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
2011-08-15刘津
刘 津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江西南昌 330006)
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
刘 津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江西南昌 330006)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是党领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重要的政治优势,具体分析了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新时期要着力推进理想信念、体制机制、反腐倡廉和群众工作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对提升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路径进行了探寻。
群众工作 提升 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他还指出,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还要面对“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时代脉搏,切实了解群众的愿望与诉求,多方位全角度破解群众工作所面临的热点与难点,着力提升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一、群众工作是我们党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致胜法宝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90历史发展证明: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优势,人民是其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最坚强保证,离开人民的支持,将一事无成。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和摧残。为了民族自强与复兴,中华民族的精英们进行了不间断地探索。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20世纪初的革命运动始终走上层革命路线,没有充分发动人民参与,因而都无法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我们党自创建之初,就广泛地开展工人运动,始终坚持鲜明的群众观点和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新型革命作风。大革命时期,党明确提出要成为一个大的“群众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和党的领导人反复强调必须做好群众工作。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文中,把“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作为红军政治工作三大任务之一。江西作为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战场,江西人民积极投身革命,与党结下鱼水骨肉之情。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舍命护党,绝不退缩,敢于担当,用数十万革命烈士的鲜血和全省人口锐减三成的高昂代价,铸就了历史辉煌。在这一血与火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深知道,“革命成功,尽在民众”。毛泽东1931年春写下“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豪迈诗句,真实反映了当时赣南人民全力支持革命的情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要求“必须注意组织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列为我们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并强调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在“七大”正式载入党章。解放战争期间,广大人民倾力援党,淮海战役的胜利用陈毅元帅的话来说,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谁赢得人民谁就赢得天下。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先,从而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取得了最后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依靠人民才能发动人民、服务人民、推动发展,是党群众路线的重要主张。1949年初,国民党向台湾抢运文物、黄金和白银,而我们党却提出“两个务必”,告诫自己,无论工作重点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打仗还是搞建设,都不能脱离群众,要准备进京赶考。党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争取各民主党派和进步人士。新中国成立后,党成为执政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重任。在这一进程中,群众路线成为党和国家政策形成的总规范。建国初期确立的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具体制度构建中的运用。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抓住人民对建立新中国和翻身做社会主人的热情,积极发动群众,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恢复生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欢欣鼓舞,踊跃参加革命工作。许多身处海外的专家学者如李四光、华罗庚等辗转返回祖国参加建设,中华大地上呈现万象更新的格局。对于部分党员干部因革命胜利而滋长骄傲自满、脱离群众的情形,党在“八大”党章进一步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行动指针。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在总体上保证了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实施的重要成果。正是党群众路线的贯彻,使党和人民连成了一体。在党的感召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鼓舞下,这成了一个英雄与奇迹倍出的时代,铁人王进喜、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成渝铁路、大庆油田、两弹一星……中共江西省委积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带领和发动人民积极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粮食贡献。新中国成立头30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江西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在省委领导下,克服自身粮食总体短缺的困难,坚决完成外调粮食的任务。从1950年至1980年,江西共外调粮食367.78亿斤,其中净上调286.92亿斤。对于江西外调粮食的贡献,邓小平同志评价指出:在粮食问题上,江西是作了贡献的。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顺应人民要求,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邓小平多次强调,“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因此,必须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指出:“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脱离了群众就从根本上脱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脱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新时期群众路线的根本指针。胡锦涛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得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法治乃至民族精神等方面都得到极大提升,一个正在迈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历史实践证明,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面对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深刻变革,要始终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和快速发展,党必须坚持发展并不断丰富新时期的群众路线,发挥最大政治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走向新胜利。
二、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改革进入攻坚期和矛盾的凸显期,我们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见的。新形势下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需要,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1.新的形势赋予群众工作新的机遇与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在旧中国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商品和服务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主要工农业产品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短缺问题,还使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对外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跃居世界前列;科技和教育实现了从落后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转变。社会主义中国在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党积极推进了群众工作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更是与时俱进,深入创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针对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提出了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的基本要求,并把群众立场提高到“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的高度,要求将群众工作纳入到党和国家工作各个领域,把群众路线的始终贯穿于党风廉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具体实践中。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强调“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群众工作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为群众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提供了理论武装。物质上更加富足、政治上更加民主、精神上不断丰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为党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切实抓住有利时机,创新与发展党的群众工作,保持并弘扬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最大优势,是新形势赋予中国共产党人新的历史使命。
