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林匹克视野下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再思考
2011-08-15王志强李翠霞
王志强 李翠霞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在奥林匹克视野下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再思考
王志强 李翠霞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受到异族文化的挤压,武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已从“主流文化”沦落到“边缘文化”的境地。文章按照武术的功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对武术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武术的发展策略进行大胆的探讨。武术要想回归主流文化的地位就必须创新,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符合时代的需求,必须以遵循市场规律为主导,以迎合大众心理为目标。
武术主流文化市场经济发展策略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和转生,人类文化正面临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的转型期。特别是受到近代“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为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造成严峻的危机,使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面临着挑战和抉择”。
今天,当我们全面地接受、关注和热衷于西方体育的时候,被冷落的具有民族文化积淀和承载民族情感的传统武术,出现了种种让我们难以接受的问题,如文化的过度模仿,文化的边缘化等。对此,我们不得不思考武术将如何发展才不会在异族文化冲击的大潮下被遗失。
1 武术的功能和分类
1.1 武术的本质功能
武术的本质功能是武术安身立命的根基,什么是武术的本质功能?武术的本质功能就是技击,即人体格斗的技术,这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从武术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原始社会武术因满足人类生存、自卫的需要而产生。原始先民在狩猎活动中不仅仅是为了获取食物,更主要的是进行自卫,这就产生了武术的雏形。石器时代,人类因为利益争夺,各部落氏族之间经常发生争斗、战争,而且由于器械的落后,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实战能力,所以,人们从战争中总结出了许多凌乱的制敌杀敌之术,这便为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了提高制敌杀敌的技术,以及便于记忆、训练与传授,人们将凌乱无序的动作加工汇编成有序而连贯的套路。可见,武术起源和产生决定了它最初作为一种技击术而存在和发展。
“在冷兵器时代,由于战争之需,武术历来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极大推动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在民间,由于长年的战乱,以及盗寇横行或江湖厮斗等因素,老百姓也积极参与练习武艺以求自保。那时,“人们极为强调武术用作攻击和防卫的实效性,几乎一切与武术有关联的研究活动,都以提高攻防能力为最基本的目的,即使高度程式化的套路也不例外”。所以,武术的本质功能是技击。
1.2 武术的其他功能及分类
虽然攻防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功能,但除此之外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也衍生了其他功能和旁枝。
首先,武术具有体育属性。强身健体是武术自产生起就具有的重大价值之一,特别是受到我国儒、道、释思想及中医理论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吸收气功、导引之法而形成的健身养生类武术,如太极拳、形意拳等,就适宜不同年龄的人群练习。因为,“经常从事武术练习,可以提高肢体的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全面而匀称的发展,达到健身健美的目的,同时,这种身体练习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影响,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所以,武术具有体育属性。
其次,人类“需要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特别是当物质富裕之后更是如此。人们把武术中的技术动作编串起来成为套路,并不断地加以丰富和美化来得到审美的欢娱”。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习惯于将技术艺术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变质的纯艺术表现类武术套路的出现”。在古代,艺术表现类武术没有受到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走进竞技体育的殿堂,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根据武术的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术应按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分门别类地发展。以此,武术可以分为攻防技击类武术,艺术展现类武术,健身养生类武术三大类。他们作为不同的技术体系将成为今后武术发展的三个方向。”
2 武术发展的现状
2.1 武术自身的发展变化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的军事应用价值随火器的兴起而逐步丧失以往的辉煌,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武术迅速向近代体育靠拢。经过一百多年,特别是建国后半个世纪的发展,以追求高、难、美、新为目标的艺术展现类武术成为武术发展的主流。武术曾是大众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安全的、健康的、快乐的生活紧密相连。然而,改良后的武术在极力效仿西方,与西方接轨的背景下越来越背离我们民族自己,它“不再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再被国人认可”,武术“在一代一代以接受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中,逐渐使当代社会的主流人群对它的认识和体验变得陌生。……参与人数在不断的萎缩和孤零;老少皆爱、价值和功能多样化的武术正成为弱势群体自娱自乐、放任自流的文化存在形态,自成体系传承有序的传统武术,正在走进一个严重流失和消亡的必须保护的地步”。
2.2 异域体育对武术的冲击
由于我们在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建设上存在缺失和不完善,致使异族体育趁虚而入,并不断抢占我国传统体育市场。武术在异族体育的夹缝中生存。因为改良后的武术脱离大众生活,导致人们对这种“精英武术——竞技武术”产生了“好看,不好练,不实用”的看法。而国外体育的新异性、娱乐性、多样性等特征显然符合人们求新、求变的心态,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方式的选择。
