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四川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2011-08-15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成都610031

党政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川

◎刘 怡(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 成都 610031)

论四川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刘 怡(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 成都 610031)

经济发展战略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总纲。从四川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历史进程、阶段特征、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方面进行总结,对于研究四川今后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川;经济发展战略;转变

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区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也是我国粮食、生猪、油菜籽、蚕茧和多种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1965-1978年的“三线建设”为四川经济的大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1978年改革开放后,四川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2010年,四川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16898.6亿元,占全国的4.25%,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8位,西部第1位。GDP增幅达15.1%,比全国高4.8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第一产业2483亿元,占GDP的14.69%;第二产业8565.2亿元,占GDP的50.69%;第三产业5850.4亿元,占GDP的34.62%。四川从一个农业大省演变为经济大省,确立了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四川改革开放32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适时制定和调整转变发展战略是分不开的。发展战略,是对全局的、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策略的概括、综合。科学严谨的发展战略能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定准目标、规划进程、保持连续、取得实效。认真研究四川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总结历史经验,对于四川经济今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四川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历史进程

四川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非常注重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用发展战略统揽经济发展全局。省委、省政府根据省情,按照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总体部署,针对各个时期的形势变化,先后几次制定和完善了四川经济发展战略。

(一)“打好一个基础、发挥两大优势,加强三个薄弱环节”的发展战略

1983年,根据党的十二大制定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到本世纪末全省工农业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和“打好一个基础(发展农业),发挥两大优势(资源开发和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加强三个薄弱环节(交通、能源、原材料,智力、科技,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

(二)“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军民结合,城乡一体,立足盆地,开发两翼”的发展战略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省委、省政府及时制定了提前三年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确定了“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军民结合,城乡一体,立足盆地,开发两翼(川东三峡库区和攀西、川南地区)”的发展战略。同时提出要实行“借船出海,借边出境,借鸡生蛋,借台唱戏”的战略,开辟南下(与西南各省联合走向东南亚、南亚)、北上(到独联体各国)、东进(沿长江到上海、浦东,飘洋过海,走向世界)开放新格局。1995年,省委、省政府又进一步实施了“依托两市(重庆、成都),发展两线(江油—峨眉沿线和成都—重庆沿线),开发两翼(川东三峡库区和攀西、川南地区),带动全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简称“两点、两线、两翼”发展战略),推动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三)跨世纪发展战略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将原四川所辖的重庆、涪陵、万县和黔江三市一地划出,成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三市一地的划出,不仅缩减了四川经济总规模,亦给区划变动后的四川经济发展提出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如何在充分认识区划变动对四川经济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四川经济发展战略,是当时面临的重大课题。199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四川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提出到2000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到2010年,建设经济强省;到2049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战略方针是:“推进转变,优化结构,发挥优势,高效持续,加快发展”。在区域发展布局上,提出“依托一点,构建一圈,开发两片,扶持三区”的发展战略。即依托成都,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圈,开发攀西、川南两片,扶持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培育区域经济中心,发展特色经济,推动全省经济发展。

(四)跨越式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四川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6位下降到1999年的第10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比全国低117元扩大到1999年比全国低2083元,在全国名列第26位。1999年四川GDP增长5.6%,增幅居全国各省市区第30位,即倒数第2位。面对这种严峻形势,谋求跨越式发展是必然的选择。2000年1月,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省委、省政府根据四川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要求,审时度势,于2000年2月七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四川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其奋斗目标主要是:“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五)工业强省战略

至2004年,四川省工业化水平已达到78.40%,人均GDP达到987美元,城镇化水平为31.10%。但四川的工业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水平与东部地区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城市化水平及非农产业结构的比重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在“十一五”规划即将实施之际,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全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经济发展思路。这一战略的提出为四川进一步利用好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大力推行工业强省战略,可以使四川工业实现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在十年左右时间里成为我国的工业强省和经济强省。

二、四川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阶段特征

四川是我国改革起步最早的省份之一,从起步探索、全面展开、到深化攻坚、再到协调推进,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一)起步探索阶段

1978-1984年,是四川改革的起步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以建立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权和村、组基层组织,取消人民公社体制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改革。与此同时,开始了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以“三大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县级综合体制改革,以市领导县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综合体制改革。根据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省情,四川省委、省政府推行“打好一个基础,发挥两大优势,加强三个薄弱环节”的发展战略。农村经济活跃起来,短短几年就初步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在解放生产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全面展开阶段