2.新的任务带给群众工作新的挑战与困惑。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在为群众工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许多新的挑战与困惑,推动群众工作新发展也存在着众多不确定因素:一是西方反华势力的丑华、妖魔化中国对一些群众不满情结具有煽动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西化”、“分化”的战略一刻也没有停止,并借助台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钓鱼岛主权问题不断向我施以重压,“三股恶势力”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支持、怂恿下,不断向我境内进行渗透,对我社会安全和稳定构成重大威胁。近年来,西方国家更是采取多种手段加大了对我遏制力度,并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妄图拖垮或迟滞中国发展步伐。二是少数领导干部的不作为乱作为对一些群众不满情结具有刺激性。虽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排名百位以后,整体国力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呈现较大的反差,发展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30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凸显,人民群众的社会利益诉求与政治诉求交织在一起,群体性事件易发、多发,燃点不断降低,导致整个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党的队伍建设方面,现在确有少数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能有效理顺群众的情绪、协调群众的矛盾、维护群众的利益。江西宜黄发生的拆迁自焚事件就是其中一种极端表现。三是部分官员贪污腐化对一些群众不满情结具有激愤性。在党员干部中少数害群之马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污腐化,严重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损害群众利益,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四是不能科学妥善把握网络发展对一些群众不满情结具有鼓动性。网络表达往往是来自社会突发事件,在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进而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在近期一系列的事件中,从郭美美事件到温州723动车追尾事故在网络上的反响,充分展示了网络的力量。因此,抓住网络时代特点,捕捉舆论热点,及时解决问题,使得党的各项政策能更好地体现人民的利益,也是新时期群众工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新挑战。
三、着力推进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经验证明,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所遇见的问题是一条管用且实用的途径。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如不加快发展,就无法缩小同全国的差距,那不仅难以解决许多社会矛盾,而且势必产生更多社会矛盾。因此,加快自身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首要方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我们认为,要推进新时期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全方位立体推进,还需要在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理想信念、体制机制、反腐倡廉和干部队伍的群众工作能力建设。江西作为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在这些方面作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1.着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指人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而要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必须着力加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的缺失在干部群众中都是目前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此,省委书记苏荣指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就要进一步强化其宗旨意识和公仆观念,强化群众观点和为事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理念,把服务群众与实现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把为群众服务工作与实现人生价值结合起来,形成以服务群众为荣的风气,使党员干部从根本上树立群众工作新理念。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要确实推进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让人民群众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层面和更多形式上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管理,使人民当家作主在本质上得以坚持和固守,而且以实际形式获得了真实的体现,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以落实和满足。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到尊重人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决策中来。总之,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的加强,使得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推进过程中敏锐了解群众需要并努力满足群众的需要,同时还要积极培养人民群众高尚的道德情操,切实提升人民群众主体意识和内心满足感;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成就感,进而激发人民群众的自豪感,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为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群众利益,2011年7月,江西省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决策机制的意见 (试行)》,从决策形成、决策落实和决策保障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行之有效的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避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赣州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让百姓享受到一流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同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加强有针对性的社会管理、有说服力的群众工作,从市、县、乡选派 23690名干部,组成4646个工作组深入基层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下派干部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形成干群之间“全方位覆盖、零距离接触、点对点服务”格局,取得良好成效。群众都动情地说:“提着灯笼访贫问苦的苏区干部又回来了”。
2.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人民的归属感。
归属感指个人从内心体会到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而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就要从体制机制上对人民权益加以保障,使人民有安全感和落实感。省委书记苏荣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紧紧把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这个大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内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要切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在分配、沟通、约束与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使公平正义得到进一步弘扬,让人民群众有归属感。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公平原则,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当前我们体制机制创新中面临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现象都要求我们从体制机制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让人民群众心有所属,而非飘荡不安;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感觉到党的政策温暖,进一步提高党的形象和威望,培育群众的情感认同和政治归属,提升人民群众的归属感。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江西省各级党政机关每年抽调一定数量干部深入地方,了解社会动态,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并长期保持联系。江西省委要求,重大决策的实施要及时了解决策执行情况,对群众反映强烈、实践证明造成群众利益受损的错误决策,要立即停止执行,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决策造成损失。各地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上饶市万年县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组建县委群众工作部(县政府群众工作局),将与群众利益联系密切的民政、人社、司法等十几个部门的一把手都兼任群众工作部副职,并从这些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直接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信息平台使老百姓的合理诉求,相关职能部门可直接解决。通过工作模式转变使得信访工作由“中转矛盾”为“一管到底”,变“单纯接访”为“综合服务”,变“被动堵截”为“源头防范”。