网上曾做过一次调查,在“武术与跆拳道对比”的问答中,大部分人会选择跆拳道。因为与武术相比,跆拳道动作简单实用,能在短期内提高防卫能力;而武术则不同,繁琐复杂的动作,不仅难学不实用,而且需要长时间的基本功练习才能有成效。对一个初中生来说,他虽然很喜欢武术,因为武术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但在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后者,由于现在学习忙课余时间很少,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动作复杂的武术。而跆拳道就不一样了,放学后就可以去道馆练习,既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够释放压力。
很明显,“现在青年学生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一种释放压力,发泄压抑的方式,普通人很难有更多的闲余时间去进行复杂的体育运动。而跆拳道因具有诸多特点而成为人们的选项。所以,跆拳道“近年来风靡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在年轻人看来颇为时尚的运动,甚至是‘酷’的标志。来自国外的武技项目和中国武术开始争夺市场,并逐渐取得青少年的认可和追随”。甚至有报道说,跆拳道已经把中华武术踢出了都市时尚。这些事实和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3 武术发展的策略
3.1 武术的发展应以继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为使命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特色。具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武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处事方法和行为习惯,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已经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文化认同,它所具有的民族特性成为识别中华民族与其它民族的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然而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武术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近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在一起碰撞、交融及转生,由于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而言,走向世界就意味着试图受到西方本位的世界主流经济秩序的接受和肯定,其实质既是西方化”。
武术在效仿西方超越西方的大环境下迅速向西方竞技体育的模式靠拢,过分追求竞技化创新,把本属于自己优秀的东西丢失了。这表现在把西方体育思想的形式和范畴强加在传统武术身上,以西方体育的标准去衡量传统武术的优劣和取舍,这充分说明我们文化主体性的遗失。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根基。“如果我们文化中连个性的东西都丢失了,我们也就无法再拥有识别我们身份的东西了,或者说我们已经无法称其我们为中国人了。”在科技兴国,文化立国的今天,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坚持文化上的个性和自我是何等的重要。附着和依附是难以自立的,正如一位国际知名学者所说,“中国有很多机会,我愿意指出它的一个根本的机会,就是存在着一个文化上的中国”。
3.2 武术的发展应以遵循市场规律为主导,以迎合大众为目标
当前,我们武术面对的文化危机源自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一起竞争,市场对所有的文化形态进行着选择。随着人们选择机会的增多,面对开放的文化,开发的民众心态,人们的文化品位在多元的选择中摇曳。武术作为人们文化选择的对象,尽管有中国人对它的情感倾向,但这并不能决定它是唯一的选择对象。只有那些迎合人们消费心理的文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在新的时期,武术如何发展才能既满足时代的需求,又能保持本身的民族性,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武术的发展应以迎合大众的需求为原则。“文化传播理论认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一种文化是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最直接、最简单的评价标准是看这种文化受众的人口数量多少。”武术要想取得较好的发展,它就必须创新和突破。首先是内容上的创新,武术依据功能分为三大类,即攻防技击类武术、健身养生型武术和艺术展现型武术,所以,今后武术的发展我们应从这三个方向进关注。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日益重视和对刺激生活的追求,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和终身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参与激烈的对抗性运动来释放生活、工作、学习、就业的压力。健身养生类武术和攻防技击类武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艺术展现类武术是竞技武术,是专业队的运动项目,难以普及,在这里就不多作讨论。
当前在大众健身中选择武术运动的主要是中老年人。由于中老年人受生理条件的制约,不适宜高强度、大负荷、长时间的运动,往往只能以轻缓的运动为主,因而,太极拳等成为他们的首选。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多,我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武术工作者应编排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武术运动,这是我们今后社区体育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不仅老年人适宜,“在当今世界利欲膨胀、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时代,健身养生类武术所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功能,体现了东方传统的养生观和人生哲理,是其他体育项目和文化难以取代的。”武术工作者还应从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的角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编排适宜于他们的武术运动。
近年来,随着搏击热的盛行,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因为武术的本质就是攻防技击。防卫实用功能是绝大多数青少年学习技击运动的最终目标。因不了解武术的分类,以为武术就是竞技套路,结果选择了国外的武技。这是当前跆拳道在中国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国的散打运动,它为武术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的散手缺少能够体现具有武术特征的技术,不少散手运动员甚至连武术基本功也没练过,他们的武术技术基础一般都比较差,”事实上,这使人们对武术与套路的关系有了不同的看法中国武术的传统训练往往以基本功为基础。先学套路,待熟练后老师逐步讲解每个技击方法的攻法、防法及各种变化。把套路拆为散式,此过程叫做递手或喂手。在此基础上再过渡到随意使用方法的对抗性练习,以进一步提高练习者的攻防实战的能力。”反复操练自然就会在实战中达到自动化的攻防技击效果,所以说“套路是散手的基础”,散手运动员应增加传统套路的应用练习。
