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如何提高志书记述的深度

2011-08-15史五一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6期
关键词:修志志书资料

史五一

(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 安徽 合肥 230001)

志书的深度,是指志书内容触及事物本质、彰显特色的程度。从当前二轮修志已出版的一些志书看,很多志书从观点上、体例上并无大的毛病,文字亦不错,资料也还翔实,但阅读之后总感觉平平淡淡,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不多,其主要原因是志书记述缺乏深度。如何提高志书深度,近年来各地修志同仁在理论上作了一些探索,在实践上也作过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志书的深度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方志界的专家学者在论述志书深度时,往往只从一个特定的层面或某一个方面去研究,而不是从总体上去思考。有的学者认为可通过“写好综述、无题小序”来提高志书深度,有的学者提出写好事物的发展变化来体现志书深度,也有的说对志稿资料进行“志化”处理、在记述技巧上作努力,等等,这些都言之有理,值得借鉴。但笔者认为,提高志书深度的关键首先应抓住志书深度的实质,要从宏观上来思考,并将提高志书深度作为全方位的要求,贯穿在志书编纂的全过程。

一、着力提高志书资料的信息含量

资料是志书的核心与基础,但资料也分成色,有存史价值大的,有信息内涵少的,有内视性资料,也有外视性资料,在搜集、整理和使用资料时,一定要选取那些能突现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实用性和文献性强、存史价值大、可鉴度高的资料,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不可泛泛空谈,形成文字的皆为我用,影响了志书的凝练度和使用价值

提高志书资料的信息量必须突出地域特色。这里所说的“突出”,是指要将当地的地域特色写深、写透、写全面。那么,什么是地域特色?就其本质而言,地域特色应当是“当地地情构成要素中的特殊部分”,这种特殊部分不是信手就可以拈来的,要下大力气去深挖掘。二轮修志以来,各地对反映地方特色作了很多的努力,但不能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修志人对地方特色理解得比较肤浅,往往还停留在个别的人、事、物上,不能从整个地情要素上去把握;有的修志人将地方特色当点缀,只是为了增加可读性,蜻蜓点水般点一下,或浮光掠影地提一下,写得不深不透,从而影响了志书的深度。其实,地方特色是体现志书深度的最重要部分,这是因为地方特色是一部志书的个性,志书缺乏地方特色就会形成千志一面,也就谈不上什么深度;地方特色写得不深不透,各地志书的内容大同小异,志书的深度也就显示不出来。因此,只有将地方特色写充分了,志书才会显得有个性,整部志书才具有深度感。

志书要记事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写工作,不要用工作过程、方法或获奖情况取代。志稿中常有这样的语言:“在某项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然后罗列一二三。这种写法是不足取的。可以将突出的做法加以陈述,但不能用领导如何重视、制度如何完善、队伍如何建设这样的总结报告式语言替代对事件和事业的记述,因为事业的成功往往都离不开这些因素,这样的记述属言之无物、废话连篇。志书强调的是横排门类、纵述始末,要记好各个行业各项事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变化的重大举措,要向社会和后人展示有价信息和可鉴资料,才能给人深度感、厚重感。

志书资料使用时要确保主要因素全面到位,体现好作者的修志理念和政治倾向。有部志稿记“义务植树”有如下文字:“1994年,45372人参加植树,在……等处挖树坑44320个,栽合欢210株、国槐95株、龙柏175株。”此段文字尽管全是资料性语言,但资料不全,思路不清,不仅具体时间、主体、范围不明,还传递着政府行为形式主义的信息。如果能进一步补充、完善资料,或在栽树数目前冠上“当时”的限定词,即改变了写作口吻,提升了义务植树的意义,又增强了资料的存史价值和记述深度。

二、理清脉络,反映规律

仅仅罗列事件和情况的志书是浅薄的,没有深度的。志书编纂者应独具慧眼,拥有资料,并站在资料之上的高度,善于发现规律、体现规律、反映规律。比如法制社会的逐步完善、经济发展的跌宕起伏、文化艺术的繁荣低谷、自然生态的破坏与复苏等,都有其规律可言,要充分展现。再具体点说,物价指数的高低变化、购物环境的时代要求、乘车投币的有序有德等等也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能不同程度地反映社会的进步。在撰稿记述时要理清脉络,分层次、分段落地呈现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茄子葫芦一锅煮,让读者剪不断、理还乱,头绪不明,心里不清。

三、宏观与微观记述并行

志书编写应做到全面平衡、统览全局,既要有对综合情况的宏观把握,又要有对特色内容的微观记述,做到宏观与微观并行,概况与细节交辉。

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志书要反映的正是这个交织起来的画面。因而只有沟通事物之间潜在的关联性,才能正确反映各事物在普遍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加强沟通对于展示事物宏观的深层信息至关重要。志书要加强对宏观记述的笔墨,即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大的方面内容要有综合记述,除了概述内容外,对政治制度改革、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编制与执行情况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都宜设专章记述。另外,相应篇、章、节也需加强对无题序的概括和记述,以起到提纲挈领、集中凝练的作用。

