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

2011-08-15郭豫欣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专政政治学政权

郭豫欣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

郭豫欣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19世纪40年代末,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继承人类文明历史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仅给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政治学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政治学发展史上一个伟大转折。

马克思主义; 政治学; 原理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生活、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提出了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理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政治现象本质特征的揭示,寻求改造世界、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途径与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开创了政治学发展的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它对政治作出了科学的解释。经济是政治的根源,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没有经济利益上的对立、矛盾和斗争,就不会衍生出政治现象,而任何政治行为又都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的核心是国家问题。由于政治源于经济利益的矛盾和斗争,因此它直接表现为阶级关系,而任何阶级矛盾和 斗争都以巩固或夺取国家政权为目标。国家将各种政治现象联结起来,并纳入它发展的轨道。所有政治现象都是围绕国家而形成、展开的,都离不开国家,却受国家的制约,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国家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国家和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各种政治活动及其他政治规律的研究。

第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的政治统治组织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根据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要突破现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时候的产物和表现,政治是围绕国家而展开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国家的各种管理活动,通过国家官吏运用国家机器而进行的活动;同时它还包括被统治阶级、社会各个阶层以及公民围绕国家而展开的各种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治是与一定的国家政权相联系,围绕和通过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阶级、阶层、权力体系各部分全部活动的总和。指出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和对被压迫阶级专政的统一,即国家的本质是阶级专政。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和再现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式,势必运用国家政权,也就是说,在政治上进行统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1]。国家机构是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环节,政治统治体系内部的各个机构、组织的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国家机构进行的,驳斥了剥削阶级关于国家是社会组织,是超阶级的社会联合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同剥削阶级政治学的国家观划清了界线。

第二,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2]。在阶级社会中,先进阶级反对没落阶级的阶级斗争正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直接动力。按照《共产党宣言》的说法,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中人民群众推翻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3]”政治是阶级的政治,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是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政治斗争归根到底是要解决政权问题。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建立在坚实理论基础之上的伟大革命,其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二月革命之后,列宁根据俄国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由和平夺取政权发展为武装夺取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坚持原则,始终捍卫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同时根据革命实践提出了多党合作原则。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在政权问题上进行的一系列实践和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共产党宣言》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透过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阶级斗争始终是围绕着夺取、建立、巩固、维护政权而进行的,从而揭示了政治中的最本质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无产阶级争得民主,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问题。这就从根本上同剥削阶级政治学的“国家三要素说”划清了界线。马恩对阶级、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国家问题的关系的规律性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第三,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内涵即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和政治统治,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它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达到消灭剥削阶级和过渡到无阶级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1850年马克思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及其历史任务,标志着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形成。在1848年,K.马克思、F.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作了表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在阐明无产阶级专政在政治方面的历史使命的同时,也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方面的历史任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将会不可调和,最终将会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民主专政,也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和以往任何专政有根本的不同。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区别于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阶级专政。因为剥削阶级是少数人要统治多数人,所以国家的暴力职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所以要设常备军,要设暴力机构官吏、警察、特务、法庭和监狱等国家机器。而无产阶级专政是多数人统治少数人,所以要不断削弱国家的暴力职能,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用民兵代替常备军,用群众机构代替国家暴力机构,用公仆代替官吏,用无产阶级民主制代替资产阶级民主制。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其前途是消灭阶级、阶级差别,最终实现国家自行消亡。不断发展、完善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表明了同资产阶级政治学在阶级、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工具,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工具。

第四,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代替君主制,不是仅仅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不是一般地改变现存的生产关系,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即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在政治上首先争得无产阶级民主,在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树立共产主义的思想和观念,最终实现以个性全面发展为条件的联合劳动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无产阶级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一切阶级,它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是最有前途、最富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以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的的斗争,其历史进步作用是其他阶级斗争不可比拟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斗争,是阶级斗争历史上“最后的斗争”。这种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这同其以前的避而不谈国家的历史类型,以国家的形式来掩盖国家的本质的政治学说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而马克思主义从政党的阶级实质着眼,指出政党是阶级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是实现阶级政治统治的工具。政党活动的目的是要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马克思、恩格斯在致力于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在与各种非无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潮进行论战和斗争的过程中,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为之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他们鲜明地指出了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4]此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5],以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准备条件。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这些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就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石。

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提出了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理想,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6页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郭豫欣,(1988—),女,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专政政治学政权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略论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马士英与弘光政权
政治学与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