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红河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五项建议

2011-08-15红河州农业环保工作站661100王丽波

云南农业 2011年11期
关键词:三品一标绿色食品农产品

□红河州农业环保工作站 661100 王丽波

1 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1.1 “三品一标”认证呈快速发展态势

自2002年以来,红河州认真实施农产品安全战略,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品牌认证,把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以下简称“三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认证取得可喜成绩。2007年认证5个无公害农产品、7个绿色食品;2008年认证16个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2009年认证29个无公害农产品、12个绿色食品;2010年认证12个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截至2011年6月底,红河州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已达到56家企业,92个产品,在全省排名第三位,认证面积3.68万hm2,畜产品76.5万只,年产量达74.9万t,产值207 973万元;累计认证绿色食品37家企业,58个产品,在全省排名第二位,认证面积2.09万 hm2,年产量达 35.2万 t,产值 91 738万元;有机食品认证1家企业1个产品,全省排名第10位,面积1 333.3hm2,产量50t,年生产值980万元。累计完成开远蜜桃、建水酸石榴、蒙自石榴、石屏大杨梅4个产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产品数占全省14个产品的28.57%,在全省排名第一,登记规模达56 000hm2,产量达284 700t。红河州通过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打造了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提高了我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同时为保护特色农产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三品一标”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州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2 认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通过跟踪监测和监督抽查结果表明,认证产品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产品质量稳定、安全可靠。2008年在农业部组织的“保质量、保安全、助奥运”活动抽检中,供京供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在2009、201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抽检中,“三品”的质量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1%和93%。

1.3 生产组织化程度高

我州在已认定的农产品种植业产地中,每个产地平均规模都在666.7hm2左右,带动农户200多家、600多人。获证的“三品一标”产品,基本上都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有稳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最近几年推动创建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效果更加明显。据初步统计,在“三品一标”获证单位中,企业化的主体占8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占20%,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产品认证的主流。通过农产品认证,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生产经营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的产销对接。我州获证单位中有1家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为州级重点龙头企业。地理标志农产品申请人和登记证书持有人都是政府择优选定的单位。

1.4 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这些年在我州“三品一标”权威性已基本建立,品牌公信力已基本形成,品牌认知度全面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安全农产品的代名词和各级政府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基本要求,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精品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倡导健康消费,品牌形象深得社会各界的推崇。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推动特色农业和区域优势经济发展的载体,已成为各级政府保护产地环境、传承农耕文化、彰显区位优势、营销特色产品、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深得广大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青睐。

1.5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三品一标”通过抓标准、保质量、创品牌,绝大多数获证单位实现了管理规范、效益增加,从而带动农民增收。“三品一标”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加贴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产品,绝大多数实现了从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进入超市和连锁直销配送,售价明显提高,认证产品市场售价比同类未认证产品要高出10%左右。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大多数产品价格有了明显提高,平均增幅达到15%~30%,通过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带动了农民增收。地理标志农产品要求特殊,通过品牌挖掘、培育和登记保护,市场价格和品牌价值得到双重提升。如蒙自“甜石榴”通过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一跃成为蒙自市的优势支柱产业,蒙自也因此成为了全国知名的石榴生产基地。

1.6 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红河州围绕“三品一标”认证,开展了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工作,通过“三品一标”产地监测评价,有效地确保了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安全;落实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制度。督促生产单位建立生产档案、产品出入库记录、销售记录制度,有效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到位的监督监管保证了复查换证率达100%。通过开展专项整治,使农产品批发市场明确了不合格产品处理和监督等方面的责任,为实行市场准入奠定了基础;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充分利用监测和监督抽查结果,及时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做到每季度至少有一条信息在红河农业网上刊登,有力地督促和引导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健康发展。

2 “三品一标”生产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规模小、发展不平衡。边疆县认证数量少,内地县认证数量多一些,且多集中在种植业中的水果、蔬菜、茶叶上,养殖业和畜牧业还是空白。

2)“三品一标”认证程序复杂,认证费用高。认证程序需要的材料、证件、生产过程的记录等繁多,加之认证一个产品需要支付一万多元的环评费、产品检测费、公告费等,很多生产者都认为花这么多精力和资金去认证“三品一标”,不如发展生产更实惠。

3)“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建设缺乏必要的专项资金投入。

4)农产品质量监测手段滞后,检测机构不健全。目前缺乏一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组织管理与运行制度,包括检测工作流程、检测结果发布与报告制度、市场准入管理办法,不合格农产品处理办法,商户经营农产品及农资产品的信誉记录与档案等。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领导,强化政策支持

“三品一标”工作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组织领导,各县市农业部门要把加快发展“三品”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日程。要尽快明确和充实完善各级“三品一标”工作机构并纳入工作业绩考核范围。要抓紧建立“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推动机制,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社会各方参与”的快速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奖励政策。要把“三品”发展作为农业生产性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营销促销等项目直接挂钩,进一步挖掘农业系统内部行政推动潜力,全力推动“三品一标”工作快速发展。

3.2 提高认识、加强培训

各级各部门要提高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重要性的认识。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宣传和培训,确保执法人员率先学法、懂法、守法,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及农资产品的安全监管。通过多类型的宣传,做到“报刊杂志上有文,广播电视里有声,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里有图,网络上能查到,群众能听到,执法主体能做到”。

3.3 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

各县市农业部门要加快制定“三品一标”发展规划,将“三品一标”发展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紧密结合起来,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三品”发展。各县市政府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将“三品一标”工作经费纳入本级公共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和增加“三品”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要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尽可能向“三品一标”发展倾斜。

3.4 健全体系、强化队伍能力建设

各县市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三品一标”工作体系队伍建设,要充分履行农业部门的法定职责,对“三品一标”工作的管理要尽快实现由单一行政推动与依法监管并行转变。要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充实机构人员队伍,改善工作条件,确保“三品一标”工作在多个层面都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

3.5 创新机制、提高认证监管水平

州、县、市“三品一标”工作系统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要加快完善各项规范制度,组织制定绿色食品管理办法、有机食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管理办法,要按照“统一规定、简便快捷”的工作原则,进一步理顺“三品一标”工作职责,强化执法监管职能。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建立健全“三品一标”监管长效机制,创新标志管理模式,提高标志权威性、有效性和一致性。要依法加强获证产地、产品及标志使用监督检查,督促获证产地生产企业落实生产技术管理制度,规范使用标志,确保“三品一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三品一标绿色食品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什么是绿色食品
福州“三品一标”建设收获理想成绩单
井研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
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在宁波召开
“三品一标”助力品牌农业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