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联军三军“后勤战略基地白石密营”:考察发掘报告

2011-08-15魏艳丽

黑龙江史志 2011年21期
关键词:战壕红松哨所

魏艳丽

(通河县文物管理所 黑龙江 通河 150900)

通河县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管辖的10县中最东部的县份,全县总国土面积5675平方公里,人口为 23万。地理坐标为东经 128°7′30″至129°24′30″、北纬 45°52′30″至 46°37′30″之间,海拔最高为1260米,为小兴安岭南麓,山地占总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六十,松花江的北岸,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份,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为通河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时期,因东北抗日联军的兴起,同日寇展开了生死较量。东北抗日联军共十一个军,其中三、四、五、

2010年底,通河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队,对通河县白石密营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调研,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认定了通河县白石林场的抗联密营为“北满后勤战略基地”,此次调查的结果是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志的重大发现。

白石密营遗址,位于通河县西北90公里,凤山镇西北45公里,白石砬子南山南怀。东为东大岗,南是红松岭,西靠东八道河,北距白石砬子南山15公里,地理坐标为经度129°04′26.8″,纬度46°29′11.3″,海拔271米。密营北15公里白石砬子南山海拔1306米,山北是铁力县。北满后勤战略基地白石密营遗址由桦木山、冬青岗、红松岭三处密营遗址组成。

一、桦木山密营遗址

桦木山是白石后勤战略基地的防御阵地。共由三个山头组成。桦木山东西走向,和东大岗连成一体,有如一条天然屏障,起到护卫冬青岗、红松岭的军营区和库房区的作用。第一道山头南50米是湍急的八道河,西侧陡坡势险,北侧峭壁悬崖,山梁头上有一个北宽一米、南宽3米,东西两边分别为2米的斗型碉堡。堡的东西两侧是掩体,中间一条战壕贯通桦木山三个山头的所有军事设施,与冬青岗、红松岭军营区和库房区的战壕连在一起。战壕宽约一米、深约半米,全长700余米。碉堡西是一个4×4米的哨所。南面有三个3×3米的哨所,四周险要位置分布有哨位和掩体,哨所战壕与山下战壕相通。顺第一山头战壕东行40米是第二道山头,战壕北侧有一个4×4米的哨所。顺第二山头战壕继续东行约160米是第三道山头,战壕北侧有10米处一个4×4米的哨所。顺第三山头战壕仍然往东走100米处有一个4×4米哨所和冬青岗的战壕连接在一起。此密营的建筑面积96平方米,均为哨所和碉堡。

二、冬青岗密营遗址

冬青岗密营遗址是白石后勤战略基地的主营地。冬青岗东西走向,坡缓岗平,东约300米为东大岗,西临八道河,南约200米是红松岭,北距桦木山防御阵地150米,遗址由军营和库房两部分组成。

1、军营区遗址:军营区东与桦木山相连,南以水井为界,西边和北边都是战壕。西战壕连接桦木山和红松岭,北战壕与西战壕相通,北通桦木山战壕。战壕东西长3000米,连接六个4×4米的哨所,建筑面积96平方米。营房区有五栋营房遗址,房屋坐东朝西,南北两趟街基,南北间隔15米。北街基有四栋房。东1号营房为10×20米。从东1往西数2号营房为5×6米。3号营房为10×30米。4号营房为10×7米。南街基有一栋房10×30米。此房距水井50米。军营区遗址密营的建筑面积为996平方米。

2、库房区遗址:库房区有十二栋营房遗址,房屋坐东朝西,南北三趟街基,北两趟街基与军营区的房街基走向大体相同,只是中间有战壕相隔。北一趟街基上有三栋房,均为10×30米,间隔1米,并列在一起,西距八道河20米。北一街基往南15米的二趟街基上有二栋房,均为10×30米,间隔1米,并列在一起,北面是水井。二趟街基往南30米是第三趟街基,街基西距八道河20米处有两栋库房均为10×30米,间隔1米并列在一起。另外五栋库房与前两栋库房的街基偏南10米,但排列整齐。其中西三栋库房与东一栋库房均为10×30米,西一栋库房和西二栋库房之间有战壕相隔。东二栋库房为被服厂10×60米。库房区遗址密营的建筑面积为3900平方米。

