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区咖啡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2011-08-15思茅区南屏镇农牧工作站666500李自荣鲁凤梅
□思茅区南屏镇农牧工作站 666500 李自荣 鲁凤梅
思茅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属低纬度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7.9℃,年均降雨量1517.8mm,无霜期315d。境内海拔在1000m以下的热区面积5.2万hm2,具备发展咖啡的优越条件。
1 发展现状
1.1 咖啡种植已具产业规模
思茅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种植小粒种咖啡,至2007年底,全区小粒种咖啡种植面积已达2800hm2,咖啡豆总产量504万kg,总产值6048万元,投产面积在80%以上,涉及企业有思茅北回归咖啡公司、普洱市咖啡试验厂、绿洲咖啡公司、金象咖啡公司等,农户2000多户,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1.2 咖啡标准化生产进程取得突破
全国首家按照新颁布的标准验收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小粒种咖啡思茅标准化示范区”于2007年6月15日通过验收,该项目建立起了“协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和“公司+标准+农户”的深加工模式。由普洱市咖啡联合会、普洱市咖啡试验示范厂、云南思茅北回归咖啡公司组成的标准起草小组起草编制了包括《小粒种咖啡品种》、《小粒咖啡栽培技术规程》、《咖啡豆》在内涵盖小粒种咖啡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思茅小粒种咖啡栽培技术规程》促进了普洱市咖啡生产的规范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加快了咖啡产业的无公害生产进程,同时实现了咖啡种植高产、优质、高效。
1.3 流通渠道不断增多,初加工和深加工企业有了很大发展
思茅北回归咖啡公司等龙头企业实行了“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基地”等生产模式,实现了集种植、科技指导、产品回收一体化经营,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定产销关系,做到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确保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同时解决了农民找市场难的问题。2007年思茅区一体化经营的公司8~12家,深加工企业1家(思茅北回归咖啡公司)。思茅北回归咖啡有限公司深加工年消耗咖啡原料375t,生产深加工产品300t,形成了“北归”咖啡品牌,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2 存在问题
2.1 园地基础设施落后,抗拒自然灾害能力差
思茅区95%以上的咖啡园为山地,易受自然干旱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资金,只有一部分咖啡生产企业建有灌溉设施,干旱缺水便成为我区发展咖啡的一大限制因子,不利于咖啡产业高产、优质、高效。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干旱损失的产量为30%~50%。
2.2 优良品种少,种植品种单一
我区开始种植咖啡品种为S288,生产上已淘汰。目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良种为雀巢公司选育的卡蒂姆系列:P1、P3、P4、P5、PT,其中 P4 的综合性状较好,其他系列则表现为一般。优良品种选育应用速度慢,现有品种因种植时间长,病虫害严重,锈病、旋皮天牛、灭字虎天牛等难以控制,严重制约了咖啡产业的发展。
2.3 咖啡龙头企业、精深加工企业少,大多数公司都是初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效益差
我区现有十多家咖啡公司和企业,但大多数为初级加工,上规模精深加工企业只有一家。90%以上产品以初级咖啡豆、咖啡米的形式销售,且价格随时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普遍存在产品价格低、附加值不高、效益差的问题。
2.4 种植管理粗放,咖啡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随着咖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出现咖啡园老化、士壤板结、生产管理成本增加,修剪、施肥、打药、中耕除草等不易进行,园地管理粗放。其次,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对有机肥和厩肥使用很少,造成树体和环境污染,给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有机肥对农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得不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生产年限的增长,土壤中所含元素被植物吸收,从而导致这些元素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咖啡树的长势、开花、结果,对咖啡生产极为不利。
3 发展思路
3.1 增加产业投入,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咖啡园,确保基础设施配套
对已建咖啡园,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引水灌溉;若无水源,则在地头及地中沿山脊线建造蓄水池,按每五亩设计一个可蓄水8m3的小型水池,于雨季贮满水备用;对新建咖啡园,设计好灌溉系统。一般采用节水、高效的滴灌为好。另外,山地咖啡园种植荫蔽树也有良好的遮荫、保水效果。咖啡定植后,在行间种植三叶豆、猪屎豆,株行距为2~4m。
3.2 加快优良品种引进、选育工作,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实施无公害生产管理
加快优良品种引进、选育工作,是我区咖啡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提纯复壮和良种良法是提高咖啡产量、质量和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对于以原料方式出口的咖啡,面临着国际“标准”准入的挑战,因此,必须调整发展战略,进行无公害咖啡、有机咖啡生产,全面提高出口咖啡的产品质量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一是要按照《咖啡生产标准》及《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实行无公害栽培技术,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高残留类的使用,加强咖啡叶片营养诊断和配方施肥,确保咖啡安全优质生产。二是要加强对咖啡初加工的标准操作规程的探索和研究,从鲜果采摘→分级→脱皮→发酵→清洗→干燥→脱种壳→分级→包装→贮藏等过程实行定性和定量指标化管理。
3.3 统一认识,培植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市场竞争力
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着力做大、做强产业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行咖啡的精深加工,改变只会出售初级原料的状况,将原料优势真正转变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由初级加工转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为主转变,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名牌产品,从而提高产业的总体效益。
3.4 建立健全全区咖啡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咖啡产业的宏观管理与指导,制定和完善有利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通过组织产业协会,如“思茅咖啡产业集团”等形式,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资源布局及市场应变能力,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和“协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逐步实现种植统一规划、技术统一实施、质量标准统一执行、产品统一收购、加工销售统一经营的“五统一”管理服务。健全全区咖啡质量安全标准监控体系、流通销售中心及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咖啡产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