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治理视阈下的长征过程分析

2011-08-15孙秀玲

党史文苑 2011年8期
关键词:张国焘根据地长征

孙秀玲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重庆 402160)

危机治理视阈下的长征过程分析

孙秀玲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重庆 402160)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党和红军陷入空前的危机。通过危机前的理论和物质准备,对危机的科学认识,建立正确的领导集团及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中共中央和主力红军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实现了由危转安。

危机 危机治理 长征

危机治理一般分三个阶段:危机潜伏期,预防危机;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处理,一般所讲的危机管理;基本危机现象化解之后的恢复。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造成的危机,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并最终使中央和红军转危为安。从危机治理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过程,对于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应对突发性事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危机意识,壮大红军和根据地,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呈现出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这些归功于党和红军面对危机的正确态度。危机的预警防范,关键要具备危机意识,认识到危机随时可能发生。预防与避免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壮大自己。

第一,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地理论就不会有正确地行动。面对四周的白色政权包围,红色政权能不能生存下去以及如何生存下去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毛泽东先后写成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国情,形成了把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土地革命三者结合起来,以农村为中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同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主要形式。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问题成为了党的路线中的最迫切的问题”。毛泽东于1936年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系统阐释了以“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指导思想的红军战略战术思想。从根本上讲,这些战略战术思想是毛泽东在到达陕北后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总结。

第二,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加强根据地建设。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不久,朱德、陈毅同毛泽东胜利会师,并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后来创建赣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组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鄂豫皖、湘鄂西、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也相继创建。在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党和红军也加强政权和经济建设,1931年11月召开“一苏大”,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进行了必要的和可能的经济建设支援战争需要;大力发展干部教育和军队教育,创办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等,为各根据地和军队培养、输送大批人才。同时,各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接连不断的军事围剿。中央苏区全盛时期,即1933年发展到30多个县,面积50000多平方公里,红军数量达近10万多人。

二、科学认识危机,根据客观情况选择长征的路线和斗争策略

中国内战的特点,就是“围剿”和反“围剿”攻防两种战斗形式的长期反复。中原大战后,国民党军队开始对红军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因为在蒋介石看来,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来说,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才是真正的“心腹之患”,因此危机也就是必然的。

第一,面对危机要有大无畏的精神。科学认识危机,科学决策,减少损失。当危机真正来临之时,对领导者来说,一定要镇静,切忌慌了阵脚,不知所措。反“围剿”失败,以李德为首的“左”倾领导人并没有积极做撤离根据地的准备。正如刘伯承所说:“在三次‘左’倾后的5—7月战略计划上,根本未考虑这个问题。”同时,长征伊始,惊慌失措,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对以后的任务及方向,秘而不宣,甚至师一级干部也不清楚,这直接导致湘江战役后,红军折损过半。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毛泽东面对危机的坦然的态度。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表现出了危机面前的大无畏精神。在遵义会议后,面对不利形势,毛泽东等领导人科学决策,取得了四渡赤水等著名战役的胜利。

第二,危机决策要根据实际情况。长征开始后,“左”倾领导者并没有明确的计划,因此湘江战役后,红军数量为3万多人。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根据情况,主张前往贵州,致使蒋在湘西消灭红军的计划破产。同时做出开辟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的决定,这在当时是符合实际情况的;1935年1月中旬,敌情发生变化,同时红四方面军巩固了川陕根据地,红军决定进军川西北地区,争取在四川建立根据地;但是此时四川政局发生变化,蒋介石授权四川军阀刘湘统一掌管四川军政,中央军进入四川,红军面临各路敌军,为保存力量,“所以决计停止向川北发展,而最后决定在云贵川中建立根据地”。此后四渡赤水,纵横云贵川,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北渡长江,向北发展,转入川西北的战略意图,终于在4月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在川西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同时根据日军侵华等国内政治形势和当时红军的战略位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张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后来由于张国焘的拖延和阻挠,错失时机,敌军形成对红军的南北夹击的形势,因此中央军委决定在洮河以东建立以岷山为中心的陕甘根据地;最后张国焘的南下逃跑的错误以及妄图武力危害中央的方针,党中央和毛泽东不得不率军北上,翻雪山,过草地,进一步明确到陕北去。

