合并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它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办法,旨在提高我国科研管理水平,为自主创新工作提供良好培育土壤,构建创新型国家。然而,受到传统管理理念与方式的制约,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目前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科技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走一条适合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1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定位,自主创新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在现有机制下,政府要为自主创新搭建平台,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2 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 顶层体制设计有待优化

当前我国在科技管理机制上,没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行政色彩浓厚,体制性的障碍仍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没有建立起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对如何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等探索不够。结果造成科技资源分散﹑组织动员能力与协调能力不足,甚至影响到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科技宏观管理体制亟待改革深化。

2.2 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引进市场经济机制,并走进全球化浪潮之中,但相比之下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显滞后。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性作用,然而,目前科技项目的设置并未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导致项目研究开发与成果应用分离普遍,科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有“脱节”现象。这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科技成果转化难,“走不出去”,在市场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少;二是科技管理部门作为“智囊团”的作用发挥不够,实业界与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联系不够紧密。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而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还存在许多科技成果“含金量低”﹑离市场及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等现象.造成了我国有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降低了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3 科技投入低,使用效率不高

根据200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R&D经费支出4616亿元,R&D与GDP的比值为1.54%.这个比值较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距离,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以色列甚至超过4%.而且,我国科技投入管理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往往造成重复立项与支持不足同在﹑投入不足与浪费低效并存。

3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3.1 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当前,随着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政府科技管理活动应该遵循公共管理的规律,在行政体系﹑市场体系和社会资源3个维度上考虑定位,对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不同层面上的科研活动分层管理,并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突显地方特色,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具体来说,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就是要厘清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多方关系,例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念转变﹑科学引导﹑激励机制等举措,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创新体系。

3.2 具体措施

3.2.1 创新科技管理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科技要创新,科技管理必须创新;科技管理创新,科技管理理念必须首先创新。现有科技管理主要思路仍是决策权与执行权一体,政府科技部门一方面负责科技投入的规划﹑计划﹑使用方向,一方面安排项目经费的预算决策,甚至肩负科技投入经费使用的监督职能,容易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科技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只有转变这种管理思路,才能转变政府职能,应该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方分立的科技投入管理机制。

首先,是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建议参考国外科研体制,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项目的管理,包括经费预算与分配,遵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项目的审批﹑管理和组织实施。这样,科技管理部门从日常的繁重的项目管理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实施一线调研,深入思考各领域科技计划和科技投入使用的合理性及效率.同时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机制,让来自政府﹑科技界﹑经济界﹑企业界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战略专家提供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方面的决策咨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地方创新资源与宏观发展趋势,更科学地设置项目计划,成功引导科研发展方向。

其次,是建立多层次的监督问责机制。应由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项目的评估,并评价与监督项目承担者的信用,依法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再由政府科技部门﹑科研机构﹑高校等科研部门共同监督﹑考核基金管理委员会的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促使基金委提高项目的筛选﹑管理和转化水平。

3.2.2 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目前,科研单位对科研人才的评估﹑考核存在简单量化的倾向,也是导致科研工作脱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在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实现合理﹑科学的人才评估,切实推动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双管齐下﹑奖罚分明,对科研劳动及成果进行奖励和褒贬,从而调节和控制科研人员的行为,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值得重视的是,虽然科技部门﹑科研单位正日益重视激励制度的构建,但是容易忽视个体差异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需求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因此一些部门如果没有考虑人才的工作特征和需求的差异性,“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2.3 推动精细化管理,倡导成果转化后的“售”后服务

确立全面﹑规范的制度体系是成功实施科技管理的重要前提。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的精细化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充分重视和抓好科技管理制度建设,把精细化管理理念体现到制度化的文件中去,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努力做到因为有制度规定而确保精细化管理不因人员变动而不再精细,并且不断把逐渐形成的好的做法﹑经验,进行整理﹑提炼,以补充和完善现有的制度,从而保证科技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只有关注细节服务﹑加强细节管理,才能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只有不断从细节中提炼经验﹑完善制度,才能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一个从细节到全盘﹑再由全盘到细节﹑再全盘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往复上升的过程。

4 结论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制度遗留问题以及制度变迁引起的。但是,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管理体制必须克服体制﹑理念上的束缚,在新的环境下改革和创新,从管理理念﹑政府职能﹑激励机制﹑人才体制﹑精细管理等方面着手,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科技人才成长提供自由的土壤,形成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形成激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为我国的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1]张帆.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9(3).

[2]程振民,祝亚军.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激励研究[J].商业文化,2008(12).

[3]张喜爱.试论精细化管理思想及其在高校科技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猜你喜欢

管理体制科技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科技助我来看云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科技在线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科技在线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科技在线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