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 峨峨洋洋——读余伯流著《伟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
2011-08-15何友良
■ 何友良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的日子里,余伯流教授十年前出版的史著《伟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在北京和江西再版发行。该书的再版,是向党的生日的隆重献礼,是在节日喜庆中对党的两代领袖的深切怀念,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而又难度极高的选题。从1927年汉口初识,到1997年邓小平去世,两位历史伟人相识相知的历史长达70年。古人曾用高山流水来形容知音之难得和相知之深厚,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之说。以此观照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关系,无论是从两人的人生境界、信念、才华及其相知之高深,还是从他们与时代、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及其国际事务的联系之恢弘看,都极像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汪洋。因此,一方面,这是一个让人十分感兴趣、很想深入了解的话题,看看伟人之间的你来我往,那些充满智慧的论世、知人、谈事和决策,与常人无异的性情乃至一时的失策失误,都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感慨和思绪,而从中得到教益、得到启示。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高难度的话题。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在于其不寻常处,除了常人所共有的特点外,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决定着他们的思考、处事和交往,具有常人难以触及的高度与难度,其言谈举止往往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乃至前途命运,那种惊涛骇浪,那种大开大阖,那种纵横驰骋,那种千钧一发,也决非常人所能应对。要恰如其分、客观全面地把他们的性情、思考和相互关系反映出来,没有足够的驾驭力和洞察力,是不可能做成的。作者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将宏大建构与细节描述、史实再现与分析入理相结合,成功地再现出两位历史伟人的不世之情,把一个难题写成了佳作。作者的敏锐开放与识见洞察,是该书成功的主要原因。
客观地说,毛、邓两人的关系始终是有主次之分的。在从相识到毛泽东去世的时段内,两人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无疑是毛泽东,毛泽东决定着他们关系的走向与结果,尽管这种走向与结果也来源于邓小平的作为。而在毛泽东去世后到邓小平去世的时段内,两人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变成了邓小平,邓小平不但主导着两人关系的最终结局,而且主导着全党全国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认识与评价。作者分别从苏区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化大革命”前期、林彪事件后、1975年全面整顿期间、1976年“批邓反右”期间、改革开放新时期,详细地为我们解读着他们两人的交往与知见,指出在两个伟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既有不同的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又有类似的大落大起的坎坷经历;他们既有过共患难、亲密无间,充满深情厚谊,又有过分歧,若即若离,存有恩恩怨怨;他们既有伟人高风惊世之举,又有令人扼腕而叹之事。他们两个伟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奇特而又微妙的传奇色彩,闪耀着传统而又亮丽的真理之光。作者如实梳理毛邓之间常人与伟人两种人格、主导与非主导两种层面、革命与建设两大历史时期的复杂关系,并对其作出高屋建瓴、准确生动的概括,是该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该书在生动叙述两人关系的同时,也不时露出十分精彩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深入历史的底蕴、认识历史的本质。在书中,这样的精彩分析可谓比比皆是,为省篇幅,这里仅举一例:作者在叙述毛泽东1974年底下决心重新重用邓小平的过程后,继续分析其深层原因,将其归纳为“是由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局势和党内状况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诸多因素促成的”,具体说来是5点:当时的客观形势迫切需要一位德高望重、能治国安邦的人出来支撑局面;周恩来病重,需要有人接替;毛泽东对王洪文已感失望;党内健康力量的荐举;毛泽东对邓小平一贯看好,极表赞赏,这是毛泽东下决心重新重用邓小平的思想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同时,作者也指出,毛泽东重新重用邓小平,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做出的决策,并不意味着毛泽东已经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失误,更不意味着党的指导思想已完全回到正确轨道上来。因此,邓小平的地位虽成定局却并不稳固,当他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时,毛泽东的思想又出现反复了。这个分析,符合实际而又富有深度,充分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观察能力和理论功底。
由于题材决定,该书不时涉及现代中国重大的历史场景和关键问题。比如,毛泽东逝世后,第三次被打倒的邓小平第三次复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当时正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在涌现出许多重要思想理论成果的同时,党内外、国内外也出现一股“非毛”思潮,在怀疑和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同时,怀疑和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在三次被打倒的经历中有两次与毛泽东相关的背景下,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邓小平将如何对待和评价毛泽东上。这实际上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下的当代中国如何对待历史、如何规划当下和如何开拓未来的重大关节之所在,实在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尖端“时代问题”。作者缕分细述,将我们带回到当年不无惊心动魄的历史中,让我们重温了邓小平是如何举重若轻,从容应对和解决这一时代问题的:邓小平反对和批驳“非毛化”,指出对毛泽东的评价和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仅仅涉及毛泽东个人,而是同我们党和国家的整个历史分不开,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很大的政治问题。他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明确肯定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就其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围绕着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还发表了许多闪光的卓越见解,例如,“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把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区别开来,“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不要“把我的规格放在毛主席之上”,等等。作者概括性地指出:邓小平在整个起草《决议》的过程中,高瞻远瞩,立党为公,豁达大度,不计私怨,一切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抛却了自己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两次被打倒的个人情感恩怨,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指导方针上的经验教训,充分显示了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襟和高风亮节!作者的这些叙述和总结,体现出对邓小平思维脉络、历史观念和科学立场的准确把握,今天重读这些言论,尤感切要,对于进一步认识邓小平的博大胸怀和科学思维,澄清某些流言,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在丰富多彩的名人传记中,以单一传记为主,是业界的惯例。该书别出心裁,将两个历史伟人联到一起,着力写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写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历史时刻,两人的思想见解与决策应对,两人的亲疏爱憎及其对时代对历史的影响,读来如亲历历史风云、险关要隘,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作者的描述,以生动的语言,提供了大量的重要细节、历史关节的生动场景,两位伟人的独特个性和行事风格,是本书之长,而站在中国现代历史的高度观察和认识两位伟人,在宏大历史进程中分析和评价两位伟人,更是本书之灵。对两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关系及其历史地位,作者指出,他们是两颗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福星,两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两个设计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大师,两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碑,两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巨人。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毛泽东和邓小平,一代天骄,盖世伟人。他们走过了一个世纪,矗立起两座丰碑,是中华民族现代史上两座雄伟的高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巨大的精神财富,永远的旗帜!斯人已去,伟绩长存!这个概括,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世纪人物的历史定位,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实际和人民的观感,是该书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全书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学术价值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题图 1960年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北京
责任编辑 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