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志中的文体要求
2011-08-15邹琳琳
邹琳琳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借阅了许多资料,很多都谈到了地方志中对文体和文风的要求。下面就我个人所阅读过的志稿,来加以理解新方志中对于文体的要求。
从资料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新方志的文体要求,是使用语体文和记述体。
语体文就是白话文,也是白话文的书面语言,它是现代汉语。历代的志书都是用当时的通用语体的,新方志当不例外,也要用现代汉语的这种语体文。下面我就两个问题说一下新方志中问题的要求,一是方志文体的要求,一是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一、方志文体的要求
方志是资料性著述,由于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它在行文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的要求:
第一,记事要以时为序。
一般记叙文的述事比较自由,有多种方法,可正叙,可倒叙,可插叙,可补叙,但新方志中不能随意使用这些方法,只能以时为序来进行正叙,记事必须按时间先后,由古到近,由远到近,从发生、发展写到它的现状。但是在很多志稿里就以插叙或者补叙的手法来记叙。
例如:《黑龙江省志·航运志》(试写稿)中,第六章航道整治工程的一节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据1990年5月测量,航道水深不足4.0米,严重影响船舶满载航行,江海两用轮更是不能通过。这也是整治此段航道的主要原因之一。1989年,黑龙江省政府就此问题向外交部申请治理航道。1990年2月,给予批复。”这里除了时间倒叙外,还有一个语病的问题,我们暂且先不说。
第二,述事要述而不论。
地方志是用资料说话,只要把资料理顺好了,道理也就说清楚了。只要把实事讲清楚了,观点也就体现出来了。观点体现出来,对事物的褒贬也就清楚了。地方志记述的客观历史,不需要画蛇添足地加以评头论足,所以胡乔木说:“地方志不是评论历史的书,不是史论,多余的评论,不但不为地方志增光,反而为地方志减色。”
例一:民国时期,县内自耕农仅占农民总户数的14.3%,少地或无地的农民却占85.7%。由此可见,民国时期土地兼并之激烈。
上述例子中对事件叙述完后,加上了一句断语,便是画蛇添足了。
当然,述而不论也不是绝对不允许有一点评论的语言,这也不可能,必要时画龙点睛地加一两句评语还是必要的。既是画龙点睛,就不能把龙身上全都点上眼睛。
第三,记述中要寓理于事。
什么叫寓理于事?就是通过对资料的记述,来说明事物的兴衰起伏、发展变化、因果关系、经验教训和客观规律,而不是通过说教来表达这些内容。不发议论,不搞虚构,不搞旁征博引,不搞合理想象,不进行逻辑演绎,一切结论都是志书的读者从资料的记述去取得,而不是靠我们直言相告。
例一:该年7月,全县各乡镇有一万多人参加大炼钢铁运动,采用土法冶炼,加之矿石低劣和原料不足,仅炼出质量低下的生铁500多吨,亏损2万多元,不得不于年底停产。
例二:通过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农民生活的提高,又促进了县属工业的发展。
例一和例二截然不同,前者是寓理于事,后者是说教。
二、达到这些要求的操作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用资料进行困果排比。
例:20年代前,借山坡挖洞筑窑,以柴草烧制,每窑约三五百公斤。30年代,引入煤炭烧窑,产量大增,较大的窑户年产可达3000余吨。1954年,石灰生产合作化。1958年改为国营厂,建窑13座,年产石灰1.2万余吨。60年代石灰生产进入低谷,社办企业仅有二三处,各村子石灰窑停产。1971年后重点办起7处石灰厂。1985年起发展迅速,1987年,全县有石灰厂108处,年产石灰18万吨。
这一段志稿,就是资料充实,数据具体,记事准确,使事物的因果关系很自然地展现出来,这是用资料进行因果排比的结果。
第二种方法是用资料进行对比的方法。
资料的对比,有事物本身的纵向对比,也有与其他事物的横向对比。
例一:1952年,县内养猪由解放前的2万头增至13.6万头,形成第一个养猪高峰。1963年实行划给饲料田的办法,全县生猪存养量达到14.8万头,形成第二个养猪高峰。再后,为了发展养猪,又实行了一些优惠政策,如给予工分补贴和现金奖励等办法。1967年达30.6万头,1973年上升到34.5万头,1975年为42.2万头,1980年为46.23万头,形成第三个养猪高峰。此后,随着农业生产体制的变更,养猪补贴取消,每年生猪存养量保持在20万头左右。
例二:地瓜历来为胶南的主要粮食作物。建国前,全县栽种40万亩,占粮播总面积的20%多。1955年增至50万亩,占粮播总面积的30%多。1966年后,地瓜种植面积扩大,达到66万亩,占粮播总面积的39.65%。此后,小麦、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地瓜面积逐步减少。1978年下降至39.51万亩,占粮播总面积的20%。1987年栽植25.7万亩,仅占粮播总面积的15.4%。
例三:1951年,全县共审结离婚案件240件,占民事案件总数的78.43%。自1952年至1955年,共审结离婚案件1385件,年均277件,比1951年增长15%。1961和1962年,因生活困难等因素引起案件增多,两年共审结849件,占民事案件总数的93%。××年,共审结离婚案件1132件,占民事案件总数的31%。
上述例一为纵向对比,例二、例三为横向对比。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说明事物发展变化和兴衰起伏,确能达到彰明因果、体现规律的目的。
