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发展历程

2011-08-15王光英

党史文苑 2011年20期
关键词:全军军队建设

王光英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上海 200433)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从1977年提出到2003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跨度长达20多年,在我军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当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已成为一道远去的风景时,我们不应仅是历史的参与者,更应当是历史的思考者,有必要对这一时代产物做一审视梳理。

一、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时势是所有演出的舞台。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能够兴起发展,决非偶然,而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1.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一套“左”的做法,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都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军队建设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党的十二大要求人民解放军 “不仅成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而且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在1985年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依据邓小平同志十年内大仗打不起来的判断,我们宣布裁军100万,军队也从过去的临战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担负起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双重任务。与之相矛盾的是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遭受了极大挫折,建设所需人才非常短缺,军队也不例外。如何担负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双重任务?怎样解决经济建设对人才亟需性与人才现状匮乏性的矛盾?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这一决策正好适应了形势的需要,开展了起来。

2.军队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知识和人才。1977年末,军队的“肿、散、骄、奢、惰”问题依然存在,加之十年动乱期间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停滞,军队人员知识结构严重失衡。恰当此时,我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暴露出的对现代战争知识不了解的问题也促使我们进行改变。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左”倾思想的失势,也为军队打开向外看的窗口提供了机会,使我们看到世界新技术革命对军队发生着重大影响,各国军队正争相向军事变革方向迈进,我们已经与世界强国军队拉开了不小距离。这一切使得进行军队现代化建设成为紧迫课题。为此邓小平在1980年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军官没有现代化战争知识不行”;杨尚昆也说:“希望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来重视科学文化这个越来越紧迫的大问题,从现在开始就把它当作军队建设中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下功夫来抓,务使我军的科学文化面貌在近几年内有个较大的改观。”而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正为了缩小这个差距。

3.广大干部战士求知成才的强烈愿望。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军的义务兵兵役期限为三到四年,并且普遍存在超期服役的现象,战士们在军营大多度过了五六年的青春时光。在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每年数十万干部战士转业退伍后不仅安置困难,而且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所以广大干部战士有着强烈求知成才的愿望。加上当时在党的“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政策下,地方经济大潮涌动,家长们都催促战士赶紧退役投身市场,给部队稳定造成很大影响。由此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这部磅礴主旋律下催生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协奏曲。

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在20世纪80年代蓬勃开展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从探索兴起、推广普及到发展提高一直合拍于20世纪80年代的步伐,成就了那一时期的辉煌。

1.小平讲话首次提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问题。1977年12月28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这个问题。他说,军队的教育训练,“只着眼于军队本身建设的需要是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的需要”。他要求使干部既要学到现代战争知识,又要学到现代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还要学会做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成为军队和地方合用的干部。对战士的教育训练要做到一兵多能,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技术,还要学点数理化,学点工农业知识,学点外语,这样,战士到地方就会发挥很大作用。可以说,正是邓小平同志点燃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火炬。

2.军委号召使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在全军兴起。邓小平讲话之后,全军只有南京军区某师、成都军区某团、中央警卫团等部队,由群众的自发学习两用技术转变为组织开展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为了在全军推广这项工作,1982年12月,总政治部请南京军区某师和成都军区某团的负责同志到北京汇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两用人才工作情况。12月8日,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向军委领导汇报了南京军区某师和成都军区某团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军委领导同志的肯定。于是,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通报,并指出: “把干部战士培养成军地两用人才,是新时期部队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件大事,是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要……把这件事作为开创部队建设新局面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抓起来。”由此,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从群众自发学习到有组织有领导的培训,由点到面的在全军兴起了。

3.徐州、金华会议推动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发展。1983

年5月,总政治部在江苏徐州、浙江金华召开第一次全军性的培养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会议推广和交流了南京军区某师、成都军区某团等30多个单位的经验。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在会议讲话中指出:“培养两用人才符合历史潮流,符合建军方向,符合广大干部、战士和人民的愿望,是利国、利军、利民、利兵的大好事。”同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总政治部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展览,邓小平亲自为展览题词:“大力培养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军地两用人才。”这年12月12日颁发试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总则之第五条第五款写入了“培养既能保卫祖国、又能建设祖国的军队地方两用人才”。从此,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活动得到全面发展。

