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淡水鱼的自动化加工输送装置
2011-08-15
一种新的淡水鱼鱼体头尾与腹背定向装置被理论和试验证明了其可行性,该种定向装置使用0.75~1.0kg的鲢鱼进行定向试验,可在0.65~3.75s内完成头尾定向动作,定向成功率为97.53%,在0.39~5.03 s内完成腹背定向动作,定向成功率为97.5%。
此研究报告刊登于《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第5期,题为“一种淡水鱼头尾与腹背定向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第一作者为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研究生高星星,通讯作者为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谭鹤群副教授。
淡水鱼类的机械化加工一般分为前处理和后处理,其中前处理过程是机械化加工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前处理过程中的清洗、分级和定向排列均是辅助性工序,这些辅助性工序是连接一个完全的自动化淡水鱼类加工生产线的重要节点,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的可行程度,因此淡水鱼头尾与腹背定向装置显的尤为重要。中国是水产大国,2008年中国淡水鱼养殖产量达到2297.3万吨,而当年的年加工总量仅200.8万吨,不到总量的10%,养殖与加工的严重失衡,淡水鱼处理机械的落后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我国鱼类加工业起步晚,总体技术水平落后,鱼体定向整理输送装置更是少有技术成果见报。国外鱼类加工技术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有先进的鱼类加工生产线,鱼体定向技术较为发达,但是国外鱼类加工机械多是运用于海水鱼的机加工,且仍有部分机型是采用人工进行鱼体定向的,例如德国Baader公司的Baader182型狭鳕鱼片生产线就是采用人工进行鱼体排列定向的。因此,单纯的引进国外先进的海水鱼生产线,不足以解决中国淡水鱼养殖与加工量的失衡问题。
为了提高我国淡水鱼类加工机械化程度,促进淡水渔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湖北省组织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针对湖北省内淡水资源极为丰富的鲢鱼、鳊鱼等鱼种的机械化加工设备的研究。
研究者为了给自主研发的6PYL-305型剖鱼机制造一种自动喂料设备,基于国内外鱼体定向技术以及农业物料中其他领域中的定向技术,提出了一种利用倾斜振动台面进行鱼体头尾定向和利用渐变滑道进行鱼体腹背定向的理论。作者对鲢鱼鱼体的体型以及摩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结果理论分析证明了运用振动推进台面、渐变滑道分别进行鲢鱼鱼体头尾、腹背定向的可行性。根据提出的原理作者设计制造了试验台,并对头尾定向和腹背定向分别设计了4因素3水平的全因素试验,使用0.75~1.0kg的鲢鱼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中头尾定向的总成功率达到了97.53%,如鱼体在特定的体位下进入振动台面头尾定向率可达100%,定向耗时在0.65~3.75 s内可完成,腹背定向总成功率为97.5%,定向动作可在0.39~5.03 s内完成,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的各个因素对鱼体的头尾腹背定向具有显著的影响,且部分因素交互作用明显,找出了鱼体定向的最佳因素组合,试验结果表明运用振动推进台面、渐变滑道分别进行鲢鱼鱼体头尾、腹背定向是可行的。
淡水鱼体头尾与腹背定向输送装置的研究,在国内研究较少,该研究可为淡水鱼连续化加工中定向连续喂料设备的产品开发提供技术依据。该研究显示可以用机械的方法实现淡水鱼头尾与腹背定向,并已经突破理论研究阶段,将进入成品样机的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