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人为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2011-08-15张建楠潘玉娟

党史文苑 2011年9期
关键词:民众思想发展

张建楠 潘玉娟

(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46)

一、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民本思想,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并以民众为发政施治之基础与标准的思想。它萌芽于殷周,形成于春秋战国,发展于汉唐,成熟于明清,是一些贤明君王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民是国家的根本力量

“民惟邦本”是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最基本要义,是指民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力量。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山高者基扶,民富者国昌。” (《文子·上德》)这说明民众是国家的财福创造者,国民富裕则国家富强,国民贫苦则国力软弱。因此,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国民是国家的根基,国民稳定则国家安宁。

2.民众是国家兴亡、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春秋战国时期是战争频繁的动荡年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发现,民心的向背是对国家兴亡和战争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正如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离娄上》),“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荀子·议兵》)所写的。这充分说明了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明末清初黄宗羲在 《明夷待访录·原君》中也强调君要想一直称王就应 “保民”,而保民的目的在于得民心。

3.民众是治国安邦和建功立业的依靠力量。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 (《管子·五辅》),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这些都说明了在治国安邦和建功立业的过程中,民众的力量是处在第一位的。

(二)君王是为国民而设立的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君王是上天为了国民的需要才设立的,正所谓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大略》)。既然民众是国家的基础,他们不仅养育了统治者,而且决定着国家兴亡和战争成败,那么作为国家的君王就必须爱民、富民、安民、育民,为民众服务,借此赢得民众拥护,继而做到长治久安。所以,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大力阐释“君为民立”的思想,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上重民、爱民。民本思想认为,要做到治国为民,统治者必须在思想上重民、爱民:要求为政者“爱民”、“施仁政”、“顺民意”、“得民心”。 “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 (《六韬·文韬》),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2.经济上利民、富民。统治者不但要有爱民之心,而且要实行利民政策,使民众过上富裕的生活。 “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战国策·赵策二》),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管子·治国》)。

3.政治上安民、济民。统治者除了在经济上爱民、利民使国民富足以外,还要在政治上做到安定国民生活、珍惜国民劳力、体恤国民困苦。 “皋陶曰 ‘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 ‘……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尚书·皋陶谟》), “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荀子·王制》)。

4.文化教育上正风敦俗,育民化民。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倡统治者用文化、道德教育民众,培养国民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素质,使整个社会风气向良好方向发展,这也是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汉董仲舒认为,要彻底清除乱世之弊必须重修道德教化,提出 “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去之,复修教化而祟起之” (《汉书·董仲舒传》)。东汉王充指出:“国之所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 (《论衡·非韩》)明代王廷相说:“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正(重德行)。” (《慎言·御篇》)清代千古大帝康熙也指出:“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惟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 (《治国圣训》)

5.社会建设上反对贫富悬殊,注重社会和谐发展。传统民本思想还强调统治者必须履行其应尽的义务,主张在经济运行中抑制统治者们的特殊利益,反对豪强掠夺,保障国民的一般权利。孔子曾感叹过 “苛政猛于虎”。因此,他希望统治者要 “节用”。孟子也主张 “取于民有制”,反对贫富悬殊而加剧社会阶级矛盾,主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还抨击贫富悬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另外,荀子也主张“以政裕民”(《荀子·富国》)。

二、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 “以人为本”为核心。 “以人为本”中的 “人”,是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中的 “本”即根本,是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也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可以具体从三个方面去把握:

1.发展依靠人民。把人民群众看作历史的创造者,看作是国家、社会的真正主人,并完全尊重和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这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在经济基础上,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实现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使人民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并为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奋斗。二是在政治权利上,要尊重和保障人权,要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益。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群众有权利依照宪法和法律得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来保证自己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民赋予了干部的权力,这为了实现人民自身的权利,而不是让干部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权利是权力的本源,权力必须为权利服务,要真正使人的基本权利一律平等、发展机会一律平等以维护人民的利益。