第三种方法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所谓面就是一般概况,点就是典型材料。点面结合是兼顾广度与深度的方法,也是兼顾一般与个别的方法。记述事物,如果能用上好的典型材料,就会更加寓理于事。如有部县志在记述该县战时支援前线的一般概况和各种数字后,又记述该县在1947年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时,某村在青壮年全部在外支前的情况下,10多名老人组成运粮队,推着小车,随部队转战三天三夜,运粮4800多斤。这些老人都在60岁以上,其中年龄最大的74岁。这几位支前运粮老人的故事,从侧面说明党和群众的鱼水之情,也说明我们的解放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其寓意是很深刻的。
三、志书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志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只有通过具体事例的辨析,方可心领神会。
第一,志体与史论的区别。
方志是存史,史论是述史,二者的功能不同,写法也必然不同。志书是资料性的著述,它是通过记述资料而达到存史的目的,它不能象史论那样,用大段文字直接来议论得失、分析因果、阐明规律、总结经验,乃至上升到理论。
例: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村生产力有了提高,但终因工具不足,资本短缺,而无法进行深耕细作,遇上自然灾害更无法抵御。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党和政府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鼓励农民按自愿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
这段分析不是不准确,但只用议论和概念,而不记具体事实和数据,就不是志书内容,而是志书里的赘文。
说到志书与史书的关系,附带说一下。古人论“史、志同源而不同体”,归纳起来有四点不同:第一点史纵志横,史以时系事,志以类系事;第二点史约志博,史纵述社会,志横列百科;第三点史远志近,通常说隔代修史,当代修志;第四点史论志叙,史重于探索规律,志重在记叙事实。
第二,志书文体与议论文体的区别。
议论文的显著特点是论,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它以说理取胜,是以理服人的。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提出要证明什么,论据回答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么去证明。
方志与之相反,它虽然要表明观点,但不是直接说出来,更不允许靠旁征博引,或引用权威的著作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例: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使之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是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速度和民族兴旺的大问题。
上例就是某部县志关于人口的记述,这就不是志体,而是议论文体。
第三,志书文体与行政工作总结的区别。
总结一般是叙述经过,罗列成绩,总结经验,研究分析,然后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这种写法,也不符合志体的要求。
例:该厂的特点是: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以赢得客户的信任;坚持全进全出,进多少料,出多少产品;坚持科学管理,分工明确,工作有条不紊;自觉遵守各项政策,不走私,不套汇。
第四,志书文体与教科书的区别。
教科书、辞典、百科全书等,大多采用说明文体,在文字中解释定义、定理、公式、辞条等。
例:土地改革,是广大农村在建国初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国务院关于划分阶级的决定》,在党的领导下,开展规模宏大、斗争激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用革命的方法,对土地等生产资料进行重新再分配,取消地主土地私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地方志不承担概括全国性的一般政策的论述,而且地方志的知识性,也不是去解释名词或专题说明。它的知识性,是表现在对本地资料的记述。
第五,志书文体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新闻特写等,它的特点是时效性和政治倾向,而志书则要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
以记述会议为例,它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员、内容、过程、结果等。新闻报道就要写得有气氛,有色彩,有事例,洋洋洒洒,娓娓道来,但志书却写得非常简洁。
例:××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7年7月26至30日召开,出席会议代表400名,缺席39名,列席代表14名。会议听取县委政治报告、县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并通过以上报告的决议。会议选举产生县长××,副县长××。
第六,志书文体与文艺作品的区别。
文艺作品是形象思维,运用渲染和情感的文笔,进行想象和构思,塑造人物和事件。志书则是“其文直,其事赅,不隐恶,不溢美,谓之实录”。
如有部志书记瞿秋白牺牲时对刽子手说:“共产党人是杀不尽的!没有共产党人,革命不会成功!”据有关回忆录记载,瞿秋白在牺牲时没有慷慨陈词,这些话是他平时对其妻说过的,但志书作者凭想象力,把它们嫁接在一起,以显示英雄本色。志书的记述是不允许这样进行艺术加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