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价值多元化中小学运动会的思考
——以河南省中小学运动会为例

2011-08-15吴绪东张明坤

运动 2011年11期
关键词:运动会体育学校

吴绪东,张明坤

(郑州大学体育系,河南 郑州 450052)

理论与方法探索

构建价值多元化中小学运动会的思考
——以河南省中小学运动会为例

吴绪东,张明坤

(郑州大学体育系,河南 郑州 450052)

通过对河南省部分中小学运动会的现状分析、专家咨询及实地调研,根据中央7号文件关于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要求,提出了中小学体育运动会应趋向于价值多元化,避免单一枯燥的以田径运动会为主的单一化模式。开展以人为本为核心,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主动参与意识为基本点,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积极推动学校中小学体育运动会向灵活多样化、综合大众化、健身生活化、校本化方向发展。

价值多元化;中小学;运动会;思考

1 研究目的

为改变中小学运动会的单调现状,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项目设置多样、参与人数众多、体育竞赛与体育知识传播相结 合的综合性多元化运动会,强化中小学运动会增智和育人的功能,凸显体育特色和窗口作用,挖掘运动会的文化内涵,并依据自身的地域优势和传统特色开展运动会,积淀校园体育文化底蕴,提升校运会的层次和水平,吸引更多师生参与,从而促进学校体育的和谐、科学、可持续发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愉悦身心,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以运动会的参与为激励,养成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60所城市的乡村中学和40所小学为调查对象,思考构建多元化中小学运动会。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当前中学运动会开展现状

通过对河南省100所中小学的访谈和调研发现,近30%的中小学(乡村)由于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没有举行过运动会,甚至没有开展体育课程,其他部分学校开展运动会也只是为了完成县教体局或是学校的体育工作,没有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特点,没有从学生出发真正开展一次教师和学生参加的运动会。更没有创新和发展,几乎都是按照竞技体育的方式开展田径运动会,大多数学生没有体会到参与体育的乐趣和成功体验,因此创立多元化的中小学运动会迫在眉睫。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民族未来的大事,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小学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虽然部分中小学对学校运动会形式进行了改革,但是大部分学校仍存在运动会可参与项目与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今天,中小学仍禁锢在应试教育中,部分学校特别是偏远的农村中学很少举行运动会或体育比赛,而且学校运动会开展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出现了许多弊端,不利于保障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3.1.1 中小学运动会项目普遍以田径为主,注重竞技性,缺乏娱乐性、趣味性、新颖的项目根据中央7号文件的指示,学校要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学校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因此学校运动会要双管齐下,两手都要抓,学校每年要深入探索拓展有利于与大多数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增加其集体性、娱乐性、群众性。提高学生的广泛参与意识,改变学校运动会只是少数体育尖子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只是看客的现状,抹杀了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展现,最终导致学校运动会失去魅力和意义。形成“从小无参与机会,长大无参与意识、成人无参与能力”的现状,应当积极转变思想和改革传统的项目,使每个学生都有享受体育的权利,使学校的运动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运动的快乐。

3.1.2 组织形式项目设置单一,时间太过集中调查部分学校的运动会秩序册表明,大部分学校是以时间固定集中的春季或秋季运动会为主,项目设置多为传统的跑、跳、投的田径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导致只有极少一部分的体育尖子生有机会参加,其他学生充当看客,形成这种局面的最大症结在于校运会项目设置失去了全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最终导致学校运动会失去魅力,把学校体育等同于竞技体育,重尖子轻群体、重胜负轻参与、重选拔轻普及,与学校运动会的主题和宗旨相分离。

3.2 项目设置要灵活多样化

中小学学校运动会属于大众参与的体育活动,竞赛模式在保留原有对体能和技能要求较高的传统项目外,要降低比赛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的限制。

3.2.1实行分年级竞赛的形式增加学生参与的公平性。

3.2.2实行分散-集中的方式,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分年级选拔进行小型选拔赛后再参加校级运动会,在比赛时班级内报名名人数要达到80%以上,并且参与的人数越多,在最后的评比中加分越多,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重视运动会。让学生直接、深入地参与比赛当中,部分学生也可参加组织编排和裁判工作。

3.2.3要尽可能增加集体性、趣味性、参与性强的日常参与的活动或游戏作为竞赛项目,加入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项目,可行性与学校实际的可操作性相结合,体育课上的内容与体育锻炼相结合,注意增加普及体育知识为内容的项目,如进行体育知识考试竞赛,让更多同学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健身知识等,有效地将学生的文化学习和体育运动结合起来,用一些体育明星的“明星效应”唤起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3.3 参与人群要趋向大众综合化

