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性决策
——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之我见
2011-08-15龙凤英
龙凤英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河北石家庄 050051)
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性决策
——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之我见
龙凤英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河北石家庄 050051)
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建构,应体现出关爱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帮扶机制、作用发挥机制和扎根机制等在内的、能保证大学生村官工作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动态制度体系。
大学生村官;四有一保;制度体系;长效机制
党中央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石家庄市围绕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决策部署,在充分总结归纳本地大学生村官管理经验特别是藁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石家庄特色、符合石家庄城市特点和县市情实际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即“四有一保”机制: “管理有规范、培养有手段、待遇有保障、发展有方向,保证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的动”。
一、石家庄市农村基层现状及选聘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石家庄市现有农村基层党支部4000多个,村党支部书记(桥东区、矿区已全部完成村转居)4412人,其中35岁以下90人,占2.04%,56岁以上1198人,占27.15%;大专以上学历1163人,占26.36%,初中以下1273人,占28.85%。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是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况且现在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文化青壮年都已外出打工。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到来正好弥补这一缺位。
目前全市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如下:自2008年河北省统一公开招录选聘大学生村官以来,截止目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964名,其中,石家庄市共选聘大学生村官863名,流出81名;各县市自选大学生村官230名,流出48名。从学历结构看,硕士研究生学历62名,占6.43%,全日制本科学历642名,占66.6%,专科学历260名,占26.97%;从专业比例看,社科类占56.3%;理工类占31.7%;农林渔牧类占7.6%;其他类占4.3%;从政治面貌看,党员683名,占70.85%,团员236名,占24.48%,群众45名,占4.67%;从任职情况看,任村书记3人,占0.3%,村副书记99人,占10.27%,村副主任1人,占0.1%,支部委员2人,占0.2%,村委委员1人,占0.1%,村书记助理497人,占51.56%,村主任助理337人,占34.96%,村团书记、副书记24人,占2.49%。大学生村官毕竟是新生事物,他们虽然有很高的文化知识和理论水平,但农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舞台,既充满好奇又带着疑惑,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会有更多的包括心理、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不适应。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成长起来,扎根农村,建功立业,在基层农村发挥重要作用,是当前推进全市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理解和认识
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机制不等同于制度,制度只是机制的外在表现。长效机制,是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就是能长期保证大学生村官工作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石家庄市创建的大学生村官“四有一保”工作机制,从选拔到入口后的管理、培养、保障、发展到退出机制,整个制度体系涵盖广泛,内容完备,措施到位,在全省起到了率先引领、典型示范的作用,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一机制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做出重要批示,受到媒体广泛关注。2010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内参》以《河北藁城“四有一保”激发大学生村官活力》为题,刊登了藁城市大学生村官“四有一保”管理经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做出重要批示:“‘四有一保’很好,看是否可推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梁滨同志做出批示:“通过总结进一步把工作做扎实,通过推广在全省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谢计来同志、副部长王亮同志等部领导也做出了批示。这一机制在全市的广泛推行,使大学生村官队伍教育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有效激励了大学生村官扎实农村、锻炼成长的信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健康推进。
如前所述,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要构建石家庄市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词:“预期功能”和“制度体系”,就是明确中央实施大学生村官战略的预期功能是什么;为实现预期功能设立怎样的制度体系,使所有行为按照预期功能发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大学生村官战略,是党和国家着眼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务实举措。党中央决不是把选派大学生村官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更不是一个“短期性”行为,而是把其作为一项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长期性”“战略性”决策。其预期功能不言而喻。因此,必须把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三、大学生村官制度困境及其原因剖析
