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2011-08-15课题组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新都610500

党政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贫困地区农村

◎课题组(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新都 610500)

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课题组(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新都 610500)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从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造成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短缺。同时,随着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自身的发展建设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现实困难。迎接这种历史性的挑战,不仅要求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重新定位其功能,而且也要求在重新定位其功能基础上,以自身的组织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党的建设;作用定位

一、问题的提出

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然而受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和贫困地区农村自身发展能力的影响和约束,在我国广大贫困农村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由农村向城市之间的单向流动。虽然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有利于整个国家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异[1~2],但是贫困地区大量剩余、优质劳动力的流出造成了其自然、物质和人力资源的多重贫困,加剧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的不足矛盾,致使其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其结果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和农村社会的衰落。为支持和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优惠政策。然而,这些优惠政策如何在贫困地区落地,投资效率如何保证却遇到了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缺乏和组织化程度低的现实难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因此如何通过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和功能的扩展,提高其自身能力已经成为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党在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内容。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整个社会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4]。无论是从经济学范畴,还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去审视我国的农村社会经济,一种潜在的或表象的深刻变化正在发生。农村经济、社会的变化既存在内在的动力,也存在外界的冲击。总体上,受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和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影响,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作用力。一方面农业部门的比较收益的相对低下致使非农业部门就业机会的相对价值的上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推力效应;另一方面,受国家公共产品城乡差别制度安排的影响,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落后于城市,这种差距产生了拉力效应,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使城市成为吸引农村社会内部优势资源的“洼地”[5]。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出已经成为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的典型特征,而在流出队伍中又以有文化、青壮年居多。大量农村有文化、青壮年及部分党员的外出给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一方面大量优质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使本已十分贫乏的农村经济资源进一步短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乏力;另一方面也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

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的发挥是以其队伍的规模、覆盖面和能力为基础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典型“二元化”的市场,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型市场,供大于求是其典型特征。供大于求的市场特征决定了优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容易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就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市场价格。如果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家庭成员配置选择结果,那么以家庭为决策单位的最优选择将是首先让家庭内部优质的劳动力优先转移。每个家庭理性选择的结果是整个农村优质的剩余劳动力优先转移,继续留在农村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将是受教育程度低,没有体力优势的劳动力。一方面随着大量的优质劳动力的外出和在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实现,他们的利益诉求将不再局限于农业部门和农村,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态度和热情,也会降低他们对党的事业的热情。如何将他们吸引到党的组织队伍中来面临着工作内容、空间管理上的双重难题[6]。另一方面大量优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同的就业地点流动,他们候鸟式地生活在农村与城市之间,以这种工作方式和生活状况为背景,即或将吸收他们到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中来,也会给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队伍的日常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困难。事实上,从贫困地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发展情况看,多数村级党支部多年没有发展新党员,党员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

农村党员队伍人数规模小、人数少,为保证“一村一支部”的组织架构,许多贫困地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在确定村委会候选人时便面临着无人可选的尴尬局面。为便于工作,许多地方采取了村委会与村民代表委员会相互兼职的组织运行模式。村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两者之间合二为一,意味着其身份的双重性,致使农村的基层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极易造成支部委员与村干部的行为异化,将个人利益置于群众利益之上,往往为自己的私利,不顾群众的利益。这种组织设计是一种缺乏竞争的组织设计,是在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外出的现实背景下的无奈选择。其运行的结果既不利于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其能力的提高,还极容易滋生腐败,恶化干群关系,使党失去群众信任基础,降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对党在农村的基础地位极为不利。

农村党员由于其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他们更容易在非农业部门实现就业。受增加收入的驱动,农村党员纷纷加入到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中,成为农民工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就业环境和就业地点的不稳定性,这些外出的农村党员往往既不参加就业地的党组织学习,也难以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地的组织活动,游离于党员正常管理之外。长期下去,势必会淡化其思想意识,制约和影响其职责的履行和素质的提高,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难以发挥,降低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

三、加强贫困地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策

党的基层组织存在和作用于社会中,决定于社会结构的发展和变化[7]。虽然整个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是一种诱发型制度变迁,因制度变迁而引发的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影响和挑战,这种影响和挑战涵盖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自身建设等多个方面。理论上,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外出是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比较收益差距过大的必然结果,也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影响力、号召力弱化有关,而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的关键是应重新明确党在农村基层社会的功能定位。