中小学体育运动会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在校学生,在学生参与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教师、家长的参与力度。加入适合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项目,一方面让教师能体会到运动带来的快乐,通过自身参加运动会和班级共同努力获得比赛荣誉,也可使教师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另一方面把班主任老师这一角色发展成为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监督者。

3.3.1学校运动会要改变自娱自乐的做法,邀请学生家长来参加运动会,可以让家长了解和支持学校的工作,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运动会的项目,不仅增进了学生家庭之间的亲情,这种亲情还会辐射到学校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学校呈现出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

3.3.2有目的地邀请社会相关人士参加,邀请校外人士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方面是增进和校外人士的友谊、方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通过校外人士的观察,发现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来自各方面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手段之一,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种促进。

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员参与学校的运动会,可以辐射和影响社会体育活动开展,把运动会的辐射作用发挥出来,使体育活动向社会和学生家庭延伸,让学校的体育活动成为带动社会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个辐射点,促进全民体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社会及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种安排为家长和子女、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

3.4 奖励制度要完善化、创新化

3.4.1 奖励评价机制老化,不利于学生获得体育成功的体验传统运动会依照竞技体育比赛的积分模式,取项目的前六或前八名,按9、7、6、5、4、3、 2、1和7、5、4、3、2、1计分,集体项目加倍计分,如有破纪录的同样加倍,对获得团体前几名的给予奖品和荣誉证书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但是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调动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3.4.2 校运会团体总分增设基础分、奖励分、加倍分基础分是第一阶段各年级举办选拔赛且完成必设项目比赛的分数,各班级参加运动会人数达到学校总人数相应的百分比给予一定的奖励分数。加倍分为集体项目、混合项目和创新性项目。评定各班最终名次的方法不能仅仅以老式指标为依据,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热情、各个班级参赛人数、入场式精神面貌、班主任的重视程度等指标体系,给予更多的精神鼓励,加大精神文明奖、体育道德风尚将的评比比例。还可以将运动会中的学生、教师的表现与学期末考试成绩评比三好学生、优秀班主任、模范班集体挂钩,以进一步激发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4.1.1运动会的项目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有激烈竞争的项目,也要有经过努力就能实现目标的促进学生成就感获得的参与性项目,更要有体现集体力量的群体性合作项目,在策划项目时坚持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趣味项目和竞技类比赛项目相结合,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

4.1.2学校运动会要改变仅注重体育成绩和比赛优胜的单一运动竞赛性质,引导为在竞技比赛基础上的多功能全方位发展,重视学校运动会的教育意义。运动竞赛以身体练习和促进身心健康为主,但是召开运动会不能单单局限于身体的目标,也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为目标,学校里面如此重大的一个的赛事活动,仅以此为目标不仅显得单调、乏力,更缺乏感召力。现代大型运动会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主题和功能,更多的是要以学校运动会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体育锻炼意识,普及体育知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及拼搏向上的意志品质。

4.2 建 议

在实施一系列中小学学校运动会创新改革的同时,既要鼓励各种方式的尝试,但是也应该防止虚无主义的倾向,“运动会搭台,少数人唱戏”的做法是与学校体育工作的本质相背离的,是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仅注重形式的华而不实的项目是无用的,单纯为了某个目标来开展工作,也是不适合中小学运动会的,表演娱乐性质的活动增多时,学生虽然参与了,但是体育内涵却丧失了,这也就偏离了我们对运动会创新的初衷,起不到运动强身健体的功能,与我们创建价值多元化运动会的思路背道而驰。因此,要找到平衡点,使之协调发展,既不丧失体育本质又使大部分学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真正赋予学校运动会的多元化功能。

建立价值多元化中小学学校运动会是新时期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的需要,是全面落实7号文件的要求,因此学校要依据自身的条件努力构建项目设置和参与人群多样化、目标和功能多元化、奖励制度创新化的新型学校运动会,力争使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去,真正让校运会成为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载体,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2 ]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 3 ] 田军.对中小学校运动会的认识与思考[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

[ 4 ] 施春来. 学校运动会与现行《课程标准》接轨的实践[ J ].中国学校体育,2008(1).

[ 5 ] 于斌.对基层学校运动会的思考[ J ].中国学校体育,2009(3).

G807.0

A

1674-151X(2011)10-12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0.062

投稿日期:2011-04-20

吴绪东(1964 ~),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网球。

猜你喜欢

运动会体育学校
我要参加运动会
春季运动会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