4.舟山、祁东会议促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提高。

1984年9月,海军在浙江舟山召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总政及全军各大单位领导参加。它实质上是一次全军性会议,会议提出了“普及、坚持、提高”的方针。而此时,军队作出了裁军100万的决定。为了妥善解决复退军人安置问题,1985年10月,民政部和总政治部在湖南祁东县召开了全国开发使用退伍军人两用人才现场经验交流会,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由军队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全国各行各业、各个地区的协同参与。

5.金华会议后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发展阶段。发展越深入,面临的矛盾也就会越突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在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困难,制约了其向更深方向发展。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两用一体化教育训练就应运而生了。1986年5月,南京军区在某师驻地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师的军地两用一体化教育训练经验。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三总部领导和机关,各大军区、军兵种有关军事院校参加。以此为标志,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出现了培养训练统一化、专业种类丰富化、军地培养共有化、培训知识经济化、育才用才结合化的趋势。1987年,中央军委在《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中重申要坚持“普及、坚持、提高”的方针。1988年初,针对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同志提出“方向要坚持,方法要改进,内容要调整”的方针。同年2月,三总部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通知》。到1989年1月民政部、总政治部在厦门召开全国培养和开发使用两用人才现场经验交流会为至,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的黄金时期。

三、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逐步完善的市场用人机制的确立,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军队培训的两用人才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加之我国兵役制度的改革,国民教育的发展,社会培养人才的增多,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退出历史舞台已是必然。

1.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在坚持中前行。1992年11月26日,民政部和总政治部联合召开全国培养和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暨表彰会议,共表彰88个先进集体和202个先进个人,其中军队先进集体29个、先进个人83人。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在这一年分别题词肯定培养和使用军地两用人才是利国利民之举。然而势易时移,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在过去的鼎盛已成记忆,只能在坚持中前行。

2.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短暂爆发生机。1995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军委刘华清副主席等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接见出席 “全国退伍军人建功立业成才报国颁奖活动”代表时,肯定了培养和使用军地两用人才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江泽民强调指出:“培养和使用军地两用人才,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伟业。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继续加强领导,切实解决安置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把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在这一形势下,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如逢甘霖,呈现出了新的生机。

3.培养两用人才工作正式退出舞台。1998年12月,国家修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缩短义务兵服现役期限,全军义务兵服现役期限一律改为2年,取消超期服役的规定;将志愿兵一次性改选和退役的规定改为实行分期服现役的制度。这样用于两用人才培训的时间无论是学技术,还是学其它的知识,都比较短,并且没有一个连续性,已无法保证学习的效果。应时代需要,1998年军委发出了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的号召。1999年,江泽民为全军青年题词: “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做无愧于新时代的高素质青年军人。”随后,总政发出 《关于在全军青年官兵中开展学习成才活动的意见》,学习成才活动在全军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这些客观上都加快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的退出步伐。2003年,新修订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正式删除军地两用人才这一提法,把相应条款改为培养既能保卫祖国又能建设祖国的人才。这标志着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历史总是愈久远才能看得愈清晰。当我们跳出那个时代的框架回顾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这一活动时,可以看到,它是我军重视学习这一传统在当时背景下的又一发展,是从红军时期的 “识字运动”,抗日战争的 “习文练武”,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教育运动,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提出要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到21世纪初的 “学习成才活动”,乃至现在的 “以人为本,促进官兵全面发展”这一历史链条中的一环。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融进了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之中,纳入了国防和经济建设总体布局之内。它对激励干部战士求知成才,吸引青年应征入伍、鼓励战士安心服役、做好战士退伍安置工作,密切官兵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改善部队物质文化生活以及为地方输送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总政治部.30年军队人才建设的创新发展[N].解放军报,2008—12—30.

[2]王聚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100问[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论文集[C].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

[4]总政治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汇编[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5]吕仕友.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的思索[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3,(5).

[6]王富旺.浅谈新时期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0,(6).

[7]杨正刚.下功夫抓好新时期培养两用人才工作[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4,(6).

猜你喜欢

全军军队建设
第四届全军军事建模竞赛公告
全军军事建模竞赛办出新模式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全军出击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军队的4月1日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