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拓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新途径
2011-08-15孟国忠
孟国忠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37)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当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有明显的效果,学生党员中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高校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认真分析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以思想引领为先导,夯实大学生党员教育理论基础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学生党员,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强化理论素养的的重要手段。
1.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思想素养。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党员与其他党员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党员,思维活跃,自主意识较强,可塑性大,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当前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应看到,他们正处于个性不断成长的时期,还比较年轻,社会阅历少,这些特点都使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现阶段,对大学生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就是通过这项措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党员,不断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树立为社会作贡献的决心和信心。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他们产生一种以组织为荣的自豪感,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全体大学生的力量核心,以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党组织的大队伍中来,将有助于促进良好的校风、学生的形成,对推动大学生队伍的素质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2.尊重学生特点,创新学习形式。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上,要结合大学生党员的特点,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理论教育更加生动化。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知识竞赛、交流学习成果、评选表彰学习标兵等方式,激发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好智力资源的优势,尊重大学生富于创造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不断拓展理论学习的形式,提升学习质量。倡导党员自主学习,引导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利用业余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认真搞好自学。把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与专家辅导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党课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专题电视片、主题教育、辩论、演讲等方式。同时,要充分运用好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如网络组织生活、思想汇报博客化等[1],化整为零,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凝聚力,扩大覆盖面和参与度。
3.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学习效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高校既要强化大学生党员在理论知识上的学习,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坚持育人为中心,结合青年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把贯穿于党的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和困难的钥匙,深化学习效果。以学生的需求为工作开展的方向,以学生满不满意为工作开展的目标,不断提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能力。引导学生党员将理论学习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着眼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把党的先进性要求化为实际行动,贯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落实到比学赶超的实践当中。在学习中认识规律,实现创新,让学生党员在参与实践锻炼的过程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努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深化大学生党员教育实践效果
高校要紧密结合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为党员服务群众、加强党性锻炼搭建平台,引导广大大学生党员树立远大理想,更加坚定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亮明党员身份,强化党员意识。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的自觉性认识,是党员觉悟和党性的集中体现。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和党性觉悟,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也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必然要求。广大党员只有把党员意识根植其内心深处,才能自觉按照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履行责任和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各级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佩戴胸徽”“重温誓言”“共产党员先锋模范承诺书”“大学生党员形象大讨论”“党员宿舍挂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接受师生群众的监督,时刻提醒学生党员要明确党员身份,注重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党纪意识、服务意识和先锋意识,树立“从我做起,对我监督”的意识,自觉用党员的标准和条件约束规范自己,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争做党员表率,发挥模范作用。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争做党员表率既是大学生党员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保持先进性的客观要求。大学生党员要按照创先争优活动“五带头”具体要求,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和甘于奉献的表率。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开展“亲情1+1学生党员结对”“共产党员示范岗”“身边的榜样”“三星评选”“党员责任区”“志愿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使学生党员成为思想政治素质的引导者、良好学风的推进者、文明行为的传播者和全面发展的示范者。通过网站、报刊、橱窗等方式大力宣传优秀学生党员的先进事迹,在校园里全面形成以党风推班风,以党风促学风,以党风正校风的良好局面。影响并团结广大学生共同进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心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所需的人才。
3.践行党员承诺,提升服务能力。公开承诺是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方式,也是建立健全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承诺有利于将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化抽象为具体。高校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一诺千金”的诚信观念,做好平台搭建工作,通过开展“传帮带”、“志愿服务”、“建立学生党员爱心奉献基地”等活动,通过宣传栏、网站等阵地将学生党员的承诺向全校师生进行公告,并接受大家的监督。使广大学生党员在服务社会、服务别人的实践中兑现承诺,努力使争当先进、争创优秀,成为青年学生党员的价值取向和共同追求,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对学生党员兑现承诺情况进行全面跟踪、监督,对不能兑现承诺的,要帮助党员查找原因,并进行整改。
三、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长效机制
创先争优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高校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努力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长效机制,让学生党员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监督和自我发展。
1.建立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保持重在要有一整套健全的机制和制度来实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已建立了监督制度、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联系群众制度、党内民主参与制度、党员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等一系列系统性制度,成为全面加强和推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这些制度只有系统运作,有效整合,才能发挥协同效应。另一方面,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喜好和聚集特点,创新学生党员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尝试开展 “网上党支部”、“手机报学习”,开展“党员发展答辩制度”、“党员专题报告制”、“党员义工制度”、“党员教育联系会议制度”等,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努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2.强化督导检查,提高工作实效。强化对党员的监督检查是做好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定期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使考核成为指导和监督教育落实的基本工作方式,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党务知识测验、观摩组织生活、利用互连网上开通热线等方式[2],加强对学生党员工作落实、承诺兑现的监督和检查。强化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主要领导要经经常深入学生当中,了解教育活动开展进展情况,了解党员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及时指导,严格落实整改责任,确保落实到位,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严格组织生活,督查各支部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情况,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从思想、学习、工作、纪律和作风等方面查找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分析原因,切实搞好整改。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要及时帮助教育,促其改正;对经教育不改的,要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3.总结工作经验,凝练工作特色。高校各级党组织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大学生党员特点,找到创先争优总体要求与大学生党员成长诉求之间的结合点,从而提高育人效果[3]。定期研讨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对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加以总结凝练,打造工作品牌,提升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先导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党员骨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更加彰显,学生党员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及成长成才中的主导作用更加巩固。要加大对党支部开展特色活动立项的支持力度,发挥发挥典型示范效应,辐射和带动全校党支部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此外,要营造良好氛围,实现全员育人。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网络。○
[1]赵东.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0,(6):57-60.
[2]李永红.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0-71.
[3]季卫兵.基于实践体验的大学生先进性教育途径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