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处长应该怎么做
2011-08-15本刊调研组
■ 本刊调研组
下基层,处长应该怎么做
■ 本刊调研组
处长下基层要学会与群众“拉家常”,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群众,“沉下去”把群众的事情办实办好。
从今年3月起,我省分批选派省直单位处级干部下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促进干部作风转变,为基层办实事。目前,在第一批100名处级干部下基层过程中,已解决突出问题25个,落实解决措施148条。对此,3月23日至30日,本刊组织调研组深入部分市(州、地)的乡村,对5个村的200多名党员干部群众进行了调研采访。
80%受访者认为要学会与群众“拉家常”
要想了解群众所忧、所难、所盼,就必须到群众中去。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唯有在基层、到群众中,解决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诸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提高收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75%的群众认为,处长下基层作风不能漂浮。铜仁地区某镇的一名干部说,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干部终日浮在上面下不去,不敢、不愿下基层。长时间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或即使偶尔“考察调研”,也只是“隔着玻璃看”“围着轮子转”,蜻蜓点水,浮在表面。
80%的受访者建议,防止作风漂浮,首先要学会与群众“拉家常”。这是基本功。西秀区轿子山镇一位老党员干部说,一要俯下身子,不讲排场、不耍派头、不摆架势,以平民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之中;二要放下架子,与群众交谈时不打官腔、不说空话、不讲套话,要平等沟通,多讲心里话、实在话;三要摆正位置,把群众当朋友,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怀着深厚的感情去帮助群众、服务群众,真心诚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75%的受访者认为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群众
在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有两位村民说,处长下基层,要“身入”更要“心入”。本次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要视群众为父母,只有对群众像对待亲人一样,才会有深厚的真感情。
在江口县某镇,有群众说,当今,交通工具发达了,有些干部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却疏远了;通讯工具先进了,有些干部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却困难了;不少干部的学历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降低了。真情是开启人们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带着对父母的感情来对待群众。感情问题至关重要。
调查显示,群众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在对待人民群众的疾苦上,要像孝顺父母、体谅父母那样,诠释父母官的新解新意,多办惠民利民的实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和发展需求。
96%的群众认为要“沉下去”把群众的事情办实办好
本次调查显示,96%的群众认为,处长下基层,要沉到基层去,把群众的事办实办好。在为民服务的工作中,怎样把群众的事情办好?贵阳市30万名党团员在服务基层中创先争优,由此形成了“干部沉下去、农户干起来”的良好局面。
那么,如何沉下去呢?镇宁自治县一名退休干部说,最实在的办法就是深入,去农村要进村入户,去工厂要到车间班组,扑下身子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什么。
“干部只有深谙这些,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把富民措施落实在行动上,把帮扶点子落实在解决问题上,把发展大计落实在办好实事上,广大群众才会欢迎。”
调查显示,群众盼望“处长下基层”通过逐家逐户的“家访”,把群众疾苦、冷暖记在本子上、记在心上。有针对性地帮困解惑,为群众排忧解难。如此,下基层才算取得了实效。
干部放下架子、挑起担子,沉下去扎扎实实地把群众的事情办好,群众才能多受益,民心才能凝聚起来,干部的工作也才会更好做。像贵阳市“干部沉下去、农户干起来”那样,建立干群对接的长效机制,干部自身积极到一线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去,在那里尽心竭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办成事。
(调研组成员:张祥、郭乾、任芳 执笔:霍庆涛 编辑/霍庆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