冬青岗密营遗址的营房、哨所、库房和被服厂总建筑面积为4896平方米。

三、红松岭密营遗址

红松岭密营遗址东西走向,东约200米为东大岗,西临八道河子,南为东大岗岗腿,北距冬青岗密营水井200米。岭下顺八道河东岸有一条马车道直通红松岭密营。密营遗址为库房和哨所。库房西距八道河50米,红松岭北坡有一个天然石头方槽,长40米、宽10米、高10米,十分隐秘。该库房的地面上发现两根长10米、宽50公分、高50公分、尚为现状完整的红松方。库房顶端是红松岭最高处,建有4×4米的哨所一个,南侧有哨位和掩体。红松岭密营遗址建筑面积为416平方米。

北满后勤战略基地白石密营的营房、库房和哨所遗址一部分属于地面建筑,一部分属于为半地下的建筑,轮廓十分清晰,木刻楞结构,现已腐烂,有的木头尚有残存部分,总建筑面积为5408平方米,是当时规模最大的抗联后勤补给基地。

四、白石密营见于文字和刊物的有四处

1、白石密营修建时间:抗联老战士李东光、李云龙回忆录记载:白石密营修建时间为1936年春。1992年11月12日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研究室《关于通河县革命遗址调查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通河县在抗日战争时期(高潮)是抗联三军的后方战略基地之一,特别是在1936—1938年期间,通河地区掀起抗日斗争高潮。1935年11月,赵尚志、李延禄率部来通河后,一面打击日伪统治,一面根据党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收编了通河境内大、小股反日义勇军。特别是赵尚志部,几乎足迹踏遍通河大地,收编了几十股反日义勇军,编成三军地方警卫旅。并在大小古洞河、西北河、凤山一带建起后方密营基地”。《报告》第31页明确地提到了白石砬子密营。文中说“通河县其他各密营也分布较广,亦起牵制敌人作用。诸如白石砬子、红军屋、石棚、铧子山、夹谷山等,到处都是红地盘。”

2、八道河伏击战:据通河县县志办存伪满档案76(8)之4号1页《通河警备旅三团殷成禄李德有访谈录》和黑新出图(1996)202号,通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编印的《铧子山抗日烽火》一书第13页记载:“1936年初冬季节,在白石密营视察工作的赵尚志得知通河日军森山大队长带领300多名日伪军讨伐队进山讨伐的情报后,他率领少年连来到八道河沟口,把指挥部设在北边的一个小山坡上,命令一师师长刘海涛率队埋伏在沟口两旁山岗上,命令通河警备旅三团殷成禄和连长李德有带领20名战士把敌人引诱到我埋伏地点,消灭这股敌军,巩固通河根据地。这一仗打死打伤70余名日伪军”。

3、白石密营保卫战:据黑新出图内字(2004)3号中共方正县委史志办公室编印的《方正人民革命斗争上史》314页记载:“1936年1月1日(抗联老战士李东光、李云龙回忆白石砬子突围战斗的时间为1937年10月底),日寇纠集木兰、通河、方正三县3000多名日伪军向白石主阵地南5公里的前沿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赵尚志看到白石后勤基地已被敌人发现,决定放弃白石。他指挥部队从东北角打开一个缺口,分三道卡子,交替突出重围。这次战斗,打死打伤日伪军1000多人,我军伤亡700多名。基地里10间房子的白面,9间房子的粗粮和30多台缝纫机全部落入敌手。

综上所述,白石密营是北满抗联实行战略转移到通河后,抗联三军建立的重要密营基地之一。这里建有兵营、被服厂、军需仓库和军事设施,驻有大量的抗联部队,使其成为带有军事根据地性质的北满抗联最大的军需补给基地,为保障北满抗联部队的军需物资,开辟北满抗日游击区和保卫通河抗日游击根据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1936年至1937年间,抗联部队将这里作为通往小兴安岭和黑嫩平原新游击区的秘密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北满抗联在白石后勤战略基地密营遗址的发现和认定为研究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斗争的历史,对研究赵尚志将军建立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整体战略布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是向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白石密营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县市省有关部门的重视。县政府以通政发【2010】1号文件认定为“白石密营遗址”县文保单位,市文管站也对该遗址提出了具体意见,《哈尔滨日报》记者对此重大发现做了专题报道,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兼省文物管理局局长王珍珍同志曾对“北满后勤战略基地白石密营”的重大发现听取了汇报,王厅长做了具体对该遗址要求达到省级文保单位直至国保单位进行有效保护措施的指示。

猜你喜欢

战壕红松哨所
绕口令
没有红松的红松林
关于红松育苗造林技术的探讨
战壕大揭秘
战壕大揭秘
念战友
夫妻哨
夫妻哨
詹娘舍的三位“亲人”
快乐的暑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