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
2011-08-15张耀华
张耀华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 200433)
论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
张耀华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 200433)
公民社会价值观念与国家文化安全息息相关,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方面。首先概述了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体分析了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挑战;提出了应对策略,面对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性。
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文化安全
在社会生活的实际进程中,公民社会价值观念与国家文化安全如何协调和结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社会进步主要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其中物质文明进步的最终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精神文明进步的最高升华是道德水平的完善[1]。由于全球化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界限,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原本处于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蜕去了隐秘性而混杂在一起,使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将科学技术、资金、商品大量输入我国的同时,也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公民社会价值观念输入我国,与我国原有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撞,加剧了我国公民社会价值观念领域的多元化状况。加之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催化了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于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估计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手段,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情况愈演愈烈。
一、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利弊
(一)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积极作用
“因为社会里人生的价值观念必然是多元性的,也应当是多元化的,而不可能把所有的人生价值观念加以‘标准化’,统一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里,而且,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所处境遇和自我意识的变化,其价值观念也不会从一而终、一成不变。”[2]既然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具有历史必然性,那么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应当具有积极的作用。恩格斯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3]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思想文化观念,公民社会价值观念总是随着价值主体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当前我国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必须破除旧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新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化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了多种价值参照,有利于人们进行实事求是的价值选择,有助于提高人的劳动自主性,使人的自主活动能力、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促进社会整合,防止社会系统僵化,增强社会组织适应性等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对于国家文化安全来说,可以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各群体间、群体内部的各种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引发的国家认同危机;同时,这种多元化的情况能促进新的的符合时代特征的主流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安全体系。
(二)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消极作用
我们在认识到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同时又与前人的价值观念有着继承的关系,“并且在这些世代相承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4]多元化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存在,现实利益的诱惑与驱使,使得公民社会价值观念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功利与公正实际上是社会价值(利益)生产与价值(利益)分配之间关系的反面表述。”[5]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作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利益多元化的反映,必然反过来加剧这种利益的多元化,并引发利益冲突。如坑蒙拐骗、走私贩毒、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权力意志主义盛行,违法乱纪、危害社会现象严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欺诈勒索、贩毒吸毒,卖淫嫖娼、封建迷信等腐败和丑恶活动死灰复燃,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紊乱。当前我国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冲突错综复杂,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统的、现代的、西方的多元并存,它们相互消融、碰撞,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主流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体系难以形成普遍的认可和共识,各种非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严峻挑战,这也正是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双重影响。既要看到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其消极作用,自觉地、有目的地弘扬积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消极影响,努力把这种消极作用对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冲击减到最小,使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对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情况进行积极有效合理的引导和调适。
二、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挑战
(一)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动摇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在我国,通常理想信念是指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然而,随着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状况,公民的理想信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普通群众理想信念出现危机。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公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公民长久以来被压抑的物质需求欲望被激发出来,很大一部分公民由于受到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把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机会变成了实现自我利益的手段;为了个人能利益最大化,钻法律的空子,打擦边球,丧失了社会责任感;淡化了合作和协同意识;主人翁精神逐渐淡化,服务、奉献精神不足,把一切活动都抹上了浓厚的商品色彩。
2.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出现滑坡。江泽民同志在《论“三个代表”》中指出:“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是世界社会主义遭受到的巨大挫折。为什么苏联这样一个发展了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会解体呢?一些善良的人们产生了疑问和困惑,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忧虑,甚至在我们的一些党员和干部中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理想信念危机’。这是客观存在,我们不正视、不承认不行。”[6]一些党员干部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信任下降等问题。对党的忠诚意识有所动摇,而且逐渐弱化,丧失了理想信念,缺乏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严重影响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一部分党员干部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重视不够,抵御“糖衣炮弹”侵袭的能力减弱,被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所俘虏,缺乏应有的政治原则立场,党性不强、觉悟不高,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信念,只要“实惠”不要“主义”。不能正确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把权力视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不择手段地聚敛钱财,为家庭和个人铺垫“后路”,指使、纵容配偶、子女谋取非法利益,聚敛财富。把党的宗旨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抛在脑后,不把当官作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平台和工具,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
3.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遭遇困惑。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人有理想、有信念,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有连续性,国家才有希望。然而,在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产生了很多困惑。部分青年学生思想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远离政治”、“放弃崇高”等错误观念,长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缺乏政治信仰和基本的政治鉴别力,不能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把新事物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误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病,在政治上过于功利,把入团、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并不愿意真正承担起团员、党员的政治、社会责任;处于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中,使广大青年对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生产力水平、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等都满怀羡慕和憧憬,产生了“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如资本主义”的疑问;在道德约束感和现实责任感上,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实守信意识,只注重个人发展,凡事强调“实惠实用”,把追求个人利益作为行动指南,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缺乏为国家、民族、人民服务的远大目标和责任意识;