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是贫困地区农村工作的重点。显然地,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稳定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两者互为因果。从目前贫困地区的农村社会现实看,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其首要任务,这意味着党在农村的功能定位应兼顾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作用。党的建设功能体现在其政治建设上,包括党在农村的政策、方针、路线的宣传教育,社会热点、社会矛盾、焦点的解决以及广大基层群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农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性制度的建设和具体落实。党的经济建设功能客观上要求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具有带领广大村民发家致富的作用。在贫困地区的广大农村,农民具有发家致富,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和动机,然而却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和组织资源。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经济建设功能是以其经济决策能力和带动能力为前提的。党的农村基层建设组织的经济决策能力和带动能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其市场判断能力,结合区域经济资源优势,选择适合于自身优势的产业项目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往往能够形成整体上的经济发展。带动能力意味着是以党员群体在经济上的卓绝表现来示范和引导群众,这种模式是由点带动面的发展。受制于贫困地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队伍素质等因素,其经济决策能力和带动能力明显不够。为此,加强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队伍的政治素养和经济意识应成为贫困地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加强党员组织生活,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定期召开党的组织生活会,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完善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坚持党务和村务的两公开。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措施的出台,各种补贴名目繁多,如何将这些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让广大农民对党的各种惠农政策有切身的利益感受和高度认同应成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内容,而这些资金能否真正用到普通群众的公共利益上,党的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与完善是必不可少的,这既是党的作用发挥过程,也是党的组织、号召、领导能力的建设过程。三是加强党的作用方式的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或判别标准是党的各项工作能否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涉及到党在农村工作方式的问题。自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村民民主自治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特色。事实上,在村民自治制度实行以后,党的领导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着被弱化、被排斥和被否定的现象[8]。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农村党政关系从一元权力结构转型,出现了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两个权力主体。村党支部的权力来源于上级党委,其成员的组成是由党员代表选举产生的结果,其在农村的工作是代表党;村民委员会是由村民大会选举产生的,其代表的利益是村民的利益。虽然两个权力主体的权力来源不一致,但服务的客体却是一致的,即农村村民。受制于农村民主管理的层次和相应制度建设滞后的双重影响,农民的权利表达和诉求渠道有限,其参与政务的实践机会有限,这极大地弱化了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因此,党在农村基层组织应把民主制度建设放在首位,把农村村民自治,提升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决策的能力建设作为重要任务,让广大农村村民拥有实质意义上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让他们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村人口大量外出使贫困地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党员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的现实困难。党员是党的先进性的主要载体,党的先进性主要是通过党员在经济社会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出来的。从这一层面上看,党在农村的组织建设发展问题就必须要解决好其自身队伍的建设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既体现在其思想的先进上,也体现在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上。如果说党的思想先进性是解决其政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根据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服务于普通群众就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显然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好的服务方式是带领广大村民共同致富,增加其收入。受农民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影响,农民缺乏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相应项目的大胆尝试的愿望,他们往往是在别人先试成功基础上才会产生愿望和动力去采用新的技术和投资新的项目。农民的风险意识决定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形成过程,也决定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的方式的变化。为此,要高度重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和后备力量培养工作。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经济条件为标准,在广大农村社会内部也出现了阶层分化[9],出现了不同的职业群体,涌现出一大批富裕的农民工、个体商户、种养大户等,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极易引起村民的效仿,因此将他们作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的重点发展对象,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队伍老化,思想陈旧的问题,而且通过对他们的培养并通过他们的经济活动实践,可以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更好地融入到农村的各项事业中去,通过他们的作用发挥,带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将外出务工的农民吸引回来,共同参与农村的经济建设。

四、结论

西南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农村人力资源大量外出而造成的发展资源的进一步缺乏,也给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何迎接这种历史性的挑战,不仅要求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重新定位其功能,而且也要求在重新定位其功能基础上,以自身的组织队伍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组织队伍的建设,吸收农村经济精英进入到党员队伍中来,通过其作用的发挥来增强其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从而增强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出版社,1989

[2]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力剩余经济的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陈方勐,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适应转变的新形势[J],理论前沿,2009(14)

[4]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刘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洼地效应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04)

[6]龙观华.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现象讨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2)

[7]周广均,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功能定位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04)

[8]徐建华,当前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因素[J],理论前沿,2008(11)

[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刘彦武

本文为教育部“纪念建党90周年专项课题资助项目西南贫困地区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10JDJNJD249)”的研究成果。

D267.2

A

1008-9187-(2011)01-0018-03

课题组组长:刘鸿渊,西南石油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课题组成员:陈芳,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教师;何周富,成都行政学院副教授;史仕新,攀枝花学院人事处处长。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贫困地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