一是选聘与需求脱钩的困境。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五花八门,理工文农医林一应俱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远离农业发展和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且缺乏将自身所学应用到工作实际中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二是创业与资金缺乏的困境。调查显示,52.9%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认为,在创业过程中最缺乏资金。例如,平山县两河乡张杨村,地处丘陵地带,耕地不多,适合养殖业的发展,村里有养水貂和貉子的历史,但一直以来各户单打独斗,散养为主。养殖业要降低成本只有规模化经营。该村支书助理、女大学生村官刘金凤,自08年到村任职以来,一直为创办养殖合作社和扩大养殖规模跑办20万元的银行贷款,但银行都以风险较大为由至今贷款毫无着落。看到她想干事却找不到门路而充满无奈的双眼,我们深感:创业难困境的背后,是对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积极性的直接挫伤,严重弱化了“干得好”与“待得住”两方面的目标方向。
三是想作为与缺乏工作方面引导的困境。大多数村官表示,不是没有想干成事的决心或能力,主要是没有让人安心的政策,而且缺乏工作方面的引导。现实中,不少大学生村官的实际主要工作是整理村里文件、写工作总结、组织文体活动、打理农家书屋、当电脑打字员等,他们的想法很难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好多村官没有对3年之内的工作形成构想,有的走一步看一步,走到哪里算哪里。
四是想干事与心态不稳的困境。座谈中,作者深感部分大学生村官心态不稳,心理准备和扎根农村,扎根基层的热情和信心都不足,把担任“村官”作为考录公务员和进入事业单位的过渡,先解决就业,是很多大学生当村官的首要动机。把到村任职看作是事业的“跳板”,虽然在村工作,首先想的是有机会就考研、考公务员,如在聘任期满时还未考走,则打算继续受聘,走一步看一步,心态不断变化。
五是离职后与原任职村工作续接的困境。从今年起,石家庄市首批大学生村官期满,届时将有大批大学生村官通过参加考试或另行择业的方式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大批村官离职对原任职村工作的接续工作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村级事务管理的缺失、村级组织活力的降低、创业项目和长远规划半途而废、村民心理预期下降等。
六是想扎根基层与期满出路缺乏明晰化的困境。目前政策扶持的主要有5条出路,仔细分析,可以看到条条都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有些村官讲特别是另行择业风险更大,需谨慎对待,把握不当,相当于浪费了宝贵的3年光阴。也有的村官坦言:“现在感觉自己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心里也想做些事情,但是国家对于村官没有一个晋升机制,也就是说干一辈子村官也就是一辈子村官了。不是说不想努力工作,只是政策的稳定性不够,所以必须努力考公务员找出路。有时候被领导批评说工作浮,不想踏实干工作,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得不边工作,边做两种准备。”
原因分析:
以上几大方面困境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既有制度设计层面欠缺、对政策执行的可能结果估计不足等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村官心理预期较高而心理准备不足、价值判断和行为导向等主观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选”与“需”脱节,一方面,在选聘目的、方向明确的同时,忽略对基层农村实际需求的调查研究;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主观意愿与政策初衷不一致。先解决就业,是大学生当村官的首要动机,面临农村工作,经验缺乏,所学专业和自身能力与农村真正需要不相适应,导致工作无法开展问题十分突出。
其二,造成大学生村官创业难,一是创业扶持政策的执行与落实有待规范,很多优惠政策仍只停留在政策层面。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对扶持政策的宣传,导致政策信息传递不对称,执行与落实途径不畅通,致使很多大学生村官创业者不清楚如何获得优惠政策,不知道扶持政策的申请程序、办理部门。二是创业者自身创业技能亟待提高。由于受专业、经历等方面的制约,大学生村官有知识缺创业技能、有热情缺创业经验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缺乏适合的创业项目。许多大学生村官有创业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找准一个符合农村实际和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创业项目较为困难。四是基层创业环境有待改善。一部分基层党委政府担心大学生村官创业失败,要镇村“埋单”,在帮扶工作中态度不积极。
其三,大学生村官心态不稳,对这种现状应做客观分析。一方面是迫于就业压力和受到优惠政策吸引,另一方面村官身份职业的不确定性也是直接诱因。“村官”的身份只是目前的、暂时的,即便三年之后也难以确定,非官非农的模糊身份使其难以融入、进入、无法参与到真正的村级事务治理中去,而只能做一些服务性的、辅助性、技术性的边缘性工作。这是政策界定与现实复杂境遇矛盾和冲突的结果,也就是说,现实政策把村官作为新知识、新观念的人才送到基层去,但基层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又超出村官的把握,自身价值难以体现,妨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长远计划性。
其四,大学生村官对三年后出路的担忧,原因就在于没有良好分流导向机制的支持,大学生村官就有可能出现大量流失,造成 人力资源的浪费。分流导向机制缺乏明晰化,直接影响着村官们的价值立场和行动取向。
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首先,加大宣传教育,端正对村官选聘工作的正确态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深大学生对村官政策的理解,增强其选择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村官工作本身就是就业,不是暂缓就业。村官3年期满后,可能续签、辞职或者被解雇(考核不通过),这和在企业工作一样,企业里表现不好就会面临被解雇。如果不是从内心深处树立起真正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理想信念,仅仅因为就业压力所迫而选择当村官,一般是无法适应基层工作的,如果不正确对待村官工作,那将是浪费自己时间,3年后再择业的时候,将毫无竞争力。