(二)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模糊了公民的价值判断标准
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程度所作出的判断。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7]这些目的是确定的、具体的,是人们具体的社会存在、具体的社会过程决定的,不同的具体环境,不同的具体过程,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不同价值判断和由之决定的行为取向。因此,价值判断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衡量价值判断正误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价值判断标准。
今天,在西方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强力冲击下,我国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判断标准更加模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高了公民的开放进取意识,思想的宽度和广度都有所扩大,同时也使得人们面临着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困境。西方以强大的经济力量作后盾,大肆推销西方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西方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价值判断标准,并逐渐与社会主义主导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价值判断标准产生背离,带来了不能回避的消极影响。无私奉献、重义轻利的道德风尚被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所代替,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更加注重实用性,注重今后的社会地位,暴露出了人们在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判断标准上的偏失。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一些人责任意识淡薄,唯我独尊,贪图享受,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的发展,缺乏社会责任,缺乏对自己、对他人的道义责任,使中华民族“重义轻利”的价值判断标准受到冲击。
(三)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消解了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纽带。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之交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在十六大报告中又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而在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却呈现了复杂的动态过程。
金鑫先生曾提出一个精辟论断:“如果说领土、领海和领空只是硬国土,是有形国土,那么由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力及其影响所及则是它的软国土,无形国土。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国土的安全和建设。”[8]北京师范大学龚书铎教授明确指出:“西方文化正是和西方列强的鸦片、炮舰等一起涌入中国的,其中的某些方面又是用来作为侵略的组成部分……近代输入的西方文化并不都是精华,而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夹杂着大量腐朽性的糟粕,诸如弱肉强食的侵略理论、白人至上的种族论、欧洲中心论,以及西方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等等,传入中国有害无益。”[9]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西方国家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肆无忌惮地“妖魔化”中国,诋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加快对中国“分化”和“西化”的步伐,打着“人权”的幌子,不断干涉我国内政,对我国主权进行挑衅,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祖国统一道路上制造麻烦;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留学生进行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影响,企图使其完全接受西方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以达到通过他们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基督教机构也高叫“向中国10亿人传福音”,要使中国“基督化”。西方国家还积极扶持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反动活动,给我国的边疆地区带来不稳定因素,削弱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
面对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消极影响,国家文化安全被历史地和现实地推到了主权国家的面前。我国当前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本质,是国家文化的内核,因此,构建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宏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社会主义道德的新风尚。其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毛泽东时期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邓小平时期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时期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再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主流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一个重大体现,有利于有效整合当前多元化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为提升国家文化安全注入新力量。最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我国面对西方其他国家对我国进行公民社会价值观念渗透与冲击的一个回应,而且更是巩固当前情况下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防线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根本保证。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整合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思想内核,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而且是整合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公民社会价值观念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合法性的理论解释及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且通过其对社会成员的教化塑造,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丰厚的精神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时,国家文化安全也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感召力的增强。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安全,一方面预示着国家和民族安全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和优越性。它们有利于提高和增强人们对本国或本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根本保证;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是国家文化安全在公民社会价值观念方面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个体而言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蕴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彰显和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和优越性,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起着根本保障作用。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力量源泉
新中国成立以来,源自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方面的根本性差异,源自国家利益的战略性、本源性冲突,使我国一直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压力。因此,在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方面,除了在策略上抵制和防范外部势力对我进行的渗透外,其根本途径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实并完善有自己特色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感召力,来抵御和抗衡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念渗透。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对内的凝聚力势必受到影响,对外则很难占领公民社会价值观念领域斗争的制高点。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在当前相互激荡的国际环境中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色、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抵御和抗衡西方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保障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和发展。
[1]强以华.价值观多元刍议[J].湖北大学学报,2002 (4).
[2]高国政.卡耐基经商之道[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16.
[3]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3.
[4]杨淑子.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容忽视[J].中国科学报,1995(1).
[5]万俊人.伦理学新论:走向现代伦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362.
[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5-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52.
[8]金鑫.中国问题报告: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78.
[9]龚世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8-9.
(责任编辑周江川)
D089
A
1007-7111(2011)01-0009-03
2010-11-20
张耀华(198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