另外,武术的创新还应注重传播和推广方式的改变。“中国古代的宗族本位思想使武术在家族和类似于宗族的组织中流传。”由于“受到封建社会封闭的自然经济和严格的宗族制度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封闭保守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武术一直在狭小的圈子里互相传授,并形成了一种传程形式,固定了下来”。正因如此,中国武术在其久远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类似于西方体育项目的统一化格局,而是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拳种。“例如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少林拳系;以闽、粤、浙为中心的南拳拳系;以四川为中心的峨眉拳系;以湖北、江苏、四川为中心的武当拳系;以山西、河北、河南为中心的形意拳系;以河北、河南、北京为中心的太极拳系。”
为了继承和传播丰富的传统武术,在传播中就应打破陈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有所突破,传统的那种保守观念在当今社会中注定是要失败的。我们应以市场规律去开拓武术的传播形式。我们可以借鉴跆拳道的推广模式,以俱乐部的形式发展传统武术和民间武术。但与跆拳道不同的是,我们没有必要去统一各武学流派,而应该像“中国功夫”在国外的推广模式那样,按其门派拳种自行发展,让我国各武学流派能够“遍地开花,百家争鸣”。应该大力鼓励民间武师走出来推广他们的拳种,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武师只有走出来把自己的拳种发扬光大,才能“光耀拳祖,流芳百世”,狭隘的保守观念只能使本派拳种走向消亡。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要把它打造成为一种赢利产业,要让拳师们把它看作一种职业和事业去发展,否则无法持续。我们只有以市场的运作模式去发展和推广传统武术,才能更务实的挖掘和保护民间武术与传统武术。
对于这样的发展策略,我们可以在高校做试点尝试,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校方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民间武师到学校开办“传统武术俱乐部”,以宣传我国传统文化。高校中青年人开放的特性决定了他们比较乐意接受和参与这种新鲜刺激的运动,这符合青年人求新、求异的心态和缓解学习、就业压力的需求,迎合他们乐于参与刺激对抗动运的心理,还能够达到他们健身和增强防卫能力的目标。再加上高校人口集中等客观条件的存在,俱乐部是能够发展下去的,试点成功后迅速在全国推广,在全球发展,使我国的传统武术回归主流文化并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1]田学建,邱丕相.全球化中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5):49-51.
[2]颉霖.清末火器的广泛使用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15-18.
[3]杨建营,徐培文.古代武术宏观发展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37-42.
[4]肖红征,曾于久.武术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J].体育科学,2004(8):70-75.
[5]杨建营.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5(7):53-57.
[6]王岗,田桂菊.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J].中国体育科技,2007(5):53-57.
[7]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32-36.
[8]崔浩澜.“韩流”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冲击与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22-24.
[9]方国清,高成强,王刚.中国武术:一种浓郁的宗族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18-21.
[10]薛晓源.前沿问题前沿思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58.
[11]邱丕相.武术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体育教学,2005(2):1.
[12]田桂菊.从武术的本质特征论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5(3):5-6.
[13]温力.武术传统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的形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2):13-17.
[14]彭福栋.试析武术文化的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41-42.
Reconsideration of Chinese Wushu Development in the View of Olympic
Wang ZhiqiangLi Cuixia
(P.E.Schoolof 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Chinese Wushu is a ge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treasure of national culture.Recently,because of cultures from other nations,Wushu has a poor future,and from main stream culture degraded to edge cultrue.The paper does deep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conditons of Wushu according to the reasonable classification of Wushu.It is necessary for Wushu to reback the main stream culture status by innovation,keeping the steps of times,meeting the needs of society,following the rule of market,and other elements.
Wushumain stream culturemarket economydeveloping tactics
G85
A
1004—5643(2011)01—0006—03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9041064-04。
1.王志强(196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