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心理学的重构

2011-08-15

重庆与世界 2011年5期
关键词:研究课题受教育者教育者

黄 曼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长沙 410205)

由西方引进的教育心理学其实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早已萌芽,其中孔子的求学思想最具代表性,如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等就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在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科教兴国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心理学越来越超脱心理学这个大家族而成为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并且显示出新的发展趋势——重构。

一、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由“学习顿悟”转向“教师与教学过程”

学习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那里获取知识的途径,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而“顿悟”便是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里萌动,是对获取信息的忽然认识。教育者只有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这种心理活动现象,才能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后来,维特罗克等人在《教育研究手册》中提出的“教师与教学过程”,逐渐取代了“学习顿悟”而成为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能力具有复杂性和前进性,这对教育者提出了又一大挑战。教育者怎么教学,成为了教育心理学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态度和观点对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情况和成效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这个重要研究课题的变化,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由原来的传授与被传授转向了现在的被决策与决策。受教育者根据自身受教育情况和需要来选择决定教育者传授知识的方法。从教育者方面看,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学习,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学生在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过程当中,也会产生一些其他社会方面的心理活动现象,比如竞争与合作、人际交往等。这便是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教育者提高自身的内在需要。教育者如果没有能力更好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与信息,就是自身的滞后性与局限性的体现。

(二)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

近年来,有关研究指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成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受教育者系统性、结构化的主动学习,比被动地去接受信息掌握得更牢固更快。因此,优秀的受教育者完全可以自主建立层次分明的学习体系,正确地调动相关知识,从而实现现代素质教育的思想。其中学习策略必须是适合学习者自己的并且可以驾轻就熟的,这可能是对日积月累的某种学习习惯的探索和铸就。而学习动机,则是激励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也就是说学习者是自愿的,甚至始终保持一种乐于学习的态度,在轻松并且愉悦的精神状态下去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积极乐观的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解决所面临的难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三)学习者智力水平

这是教育心理学涉及的新领域、研究的新课题。这一因素具有极大的主观性。智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受教育速度和深浅程度。当然,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并不是既定不变的,这便与教育、自我挖掘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也会不断地更新和扩充,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也正是教育心理学飞速完善和发展的大好时机。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新趋势

教育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渐渐凸显出了它所具有的独立性。教育心理学不同于普通心理学的重要一点就是对象的唯一性,人便是教育心理学的唯一对象。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需求,教育心理学必须不断扩充其自身的内涵与意义,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于人这一唯一对象,文化便是使其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志,因此,文化在近年来强势地进入了教育心理学家的视野之内。“culture”一词起初为农业用语,在这个层面上看,文化可以说是人类的“第二自然”。文化对于人来说就像是空气,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必然需要。文化具有社会性,即特定社会日积月累的文化也是特定的,不一样的社会环境中文化更是有区别的。近年来,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所以,只有站在文化的视角上来审视和发展教育心理学,才能使我国教育心理学脱离西方文化的大背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人心理特色的、与中国人心理状况相结合的具有民族传统文化品质的道路。

由文化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即情境观决定的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境认知日益得到了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情境认知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和学习论之上的“刺激—反应”的交互过程。“从聚焦环境中的个人转向个人与环境”,这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雷多对于情境认知的描述。这种教学情境化能够激励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当代“填鸭式”教育和“说教式”教育,为受教育者传达的几乎全部是抽象的、去情境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得学习者在实际运用中和日常生活解决问题时往往遇到了局限和瓶颈。而情境化教育则能够反映具体情境的本质,使得受教育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脱离情境进行自我加工,调动知识结构来运用到现实的具体的情境之中。这种情境认知所获得的知识不仅受到受教育者活动和情境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受到了文化的影响。

学习者受其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进行学习、生活活动和社会交往,在社会中这种实践又适应了真实的文化环境。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在文化、文明发展历程中从来没有中断过的民族文化,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显露过教育心理学的某些元素,只不过当时人们还未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和理论验证。且不提孔子系统而完整的教育理论,就是“孟母三迁”、“曾子杀彘”等故事也已经涉及了不少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在《禅与精神分析》中,弗洛姆从东方文化中获得灵感与方向,并对章士钊先生表达谢意和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向往与倾心。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整合应用成了中国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对此,教育心理学家可以在传统文化植入教育心理学的可能性、植入方式和对中国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大作为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

而作为一个毫无经验的受教育者,为了与其所处环境发生同一性,他便与其周围的其他学习者或者教育者进行交流等人际交往,从而融入身边的这一共同体,掌握共同体的文化环境和意义内涵。所以事实上,参与实践才是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学习者在传统学习场所具有很大的懒惰性,使得学习者不愿意自发地积极地融入有关情境之中,使得被灌输的抽象的概念墨守成规地定型在学习者大脑里,而不能被灵活地调动出来。鉴于此,发展情境理论学习刻不容缓。这就在源头上意味着文化回归对于教育心理学有着深远重大的意义。

在心理层面看,文化与人的性格也是相互影响的,而性格又会引导决定着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态度和观点。这就对文化情境和差异化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文化角度成为教育心理学新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被教育心理学家重视了,而这种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机的做法尤其值得世人关注。

[1]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2005(9).

[2] 罗德红.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关系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8(11).

[3] 高岚,申荷永.教育心理学若干发展趋势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0(5):50.

[4] 高岚,申荷永.中华文化与心理学[J].学术研究, 2000(8):32.

[5] 万敏.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论合作式课堂管理[J].成功(教育),2008(7):25.

(责任编辑 魏艳君)

猜你喜欢

研究课题受教育者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我校徐卫红教授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课题规划——以吉林省高校为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湖南省“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课题通过评审验收等
抗生素入选2014年“经度奖”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