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向低碳化转变的思考
2011-08-15钱笑盈
钱笑盈
在过去的理论和实践中,只重视到工业、城市的低碳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和农村有丰富的低碳资源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广阔空间。其实发展农业低碳经济既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潜力巨大的领域。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是自然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提供者,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有关资料表明,农田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量的10%~12%,还不包括农田对森林资源减少所造成的影响。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则要占到18%。相反,森林则可以消化28%~32%的工业和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低碳农业既能遏制气候变化又能增加的粮食产量,相对于黑龙江这种产粮大省来说,更需要考虑农业发展的低碳化转变。
一、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潜力分析
(一)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1.地理条件优越
黑龙江省地理条件主要是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等构成的。据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显示,全省农用地面积为3958.3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3.01%。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198.95万公顷,占农用地的30.29%;园地面积6万公顷,占0.16%;林地面积2443.01万公顷,占61.72%;牧草地216.23万公顷,占5.47%;其他农用地94.2万公顷,占2.38%。
2.生态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丰富的自然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中,野生动物兽类众多,占全国种数的21.6%;鸟类占全国种数的29%;野生植物210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蕴藏量约250万吨,可食用的在25万吨以上,造纸原料100多万吨,药材125万吨。
3.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黑龙江省农业发达,粮食商品量占全国第一,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大豆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畜牧业占有相当比重,奶牛存栏数、牛奶产量和乳制品产量均居全国之首。
4.沼气等节能减排工程发展迅速
2008 年以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支持,建立试点示范等措施,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与固体成型燃料应用,年产沼气8000万立方米,利用太阳能折合28万吨标准煤。加大煤矿瓦斯抽采和利用力度,在主要煤矿区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建成瓦斯发电站14座,总装机2.75万千瓦。大量清洁能源设施的建成,促进了黑龙江省能源结构优化,对控制气体排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1.土壤肥力下降且受侵蚀严重
近五十年来,黑龙江省黑土层平均流失一半,表层有机质减少三分之一,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迅速。由于追求化学品的短期效益,是土壤肥力不断下降,黑土层变薄。全省耕地自然质量等基本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同时,中、低等地的总面积较大,耕地自然质量整体偏低。此外,黑土流失和严重退化、土地盐渍化和沙漠化现象严重。
2.生态资源遭到破坏,物种减少
随着农业、渔业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黑龙江省已有68种鸟类濒危,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大天鹅、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并且,在生产生活中,不乏滥砍滥发的现象,使得林木资源、野生植被资源、珍贵药材大量流失。而人口的增多使得兽类的栖息、繁殖地缩小,环境污染,湿地、兽类的减少,是我省部分兽类处于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
3.局部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黑龙江省耕地集中、土质肥沃,但由于生产方法不同,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差距很大。很远的看,能缩小的差距就是能发掘潜力所在。
4.农村沼气等新能源建设发展不平衡
黑龙江省各地沼气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局部县市上没有开展沼气建设;对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建设、省柴节煤炉灶、生物质固化成型、生物液体燃料、太阳能利用等投入有限;沼气建后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严重滞后;沼气技术的科研和教育落后。
二、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农业的途径
(一)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农业生产低碳化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对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对农药及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增加,这给农业生产与农村环境带来较大影响。一是优化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结构。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源,加大沼气等替代能源的使用,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水电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努力降低农业生产中高碳能源的使用。二是提高农药化肥利用效率。目前,我国化肥利用率仅为30%-35%,而全省若实现2015年粮食总产量1000亿斤目标,预计需化肥180余万吨,因此要推广高效无害化配方肥料,不断推广可降解农膜和测土配方施肥,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有效提高农药化肥利用率。三是优化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在全省大力推进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在旱作地区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多种形式的旱作栽培技术;建造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的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提高饲料投入产出比,降低能源消耗。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废物利用有效化
循环农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体现,循环农业是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低污染,既拓展农作物的生产空间,又增加了农产品质量。黑龙江省应加大对农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的利用,深度加工,变废为宝。一是推进畜禽粪便利用率。大力推进畜禽粪便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同时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积极搞好沼气工程创新研究和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村生活用能的燃气比例,减少农业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深化粮食及农产品加工利用。开展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如稻壳炭化制造高效燃料,米浆水提取淀粉再提取葡萄糖和米蛋白等,延伸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三是推进植物秸秆综合利用效率。采用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秸秆氨化后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秸秆种植食用菌、秸秆生物气化、秸秆发电等技术,提高植物秸秆利用效率,既节约资源,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三、推广固碳技术,提高农业固碳能力
农业固碳技术是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所在。所谓固碳也叫碳封存,是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的碳含量的措施,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有机碳的形式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生物固碳就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存能力,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结合近年来国际上推广的农业固碳技术,综合考虑全省农业生产特点,提出推广利于全省农业发展的农业固碳技术。一是保护现有碳库,即通过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依托全省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强农、牧、林、渔业的管理,保持和增加植被的覆盖,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固碳能力;二是扩大碳库来增加固碳,主要是改变土地利用方式,通过选种、育种和种植技术,增加植树造林,扩大植物生产力,增加固碳能力;三是可持续地生产生物品种,如用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等。全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草地与湿地资源,充分利用森林强大的碳吸收功能,草地的巨大碳库功能,采用先进的固碳技术,增强植物生产力,提高农业固碳能力。
[1]郭新梅.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10,(11).
[2]杨辉.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潜力分析[R].发展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
[3]杜受祜.低碳农业:潜力巨大的低碳经济领域[J].农村经济,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