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的预警功能

2011-08-15

党史文苑 2011年8期
关键词:群体性高校学生预警

黎 莉

(中山大学 广东广州 510275)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的预警功能

黎 莉

(中山大学 广东广州 51027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改变。高校群体性事件也随之不断发生。这不仅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也会危害社会的稳定。因此,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必须受到高度的重视。

大学生 群体性事件 预警机制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变迁不断加剧,我国高校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的不断开放,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学校更加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信息化的前沿,学生受社会信息、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强烈。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学生群体性事件不仅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也会危害社会的稳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学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大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发生学生群体性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部分学生表达自己意愿与不满的一种自我求助、发泄方式。[1]P43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建立对于预防群体性事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学校应把加强对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教育作为学校的常规教育常抓不懈,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2]P67—70

一、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经济,高校内部管理等原因引发的,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直接在高校内部发生,或虽未在高校内部发生,但是主体和内与高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已经或者将要造成严重后果或是重大影响的学生群体性事件。由于这种群体性事件发生主体——大学生本身性格等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所以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有别于其他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第一,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与国家政治环境﹑社会生活关系非常之密切,是社会各种思潮和矛盾的集聚点。加上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从心理上讲,是处于容易激动——容易冲动——群体互动性强的时期;从精神上讲,伴随着身体特征的变化,青年人知识逐渐积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社会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但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经验,所以大学生群体事件发生和表现形态往往具有复杂性。第二,由于高校学生聚集,有些事件的起因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情绪传染和波及的速度非常快,因而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通常具有偶发性。第三,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经常表现出一定的“从众心理”,高校学生聚集,情绪很容易相互波及和影响,因此,高校群体性事件表现出一定的从众性。第四,高校群体性事件具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性。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不仅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因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这些特点,我们更需要找出事件形成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形成预警机制。

二、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原因

综观发生在我国高校的一些学生群体性事件可以发现,它们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是由高校内外部的某种矛盾并随着矛盾的发展甚至激化而引发的。

1.高校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高校学生政治意识加强在大学的一种反面表现。利奥·斯特劳斯认为,政治哲学“就是试图真正了解政治事务的性质以及正确的或完善的政治制度这两方面的知识”[3]。因此,如果要从政治哲学方面来分析高校群体性事件,即要对高校群体性事件进行政治定性。虽然如上所述,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具有复杂性,但根据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来划分,它们在根本上属于“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4]P364是“在人民的范围内所发生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的社会矛盾”,[5]P364这些矛盾均可以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当代的中国大学生一般都走在时代的前列,具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当今发生的一些国际国内事件都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甚至各种群体性事件。正如近段时间中国和日本的钓鱼岛事件,激起了许多大学生的爱国情绪,以大学生为急先锋的中国民众掀起了一股反日、抵制日货高潮。这些群体性事件中,学生主要想通过集会游行示威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这种群体性事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经常在方式上有些过激,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影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可以看出,政治性因素是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2.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高校中的反映。在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一时期,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发生了两个根本的转变,即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加速转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社会逐渐形成。这种转型体现在社会生活方面,即“四个多样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分配方式多样化。“四个多样化”必定会冲击原有的社会整合体制。当今社会竞争的激烈性前所未有,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这些“热点”问题特别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如若不及时有效对学生进行疏导,很有可能演变为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调节功能失效或不足在高校中的反映。

3.高校群体性事件是高校学生表达对学校不满的一种非正当途径。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的管理破坏了学生的根本利益,引发了学生的不满情绪。在迅速变革的社会与原社会结构相矛盾冲突,新时期的高校管理就必须与时俱进进行管理改革。管理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改革对当今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或具有超前性,或具有滞后性,任何管理制度的变革,都存在“获利”者与“失利”者,得失之间存在的矛盾往往会潜伏起来,这就为突发事件的发生制造了“管理问题因子。”这种管理问题大都涉及学生的根本利益,如果没有引起重视或是听之任之,很有可能会成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

4.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转变期。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18—22岁),按我国青年学的划分法,应处于青年中期。[6]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尚未完全定型,自制力与冲动并存。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常常外化表现为“三动现象”,即易动——容易冲动,互动——相互影响,盲动——从众行为明显。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冷静对待,往往成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

5.高校群体性事件是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存在某些问题的反映。人的行为受什么支配?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同时要受到生理 (本能)支配、情感支配,理智支配。[7]P68高校群体性事件是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存在某些问题的反映。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律程序办事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加强。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中的作用

建立预警机制是正确处理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手段,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有助于防止或者减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概率,减少事件带来的损失。作为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事件预警环节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大有作为,在应对和解决群体事件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和预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增强自身对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测和预防功能,重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群体性事件的机警度,在群体性事件面前不能“麻木”,不能采取置之不理、听之任之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关注社会形势和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对高校学生的情绪等的影响,密切关注高校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单位、学校小环境的变化,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的苗头,抓住问题的症结,以求先发制人,防患于未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预测预防意识,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每段时期的思想变化,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社会感受力,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的变动,并分析这些变动背后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所带给学生的影响,对此做出合理预测,并提出防范措施,达到及时把握、尽早应对的效果。通过对学生经常性的谈话或问卷调查,加强对学生心态的检测﹑评估和预警,敏锐地感知学生心态的变化。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作用。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很重要也很关键的一步,也是一项经济适用的方法。在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环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坚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真诚地亲近他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和学生建立起思想上相互信任,情感上相互理解的“朋友”式的聊天环境,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坦然地交流,为建立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提供更加准确无误的数据和信息。第二,针对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全面把握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第三,加强对涉及学生群众利益问题的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工作,及时解决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增强学生与学校领导之间的沟通,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作用。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是思想政治教育一贯的工作优势,在高校群体事件预警环节中,也应发扬这一优势,增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防止矛盾积聚。通过与学生的沟通,通过对所掌握的信息的分析,采取深入细致的疏通、引导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安抚,尽量消除学生的埋怨情绪,化解学生不满,使学生走出不良的情绪状态,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状态,从而减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1]章清.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刍议[J].当代青年研究,2005(10).

[2]蔡雅琴,冯小宁.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干预机制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3]利奥?斯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转自“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

[4]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5][6]黄志坚.谁是青年——关于青年年龄界定的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3(11).

[7]史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黎莉(1987—),女,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群体性高校学生预警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