3.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民的认同感。
认同感是指体制内每个成员对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能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而要提升人民对党的领导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惩治腐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是一条重要途径。
9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当前,党的大多数干部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艰苦奋斗,保持公仆本色的,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败行为在一些干部中也仍然存在,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有法乱依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损害了干部队伍的形象,导致干群关系紧张,降低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尽管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案要案和顶风违纪案件还在上升甚至在我省出现了窝案现象。据统计,2010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受理信访举报29610件,初核6172件;立案5451件,比上年上升2.44%,其中市厅级干部6人,县处级干部99人,结案5323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723人,其中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28人。因此,可以说腐败问题是影响党的事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大政治障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不除,党员干部队伍就难以得到群众认同,群众工作就无法从根本上加强和改善,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通过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省委书记苏荣指出,“要引导人们认识,消极腐败现象是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是世界性的难题,与社会主义制度、与改革开放没有必然联系。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我国的反腐败形势,既不回避腐败问题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域还很严重,同时用大量事实证明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和巨大成效,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解决腐败问题的信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实事求是、勤政为民、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表率,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为切实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保持血肉联系,江西开展了多方面的尝试。针对民生问题特别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2010年江西进行了全方位整治:开展民生领域城乡低保资金发放、失地农民基本保障、农民建房收费三个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开展了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发现虚报冒领骗取、截留挪用、滞留资金和其他违规违纪问题650个;为切实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药品集中采购平均降幅29.4%,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查处教育乱收费问题涉及金额3156.7万元;开展庆典、研讨会、论 坛摸底和清理工作,全年压缩活动22%以上;开展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学校、医院工作,深入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查处涉企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问题涉及金额3110万元;保障绿色通道畅通,查处公路“三乱”问题65起;深入治理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资金和救灾资金监管中的突出问题。这一系列举措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着力推进群众工作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民的满意度。
满意度是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是人们事前期望与实际经历后所得到感受的相对关系。要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那必然与党员干部推进群众工作的能力紧密相关。
“打铁需要自身硬”。省委书记苏荣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承担着维护一个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职责,要切实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党员要联系和服务好群众,必须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备服务群众的真本领,并将之化为日常工作中的实际行动,使群众工作收到应有的成效,切实提升人民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满意度。细节决定成败。在革命战争年代,战士替居民挑水,官长替士兵盖被子,在火线上开“诸葛亮会”,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一系列的伟大胜利正是同这些小事分不开的。现在,有些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甚至存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的现象。因此,在新时期提升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是密切党群关系和改善干群矛盾的关键所在。党委和政府要将工作重心下移,及时发现问题,及早消除隐患,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工作推进的重点,用实实在在的效果取信于民;要通过扎实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使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尽力得到解决,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面对网络,要提升适合网络时代群众工作的应变能力。要通过党员干部的努力,使网络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和凝聚民智的重要方式,要利用网络最直接地听到社会各方面的反映,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传,由此增进网民和干部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从而使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并充分加以利用、完善和引导,实现公众互联网上有序政治参与,为群众工作推进提供新的途径。
为提升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规范群众工作流程,江西省委明确规定,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决策前应开展政策咨询、专家论证和社会听证;对涉及多数群众的改革改制事项,涉及较大利益诉求群体的重大政策制定或调整等,应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决策由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对决策草案进行合法性审查。为更好地提升党员干部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际效能,江西省近年先后开设了“省委民声通道”、“省长手机”、“省长信箱”等,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省长手机”共接听群众来电28749个,“政府信箱”共接收群众电子来信4155件。各类民生诉求仍然是群众反映的重点,通过“省长手机、政府信箱”的转交办得到了解决。其中,“省长手机”接听的有效来电已办结99.9%,“政府信箱”接收的有效来信已办结99.7%。这一做法同时延伸到全省11个设区市和100个县 (市、区)。面对网络,赣州市组织党员干部开通“民情直通车”,采取开通邮箱、干部微博、外出务工人员QQ群等措施,畅通民意渠道。这些举措使党员干部知民情、晓民意,切实强化了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刘津(1973—),男,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责任编辑 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