1984-1992年,是四川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坚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突破计划经济观念,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以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根据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省情,四川省委、省政府适时调整,做出“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军民结合,城乡一体,立足盆地,开发两翼”的发展战略。城市经济活跃起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

(三)深化攻坚阶段

1992-2002年,是四川改革的深化攻坚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资产大重组,机制大转换,结构大调整,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改进和完善省级经济调控,推进以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体系逐步建立。这一时期,四川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调整及制定了“两点、两线、两翼”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跨世纪发展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改革进程,在许多领域和环节取得重大突破,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总体进入小康社会。

(四)协调推进阶段

从2002年至今,是四川改革的协调推进阶段。这一阶段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富民强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确保分阶段地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到2005年,初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二是到2010年,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三是到2020年,确保实现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提前翻两番,力争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赶上当年全国平均水平。根据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省情,四川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行工业强省战略,使四川工业实现了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

三、四川转变经济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

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对经济现状和未来趋势有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并据此做出全面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四川从1982年初举行第一次发展战略讨论会至今,从领导到部门、到学者,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主要是在80年代),先后提出的发展战略多达三四十个,见诸于正式文件的也不下一二十个。这些发展战略的构想,多数不是从整体上研究提出,而是在地域发展上认定。

1986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亲自领导和组织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发展战略研究,全省2000余人耗时两年多时间,最终形成了三百余万字的《四川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及产业政策研究报告》和《四川省国土规划》,又从三百余万字中精选综合、国土、产业、地区四卷正式出版。在综合卷的综合研究报告中,提出“奔小康、添后劲”效益型协调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完成之后,由四川省政府邀请了北京和省内著名学者进行评审,从几个方面给予极高的评价。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发展战略评审程序完成之后,就送进了档案库,束之高阁,不再有人过问和提及。提得多、定得快、变得也快,这个教训很值得注意。

制定发展战略的目的,是要指导经济的发展。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能否进入决策层,决策之后能否顺利组织实施,既取决于战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还决定于环境条件和保证措施。一是发展战略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战略是动态的可变的,但又必须注意战略的相对稳定性、长期性、连续性。局部的调整变动不可避免,可又不能调整过于频繁,更不能随意性太大。二是正确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有新体制、新机制作保证。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不仅有内在的联系性和复杂性,而且变化多,要求也高,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机制,单靠行政性的指挥和手段,实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行和运作。三是发展战略的实施,除了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外,还需要建立一个权力相对集中而又层次高、效率高、有能力、有权威的综合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四是改进招商引资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招商引资对四川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至关重要,怎样更好地完成省委、省政府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招商引资、加快开放步伐、加大开放力度的要求,需要冷静思考、认真研究、积极改进。五是要增加投入,把筹集资金和用好资金结合起来,要严格讲投入与产出关系。筹集建设资金,要从开辟新渠道和盘活存量两个方面入手。六是要从地区、产业、企业和产品中选择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一批经济规模大、竞争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地区、产业、企业和产品。

回顾过去,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适时制定和转变经济发展战略造就了四川经济的辉煌发展。直面现在,在经受住了2008年的特大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给四川经济带来的考验后,成渝经济规划区的获批又给四川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适时转变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注释:

①文中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局;1997年前数据含重庆。

②文中数据按名义GDP计算;年均增长率=报告期/基期^1/N-1,其中:1/N为开N次方,N为报告期与基期间隔的年限。

[1]谢世杰.四川改革开放二十年回顾与展望,1998(12).

[2]范国忠,陈智.四川经济十年(1983-1992年)发展概况及今后的发展重点[J].四川金融,1994,(2).

[3]林凌.四川经济发展战略[J].四川金融,1996,(10).

[4]辛文.深层次上把握经济现状正确制定经济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研究,1997,(3).

[5]赵昂,赵行.四川省情的再认识与经济发展思路[J].财经科学,1998,(3).

[6]郭正模.工业强省战略背景下的四川[J].四川省情,2006,(4).

[7]王光彩.四川经济实施跨越式发展成效显著[J].四川省情,2002,(3).

责任编辑:刘彦武

F127.71

A

1008-9187-(2011)01-0039-03

刘怡,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办公室副主任,高级会计师,讲师。

猜你喜欢

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审计整改工作
四川移动
民国时期宁夏省政府的灾害预防措施
兴文农商银行获团省委表彰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关工委工作
灾区基层干部将强制休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