2.发展为了人民。在发展目标上,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得发展。在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有双重含义:就个人而言,是指个人的全面素质即人人都应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健康的体魄,有较高的道德涵养和善良的品格,有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就社会所需人才的整体布局而言,要全面、协调地培养和配置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只有这两个方面的有机配合,才体现人的全面发展。

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成果分配上,要强调公平和正义,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人”,是全体人民,不是部分阶层和、集团和既得利益者。所以,要做到改革的成本由大家分担,发展的成果也应由大家共享。不能只由一个阶层去做牺牲,而既得利益者不去承担改革成本,只独享发展成果。要真正做到公平和正义,就应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都得到实惠。

三、以人为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核心思想。这一核心理念,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精华,更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超越。

(一)以人为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精华的继承

1.坚持 “以民为贵”。在 “民惟邦本”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亡、政权的更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思想也坚持 “以民为贵”,例如,我们党要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民服务,为民谋利;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把群众的困难疾苦挂在心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不断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正确对待权力、名利、地位,做人民的 “公仆”。

2.尊重人、关心人、不断满足人的有效需求。在“利民,济民,育民”思想中就是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上的各种需求。以人为本思想也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障和满足人民的政治权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支持他们的创造活动,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满足他们的有效需求。

3.反对贫富两极分化,建设和谐社会。民本思想反对贫富悬殊,希望统治者节用,主张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以人为本思想也强调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注重社会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二)以人为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及时代意义

1.在世界观上, “以人为本”实现了由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超越,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传统民本思想带有神秘的天命色彩,是唯心史观。它的主张者,几乎都是用神秘的方式来阐述其观点的。如 “天生民而立君,以为民也” “天聪明,自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等。所以他们认为,创造历史的是替天行命的圣贤明君,而不是普通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则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唯一的创造者:他们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占有者和享用者。 “以人为本”还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关注物质的丰富和生产力的发展,还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并以此为最高目标。所以说以人为本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2.在价值观上,以人为本思想实现了由君本位向民本位的超越,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传统民本思想服务对象是统治阶级,其价值取向是君本位。无论“民贵君轻”还是 “民水君舟”,不过是开明绅士向统治者苦口婆心的劝谏,目的是为了用民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所以民本思想只能成为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发展的手段而已。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民本位,其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全体人民,要求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谋发展、促发展,目的不仅是不断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还要从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以人为本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权、尊重人的个性、确保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在权力观上,以人为本思想实现了由君权向民权的超越,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封建君臣、臣民伦理则沿袭了封建宗法观念。因此,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把 “民”放在既有政权框架下考虑官民关系,没有把 “民”放到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高度。民众只是一个被动接受施恩的客体,而不是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主体,包含着十分浓厚的 “为民做主”意思。 “以人为本”则体现了 “由民作主”的要求,主张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赋予了官员的权力,各级行政官员不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官老爷,而是人民的公仆。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它的主要职责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翁,拥有选举权和监督权,可以选举和罢免各级行政官员,进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在实践观上,以人为本思想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超越,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我国传统民本思想是在统治者看到漠视民众利益对统治秩序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基础上产生的,是被动形成的,只注意满足民众短期的、现实的需要,而就长期而言,实际上是常采取愚民政策的。同时,传统民本思想是服务于统治阶级政权的,其主张或实施的主体是统治阶层,这决定了在实施过程中民众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积极参与。 “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对象,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合理的社会制度安排,努力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每一个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人民群众不仅提高了科学文化素养,而且在现代化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参与其中,从而为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1]柴丽.“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之比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03).

[2]张善平,王家芬.“以人为本”理念对儒家民本思想的新超越[J].求实,2007(12).

[3]王华巍,王玉华.从“民惟邦本”到“以人为本”[J].科学社会主义,2007(06).

[4]黎滢.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想之比较[J].理论导报,2009(01).

[5]胡良荣.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本思想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6]牟昱苍.科学发展观: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猜你喜欢

民众思想发展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