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变电站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分析评价
2011-08-15李保山苟廷海
李保山,苟廷海
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3
0 引言
拟建变电站位于天等县天等镇山松村北侧的峰林谷地内,站址区有机耕路与该三级公路相接通,交通便利。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为地基基础设计、施工和不良地质作用的整治提供可靠的岩土参数和岩土工程资料,对基础形式和地基处理方案提出评价。
1 站址岩土工程条件
1.1 地形地貌及不良地质作用
站址区位于岩溶峰林谷地内,地势平缓,大致呈西北高东南低,勘察范围内地面高程443.5m~447.5m,最大高差约4m,地面坡度2°~5°。据调查,站址场地内未见滑坡、塌陷、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分布,地形地貌条件良好,场地稳定,山体灰岩多为厚层状灰岩,结构较完整,不存在大规模滚石的危险,较小的松动危岩滚动不会影响到变电站的安全。
1.2 地基岩土特性
站址区内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坡洪积层(Qsl+pl)和坡残积层(Qsl+el),上部分布少量人工堆积层(Qs),下伏基岩为泥盆系上统(D3)灰岩。1)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s):耕(植)土①1:褐色、浅褐色,呈稍湿、松散状,成分以粘土为主。素填土①2:褐色,杂色,棕红色,呈稍湿、松散状,成分以灰岩碎石为主,夹少量块石;2)第四系坡洪积层(Qsl+pl):褐黄色、浅褐色,土呈稍湿、硬塑状,粘性一般~稍好,韧性中等,干强度较高,混少量铁锰质结核,以次圆状为主,粒径1mm~4mm;3)第四系坡残积层(Qsl+el):褐黄色、浅黄色、棕黄色,土呈稍湿、硬塑状,粘性较好,韧性较好,干强度较高;4)泥盆系上统(D3):下伏基岩为灰岩,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厚层状,属较硬岩。根据其溶蚀发育程度及岩体破碎程度,将下伏基岩划分为强溶蚀带④1和弱溶蚀带④2。
1.3 水文地质条件
站址区位于峰林谷地,地形较平缓,西北略高于东南,主要地表水沿为西南侧的丽川小河,场地的降雨后地表水沿坡面向低洼侧汇集,通过灰岩山边的落水洞等向外排泄,一般不存在淹没及内涝问题。场地地下水除上层滞水外,主要为岩溶裂隙水。补给源主要来自于西北侧岩溶峰林山地区,水量丰富,但埋深较大,略具承压性。站址场地位于地下水径流区域,场地地下的补给主要为地表雨水,经场地径流后,排泄于西北向的小溪。
1.4 岩溶
根据区域地质,岩溶水文地质资料,天等盆地为布谷地下河的补给区,天等县城东侧的龙洞为吸收盆地地表水如丽川小河等的集中排泄口,并进入布谷地下河。站址处于岩溶峰林地内,附近岩溶峰林有溶洞分布,但场地为隐伏型岩溶发育区,地表未见岩溶漏斗、落水洞、岩溶裂隙等不良地质作用,从区域岩溶发育特征分析,站址主要以垂直发育为主,地下水活动为树枝状的脉管形式,沿着基岩面及其浅部发育的岩溶裂隙、沟槽运动,未能发育成较大的地下溶洞(管道)。
2 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2.1 场地稳定性分析及适宜性评价
站址场地无区域活动性断裂通过,站址区与区域活动性断裂的最小距离约35km,站址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稳定。
2.2 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分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经计算得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vse≈204.9m/s。根据《变电所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 5170-2002)表5.1.4的划分,站址场地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根据场地覆盖层厚度在3.8m~11.6m,按表5.2.13判定,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2.3 地基岩土特性分析
1)耕(表)土①1:褐色、浅褐色,呈松散状,站址区均有分布,厚度薄,力学强度低,不宜作建筑物地基持力层,宜清除;2)填土①2:厚度薄,力学强度低,不宜作建筑物地基持力层;3)粘土②:呈稍湿,硬塑状,站址区均有分布,力学强度较高,厚度大且分布均匀,为良好的地基持力层;4)粘土③1:呈稍湿、硬塑状,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力学强度高,为主要的建筑地基持力层;5) 粘土③2:呈湿、可塑状,该层仅部分孔段有揭露,多分布于基岩面顶部附近,力学强度较低,为地基软弱下卧层;6)粘土③3:呈很湿、软塑状,该层仅部分孔段有揭露,分布于基岩面顶部附近,受地下水影响,力学强度低,为地基软弱下卧层;7) 灰岩:属较硬岩,力学强度高,埋藏相对较深,为良好的地基持力层。
2.4 特殊性土及岩土胀缩性分析评价
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6.2.2-3判断。红粘土③1为Ⅱ类浸水性土,红粘土③2为Ⅰ类类浸水性土,红粘土③3为Ⅱ类类浸水性土。
选取4组粘土②、4组粘土③1试样进行了自由膨胀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粘土②自由膨胀率范围为30%~40%,平均值为32.75%;粘土③1自由膨胀率范围为25%~40%,平均值为34.5%。根据统计成果,按国家标准判定为非膨胀土,局部具弱膨胀潜势。
2.5 水文地质评价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岩溶裂隙水。主要为西北侧岩溶峰林石山区地下水补给,水量丰富,但埋深较大,略具承压性。站区地表水及地下水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土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2.6 岩溶发育及场地稳定性评价
站址区为隐伏型岩溶发育区,站址内地形完整、无岩溶漏斗、地面塌陷、落水洞、等岩溶形态分布,从区域岩溶资料发育分析,地下无地下暗河、大的溶洞等岩溶发育,钻孔岩溶遇洞率偏低,场地岩溶发育偏弱,工程建设影响小,主要不改变原有的地质环境,不改变岩溶水温地质条件,场地及建筑物呈安全稳定的,判定场地不会发生地面塌陷,或者说发生地面塌陷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3 结论及建议
场地地貌上属峰林间谷地,场地溶洞发育偏弱,无岩溶漏斗、溶洞等岩溶作用,亦无滑坡,地面塌陷等不良物理地质作用。场地稳定,适宜建站。基于岩溶发育特点,工程建设宜利用上部土层,尽量不改变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为此,建议尽可能少挖少填,基础以浅埋为主。站址范围内建(构)筑物,均可采用天然地基,以粘土②场地的基础地基持力层,对于填土厚度大于2.0m的地段需进行地基处理,如采用换填法处理,或采用桩(墩)基础,以粘土②、粘土③1为桩(墩)端持力层。
[1]戴一鸣.探讨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J].福建建设科技,2005(1).
[2]赖华东.浅谈民用建筑中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防控[J].科技咨询导报,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