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冲突及认知辅导
2011-08-15李中华
李中华 蒋 娟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 湘潭 411201)
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冲突及认知辅导
李中华 蒋 娟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 湘潭 411201)
新生代农民工较传统农民工会有更多的心理冲突,体现在自卑感、交往封闭、缺乏归属感以及自我防御机制不成熟;这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辅导,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问题,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冲突;认知辅导
政策日益宽松,交通工具的便利,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和思想的日益开放,这一切使在以前约束和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因素在以后都不复存在,于是进城务工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之一,他们就是所谓的农民工。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对于农民工的界定,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农民工概念的内涵是指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农民工的外延一般仅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即流动农民工),实际广义上还包括那些农村当地被其他人雇去从事有偿的非农业活动的农村人口(即非流动农民工)[1]。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18岁到25岁的“80后”、“90后”,有着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等特征。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以上界定是为了确保研究对象更加明确,使得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新生代农民工常见的心理冲突
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承受着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大的心理压力。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自卑心理
农民工从偏远落后的农村进入城市,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们陷入了许多矛盾和困惑之中。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有留守的经历,与乡下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孩子,有一种很明显的自卑感,缺乏安全感。其次,在就业方面,由于文化素质偏低,使他们只能做一些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相对较脏、条件较差的工作,这使得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最后,城市生活节奏相对于快于农村,使许多农民工产生了不适应感。所有这一切,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二)人际交往的相对封闭和孤独心理
人际交往的相对封闭是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农民工务工期间的社会生活空间几乎呈封闭状态,不被所在城市的主流生活接纳,文化教育活动极其匮乏[2]。自卑心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使新生代农民工在人际交往中变得多疑,自尊心过分敏感,总担心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有轻视不屑的成分。人际关系敏感的人对让人较少信任,容易将他人的交往行为也视作是对自己的嘲弄或是伤害,因此在交往中常有消极预期和体验。
人际关系敏感是新生代农民工人际交往相对封闭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过长的工作时间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交往。山东制造业青年农民工调查显示,52.4%的制造业打工青年一天需要工作8-10个小时,29.2%的人需要工作10-12个小时,46.6%的人周末得不到正常休息[3]。在工作之余的有限时间里,他们的交往仅限于老乡和工友,没有时间也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城里人,加上城市居民的歧视、排挤和生活环境的隔离,也决定了他们不能与城市人的正常交往。同时,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在外务工,缺少家庭温暖,这种状况使得他们更加的孤独。
(三)缺乏归属感
在中国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中,农民工注定是特别的一群——他们游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既不完全属于城市,也不完全属于农村。而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这一特点更加鲜明,城市的五光十色吸引着他们年轻的眼睛。一项不久前在哈尔滨进行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表明,许多年轻农民工的心愿就是——努力留在城市。但是现实却像一堵墙挡在他们面前——他们并不属于城市,他们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两栖人”。
(四)自我防御机制的不成熟
防御机制是一种挫折反应和应急策略,只有既能减轻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的防御机制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偏向一方而不顾及另一方,都是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如在面临心理压力时,选择被动攻击、抱怨、幻想、退缩甚至于犯罪自杀等[4]。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上的弱势地位和脆弱的自尊,使他们比其他人遇到更多产生挫折的情景,需要运用防御机制进行自我调节的时候更多,如果不能以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去实现调节,那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当今社会,农民工犯罪或是自杀率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如富士康自杀跳楼事件等,这说明,在面对心理紧张、矛盾、冲突或压力等情况下,有些农民工采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自卑、封闭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注定更容易受到心理冲击。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同时又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在这样的状况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与帮助,他们就会产生不正确的归因,并因此产生不理智的情绪和行为。
三、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冲突的认知辅导策略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冲突的调适,社会工作者应该首先从认知改组入手,通过调整认知策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并勇于挑战现实的正确态度,调整人际交往的消极封闭策略,建立起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
(一)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并接受心理辅导
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都是心理问题,(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它的产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任何人在其一生之中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同时,心理问题不同于精神疾病,精神病是一种病理性的疾病,而心理问题并没有发生生理性病变。因此,当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要害怕说出来,要积极寻求帮助。心理问题只要能得到正确的辅导、帮助和疏导,一般都会消失。
(二)正确认识现实,消除自卑心理
城乡差距的存在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随之而来的城市人与农民工的差别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不应该成为自卑的原因,而应该是努力奋斗、改变自身的动力。
在新生代农民工自卑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为前提:我是农村人,没有城市户口,所以我比城市人低一个等级;我的工作比城市人脏、累,所以没有理由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诸如此类。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走出自卑的误区,就要促使他们打破头脑中的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可以这样鼓励自己:“城市人就一定比我优秀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让农民工明白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善自身条件,恢复他们应有的自尊和自信。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实条件的限制,确实会让农民工在人际交往中遇到许多不便。为了增加收入,他们放弃休息时间选择加班加点的工作;为了照顾自己的自尊,他们选择回避与城市人的交往;而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同事、工友及其领导的关系……人际关系的紧张,使他们长期陷入沮丧、悲闷情绪之中,因情绪的不健康而导致人格的畸形发展。
这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因客观原因而交往受限的态度。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必然存在、必须面对的问题。咨询人员要让接受辅导的农民工应该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应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要引导农民工在不能改变现实状况制约的情况下,要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从逆境中学习自强自立。
(三)形成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以应对挫折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建立成熟防御机制,适宜以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新生代农民工有相似的家庭条件、成长经历,更有着承受现实压力的共同体验,所以他们相互之间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不会有防范心理的干扰。团体辅导使平时交往较少的他们有了归属感,团体还可以成为其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对于正在困扰中的人,在团体辅导中通过经验与感受的分享,产生“和别人一样”的体验,对于减轻受挫感很有帮助。在团体辅导中,有过相似经历的农民工分享其走出心理困扰的过程,对其他正在经历或尚未经历这类挫折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埃利斯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以上几个方面的辅导,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从消极心理走出来,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认知策略辅导,新生代农民工得到的不仅是心理辅导,更是促进成长、走向成熟的蜕变。
[1]王亚丽.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J].现代农业科学,2008,(05).
[2]赵敏.农民工心理问题解析[J].昌古学院学报,2008,(03).
[3]魏晓娟,刘爱景.80后农民工常见心理困惑及对策探讨[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05).
[4]杜志丽,贺思辉.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02).
李中华(1985—),女,现就读研于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蒋娟(1986—),女,就读研于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