三、坚持党内正确的斗争策略,及时调整领导集团,加强团结

危机当前,维护一个团结的领导集体对于增强社会成员的处理危机的自信心有着重要作用。红军最终能够到达陕北,与毛泽东等人采取正确的党内斗争方针,团结党内正确的意见有着重要关系。

第一,危机当前,领导群体间要做良好的沟通。危机需要当机立断,但并不妨碍领导群体间沟通,集思广益。以李德为首的“左”倾领导者之所以几乎断送中国革命与他们的独断专行是分不开的。长征开始后,对指挥员秘而不宣也加剧了领导集体间的交流;与此相反的是,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中央提出北上方针遭到张国焘的抵制。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他和红四军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这些努力与后来红四军改变过去的错误进军路线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及时调整领导层。危机中领导层如果一贯坚持错误的方针,及时更换领导层也是必须的。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就已被“左”倾错误推行者排除了领导权,仅保留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的头衔。长征开始,中央书记处成立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长征途中,毛泽东和张闻天、王稼祥集中讨论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并取得共识,逐渐形成了“中央队三人团”,并在遵义会议上取消了“最高三人团”领导权,毛泽东当选常委。在1935年3月在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小组”,这是长征的战争环境下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1935年8月,张闻天在沙窝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毛泽东第一次作为政治局常委被确定为军队的最高的领导地位,至此,周毛王“三人团”结束,“毛张周”领导体制开始,这不但妥善处理和解决长征途中的军事、政治、组织等重要军事问题,而且为确保长征胜利以及以后一系列重大斗争奠定了基础。

第三,坚持正确的斗争策略,巩固领导层的团结。为巩固领导层的团结,必须采取正确地斗争策略。这主要表现遵义会议前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队三人团”正确思想同以李德为首的“最高三人团”的斗争,以及党中央和张国焘关于北上和南下的斗争上。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做出北上的正确方针。红四军领导人张国焘站在右倾机会主义立场上,连续两次提出与中央不一致的建议,同时拒不执行中央的命令,破坏松潘战役的计划。因此中央召开会议,提出北上方针并对其错误进行批评。但是张国焘拒绝中央北上方针,并企图危害中央,并擅自率领左路军和右路军的四方面军南下,并在西康另立“中央”,自封“主席”。面对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中央召开会议,并率一、三军团北上,脱离险区,并电令其北上。同时做出《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之后在瓦窑堡做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指出其错误,督促其北上。在同张国焘斗争中,中央采取了正确的斗争方针,把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指战员区分开来,使这次危机得以成功化解。

四、在长征途中和到达陕北后,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待基本危机现象化解之后,领导者应当着手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和发展进程的工作。不但要消除危机造成的各种后果,补偿或减轻组织所受到的损失,而且要总结和反思危机前和危机处置中的经验和教训,改进不足,促进发展,避免危机的再度爆发;同时从危机处置的经验和教训中寻找契机,提高领导水平,加快创新和发展,提高领导者的危机处置能力。

第一,危机领导过程中,积极反思危机,提高危机领导的效益。1934年,中央一些领导人连续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校正了长征以来错误的进军路线,不久剥夺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1935年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清算王明“左”倾路线在第五次反“围剿”和突围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之后,针对林彪的错误,中共中央在会理郊区铁场地区召开会议,驳斥了林彪所谓“走了弓背”的谬词,维护毛泽东正确领导;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先后在两河口、沙窝和毛儿盖等地召开会议,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加强了党内团结,选择红军正确的进军路线;到达陕北后,针对张国焘反党分裂主义,中央在延安召开会议进行了深入揭批,并做出《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因此可以说,整个长征的过程,就是党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战胜错误思想的过程。

第二,弥补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壮大自己。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进入了抗战前线,有利于领导全国人民抗战与革命力量在华北、华东和华中等地区的发展;同时可以利用这里的军阀矛盾,壮大革命力量,“长征一结束,新的局面就开始了”。同时长征的胜利给中国共产党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不断斗争、英勇献身、自我批评、勤劳勇敢和大公无私等等,这些铸就了共产党的价值观的核心并鼓舞着无数革命者参加革命。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载《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7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

[2]沙健孙主编.中国革命通史:第三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第一版.

孙秀玲(1978—),女,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基础部政治教研室主任、讲师,西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梅 宏

猜你喜欢

张国焘根据地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张国焘叛逃有新说
张国焘也是“猪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