其次,改革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将选拔关口前移。从根本上改变选聘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状况,就要将选拔关口前移。移到哪里?移到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科学设定高校培养方向,坚持以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基本培养目标,探索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成材率,是当下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首先,高校要在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中列入村官课程,特别要把“创业教育”列入大学专业课。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学生开设一些与农村发展迫求需要的农林、农技、水利、医学、法律、计划生育等相关课程,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让大学生学会并掌握一定的实用性技术,利用寒暑假和“三下乡”活动,让大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为农村服务的热情。其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磨炼意志和毅力,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不怕吃苦,乐于奉献,提高在农村基层服务的自觉性。再次,扩大政策的宣传。加深大学生对村官政策的理解,增强其选择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每个学期定期开展“村官”政策宣传月活动,通过调查问卷,政策咨询,主体演讲等形式大力宣传“村官”政策,吸引有志青年大学生参与,使村官政策深入校园,深入人心。
再次,加快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完善大学生村官各项政策。
要落实好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激励和保障政策,还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才能使各项政策收到实效。其一,制定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规,明确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其二,落实好大学生村官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待遇,增强其归属感与荣誉感,解除他们到农村创业的后顾之忧。其三,注重大学生心理疏导与服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一些大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工作的困惑可能更多,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更应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对有志于服务农村基层的大学生做好挫折教育、成才教育,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播放成才励志影片等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信、自强。其四,可以尝试,经济相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换岗轮值”,能“向上去”、“走出去”,开眼界,长见识,加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验交流。
第四,强化扶持,破解创业资金不落实瓶颈,实现创业难质的突破。具体来说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把鼓励和帮扶大学生村官创业作为建立“流得动”机制的重点来抓,建立国家、省、市、县、乡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鼓励村官在岗期间进行自主创业。(二)结合乡村实际,建设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重点帮助和支持那些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优势的大学生村官。(三)成立“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办”,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筹措设立相关创业基金,协调发改、农业开发、畜牧等涉农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四)创新举措,将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扶持资金”和再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担保范围,取得多个部门在资金、政策、项目论证等方面给予扶持。(五)借鉴外地成功做法,例如江苏省科技厅、农林厅专门为到村任职大学生建立了“创业基金”,提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致富信息;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与有关市携手共建“源头工程”,聘请科技导师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六)大学生村官应量力而行,不能单凭热情,而应立足本村实际,结合个人所学专业和经济实力,选择起点较低的项目。
第五,实施动态化管理机制,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职业化、常态化、制度化的轨道。引导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有序流动,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第一,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村官出路。探索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新机制,重点从村官队伍职业化管理方面寻求突破口,畅通拓宽大学生村官向政府雇员过渡渠道。政府职员实行“雇员制”在国外很普遍,是各国通例,既能明确政府和村官之间的责权关系,便于对村官服务期内的管理,服务期满后又有出路。第二,在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同时,应建立一套科学的退出淘汰机制,对不适合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解除聘用合同。有出有进,让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才能保持村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动态平衡。
[1]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作者:张瑜 杨增岽,《思想教育研究》,2009-08-20
[2]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谢志远,光明日报,2010年12月21
[3]大学生“村官”离职后原任职村工作的续接问题需引起重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年01月25日
[4]关于向农村选派大学生村官问题的几点看法,张德元,中国乡村发现网,2008-11-28
[5]大学生村官,一把双刃剑,郑风田 王颖
[6]从培养接班人的视角看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的营造,姚东瑞,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年0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