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金华
2011-08-15撰文陈利生
□撰文/陈利生
在水汽氤氲的江南水乡,有一条清澈明亮似玉带逶迤东去的溪流——婺江;在浙中金衢盆地,有一座人文荟萃、山清水秀的迷人山城——金华。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是对婺州的生动概括。婺州,金华的古称,我很喜爱这个古典风雅的名字。
婺江柔柔的碧波静静地拍打着婺城的堤岸,将一个城市分成了两半。婺江蜿蜒流淌所到的每一座石桥、山峦、园林,都有自己动人的故事。金华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许多风流名士。“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诗书画皆奇绝”的五代书画家贯休,南宋“浙东学派”代表人物吕祖谦、陈亮,还有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清代戏曲家李渔,近现代国画大师黄宾虹,一代报人邵飘萍,史学家吴晗,诗人艾青……他们彪炳史册,光照千秋。这是金华的骄傲,也是“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孕育的华夏文明的精神财富。
古老的金华,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让我心生向往。
我来了,婺州!我分明感受到了,金华周身弥漫着的江南情韵。就连这雨丝也如此缠绵,像阳春三月飘飞的柳絮,像黄昏袅袅升起的炊烟,漾着缕缕诗意。
在婺江的清流里,在八咏楼的栏杆上,流动弥漫着古往今来多少迁客骚人的愁绪。远远望去,八咏楼的外墙绿意葱茏,宛如一帘幽梦。迎着细雨,登上斯楼,几多感慨上心头。八咏楼建于南朝齐隆昌元年,系东阳郡太守、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沈约所造。风流倜傥的八咏楼,屹立于石砌台基上,巍峨挺拔,卓尔不群。飞檐朱窗,瑰丽精美,耸入云霄,不愧为全国四大名楼之一。千余年来,八咏楼与历代文人名士结下了情缘,留下不少绘景抒情的华章佳句。
八咏楼,注定与李清照有缘。51岁时的她饱受亡国之恨、战乱之苦、丧夫之痛,涉富春江而下,到金华避难。李清照登上八咏楼,望着坚定而从容东去的婺江水,却是物是人非,山河破碎,她壮怀激烈,吟诵出气势磅礴的《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千古绝唱,岂止是一个颠沛流离的纤纤女子的呐喊,更是一代南宋词人的黄钟大吕。这首诗,既描写了八咏楼的恢弘气魄,也流露出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凭栏远眺,南山如黛,双溪似练。眼前的武义水和东阳水汇合而为金华江。面对此景,李清照的那首《武陵春》不觉涌上心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位命运多舛的女词人曾一度在双溪的舴艋舟里寻找春光,或许宁静的溪水曾给过她些许心灵的慰藉。
八咏楼是厚重的,也是不朽的。
走下八咏楼,突然有一种冲动,想在这样浓浓的诗意里融化,幻化成一叶舴艋舟,永远泊在春光融融的双溪中……
八咏楼的后面就是侍王府。门前的照壁,遮挡着百年的风雨。穿过照壁,15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近代中国的风起云涌,扑面而来。细观太平天国侍王府内的亭台楼阁,依稀残留着百年前的奢华。被曾国藩、左宗棠形容“狡黠凶悍”的太平天国后期四大主力之一的侍王李世贤,攻占金华后为后人留下了数百幅壁画、彩画,以及无数精美绝伦的砖雕、木雕、石雕。侍王气贯长虹的抱负,在侍王府的标志——团龙石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黄色宫墙内的那些人那些事,让人不胜唏嘘。
作为国家级的文化名城,金华的文化味道蕴藏在那星罗棋布的人文景观中,蕴藏在那富有独特内涵的血脉传承里。
你可以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叩访黄宾虹故居,瞻仰大师的风采;可以顺着江堤走访宋代名刹天宁寺,聆听那充满禅机的梵音;也可以去通济桥走走,感悟岁月的沧桑……这些点缀于八婺大地的文化遗存,如颗颗明珠,它们是浓缩了两千多年八婺文化的形象图录。
金华不仅人文景观众多,自然景观也多奇绝,当中首推“一水穿开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的双龙洞。走进宽敞明亮的洞厅,目光掠过层层叠叠的“仙田”钟乳石,仿佛进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神秘世界。那一排排石桌、石椅,据说可容千人品茶避暑!那姿态万千的钟乳石,似人似物,各具风采。“骆驼仰首”、“雄狮迈步”、“黄龙吐水”、“单峰骆驼”、“龟蛇共生”、“彩云遮月”、“倒挂蝙蝠”、“海龟探海”……光听听这些妙趣横生、富有诗意的名字,就足以让你浮想联翩。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古诗中描绘的便是双龙洞最富奇趣的景观——穿越外洞与内洞之间的那块巨大石壁。石壁覆盖在清泉之上,水道宽丈余,岩底离水面仅一尺左右,进出里洞,只得坐小船,人平卧于船底,小船从水面穿引而过。穿越黑沉沉的石洞片刻,洞内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双龙洞奇在洞中有洞,那内藏飞瀑的“冰壶洞”深达40多米。立于洞底,看瀑布从洞顶倾泻而下,宛如银河落九天,好不壮观!
如今的婺州大地,悠悠古意与现代文明和谐共融,人文古迹与奇山秀水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