如河北《衡水市志》被出版部门和有关专家誉为“是近年来看到的质量较好的志书”。其所以好,原因之一就是善于沟通事物之间的联系,反映各事物在普遍联系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其文化编为例。它写五四运动前衡水文化艺术的综合情况是这样的:衡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本地自古为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的融会处。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该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接受多元文化的辐射创造了条件。这段高度概括性的文字一是反映了衡水地方文化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的关系;二是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发展的关系。接着写道:秦灭汉兴,衡水一带成为河北经济发达地区,乡邦文化亦空前兴盛,文人学者累世不穷。这里很自然地把秦灭汉兴的大环境与地区经济、文化的兴盛联系起来。往下写道:唐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地域文化进一步发展,加之朝廷和地方官吏通过“辩论经义”、“相互问难”来选用人才,促使博才多识、“时有新见”者脱颖而出。此处把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措施得当之因,与人才脱颖而出之果,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出来。再接着写道:明清两朝定都北京,衡水处于京南重地,受京都文化的影响得天独厚。正因如此,在受京都文化辐射的方面,衡水早于也深于冀南其他地区,关系明,地位、作用就清。如果就衡水写衡水,孤立地写,封闭地写,你的文化再兴盛,读者也看不出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上述事例中可得到如下启示:孤立地看同一事物或同一事件,就可能觉得平平淡淡,处理就可能疏漏或一笔带过;综合地看,从联系上看,就可能觉得非同一般,处理时就可能予以充实和加强。

志书除了要从宏观上反映社会的深刻变化外,还要用活生生的材料具体形象地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对重要篇章要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像城乡人民生活、饮食服务业等篇章,不能仅仅停留在综合记述和数字变化上,而要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细致变化。比如记衣食住行,就应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将服装面料、款式、色彩、质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调整,住房面积、结构、装饰材料的更新,自行车到助力车、摩托车直至私家轿车的更迭演变等等系统淋漓地记述完整,以求全面深刻地展现人们从温饱到小康的发展轨迹、历程。如果仅按统计口径记载,则既无生气,又不深刻。二轮志书对人口流动不仅要记,而且要记好。比如,流进人口从何处来、结构成分、分布在哪些行业,流出人口流向何处、落地分布以及流动利弊等等。不能因为搜集资料难、怕麻烦就搁置不理。人口流动特别是民工的流动,预示着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即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从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的乡土社会行为方式,转变为以业缘为主的现代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地位发生变化,预示着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这是社会的进步,我们有责任记述这个演进过程。

四、突出成绩,兼记问题

二轮修志最重要的是记载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反映社会的重大进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反映社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才能更全面真实地记载历史,警戒后人。任何事情都可一分为二,有正反两个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和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客观的,有些也是难免的,比如产品假冒伪劣、工人下岗、贫富悬殊过大、家庭暴力、黄赌毒、封建迷信等问题,原因是多重的、复杂的,有赖于社会的发展、法制的健全、政策的调整和各执法部门的监督管理,但志书必须客观地、适当地给予记载,否则,违背历史真实面貌,写成功劳簿,就不能很好地资政警世。

笔者在评阅志稿时,发现有些志稿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有部志稿在记计划管理时,写到计划执行情况,每五年总结存在问题;比如土地管理,写到规范探矿权、采矿权管理的同时,也引起“占地盘”倾向,存在有效投入不足、勘查成效不高等问题;再如重大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的记述等,这些笔墨可镜鉴后人,对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五、多用“以事系人”和“以人系事”的写作手法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的家族》中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来的。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二轮修志中,只有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提高志书深度才有保证。但是,有些修志人对以人为本这个科学理念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的人认为,前20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应着重写经济建设,殊不知,经济建设是人的行为,写经济建设就必须写好人。其实,当我们把记述重点确定在经济部类的时候,就自觉不自觉地将志书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目标锁定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这当然是不正确的;也有的人认为,以人为本就是在志书中增加人文部类的分量,或者单纯地增加一些与人物有关的记述,这也是不全面的。“以人为本”,就是确立“人”在志书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写好人文部类的内容,还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经济部类中去,让“人”在志书里活起来,让“人”成为志书中的主人,让“人民创造历史”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理念在志书里得到充分体现。“人”应当成为志书的灵魂。《大庆市志》在记述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同时,记述大庆人的精神风貌,记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油田开发建设中的典型事例,从而在记述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记述精神文明,在文化层面突出了大庆精神的发展及其内涵,把记述经济活动与人文内容完美结合起来。这就体现了修志以人为本的宗旨。在这方面,河南《郏县志》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几乎在每个篇章都能见到人的活动。具体地说,就是他们沿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向去深入挖掘志书时限内的人和事,在保持志书资料全面完整的同时,大量运用‘以人系事”和“以事系人”的手法,将人与事交融起来,借以表述事物的全貌,摆脱了首轮志书普遍存在的那种“记事多、记人少”和那种“见事不见人”的枯燥乏味的记述方式,使志书成为一个资料翔实的鲜活的文献。他们充分运用条目,给“人”留下较大的内容空间。在精神文明创建中记述了敬业奉献的医师、教师,有见义勇为的农民王新旗、企业经理文义民、学生李春锋、政府干部胡京伟,有尊敬老人的吴团、杨棉,有科技致富的夏富申等。河北《三河市志》在记述土地租赁经营、科技示范园、庭院经济中分别“以事系人”,其中有甲屯村于建英的七彩山鸡养殖带动全市多家养山鸡,农民张连合栽大棚菜成为当地“菜王”,还有“养牛大王”李福成、“养鸡大王”杜道生、“养鱼大王”王振江、“种果大王”路明选。这些“小人物”入志,夯实了志书以人为本的基础,也在更广的层面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从而使志书的深度有了较大的提升。

如何“系”的问题,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事业中见人。叙事业为主,叙中系人,不因人谋事,不因人设目。二是群体中见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是群体中的一员。因此,以事系人只直叙其事其人,不加评说,不概全貌,意在记事而不在扬名。三是历史中见人。把人和事都放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写,不作本末记述。总之,以事系人中的人,完全不同于人物志中的传记和表录,他是具体的分散的历史表象,却能显现完美的史实整体。

猜你喜欢

修志志书资料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
为做好修志和用志工作尽职尽责——哈尔滨市委修志工作情况的简要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