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杨澄甫“太极拳十要”
2011-08-15徐长风
文/徐长风
探究杨澄甫“太极拳十要”
文/徐长风
太极拳是将人体凸显成原本先天的爬行格局进行运动的典范,露于体外的圆的运动是体内做内功的结果。细究起来,必须把体内爬行格局的动法,也就是人体内部做内功、外部呈现圆的运动的情况一一说清楚。
非常难得的是,太极拳在历代大师和各流派传人的不懈努力下,有许多在体内做内功的方法。
自古传下来的许多体内做内功的方法,最终结果都是促成身体虚领顶劲、腿部三关节屈曲,使人体三段分区,在运动的时候,要像爬行那样做圆的运动。就太极拳而言,我觉得以杨澄甫先生留下的“太极拳十要”最具指导性。为使它的操作性更强,本人对其排列和侧重略加调整,以保证其内容和含义的完整性、正确性。
一、从对腰腿的要求谈起
“太极拳十要”对腰腿部位的要求有三,即:气沉丹田、命门后凸、开胯吊裆。这些要求能使人体的腰腿凸显成爬行格局时的下肢。这三个要求主要体现在腰胯,那么腰胯之下的腿、足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足应该是贴地的,直接同大地接触,腿则三关节屈曲,像在足与身体之间装了个弹簧,腿和足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双足踏地有好几种踏法。第一种,踏地时双足死死踏实,此时髋、膝、踝三关节必定伸直。这是想获取杠杆力(拙力)的踏法,太极拳不主张这种踏法。
第二种,是漫不经心,形成无意守驻的踏法。这也不是太极拳需要的踏法。
第三种,是用高昂的意志力(其实是肩以上虚领顶劲的功力)控制髋、膝、踝三关节以屈曲的方法踏地。这种踏地法使人体凸显成爬行格局,双足踏地时有伸中有屈的态势。太极拳称此为“足不着地”。这才是太极拳需要的踏地法。它使腰、腿有伸中有屈的活泼态势,使腰、腿具有屈蓄而后发、时刻保持警惕的能力。用这种踏法漫步,即可“行则如猫行,动则如抽丝”。
髋、膝、踝三关节屈曲,不仅指肉眼看得见的伸、屈,更指眼睛看不见的精微的伸、屈。自主控制一旦成功,蓄而待发、伺机而动的效果就十分明显。
有了腿和足的辅助,我们来看“太极拳十要”对人体腰腿的要求。
1.气沉丹田
丹田是人体穴位的名称,有上、中、下三个丹田,此处指腹部这个丹田,位置在肚脐下三寸。气沉丹田的意思是胸腹在无行为的时候,要尽量空盈鼓荡(呈负压)。
2.命门后凸
“命门后凸”的意思有如下三层。
①命门后凸是为气沉丹田而设计的
人体腰后、两肾之间的命门穴向后凸出,就像猫发威前将后背弓起一样(此时不是简单的低头猫腰,而是维持上下对拉情况下的后凸),这时腹腔前、后向的距离增大,使腹腔容量强行增大(产生负压),实现“腹内空净气腾然”。
②命门后凸是为腰腿伸屈肌整体做功而设计的
命门既能后凸,那么它也必然能够前凸,拳谚称此为“命门开启”。命门后凸促成背肌拉松,在肌肉颉颃原理下导引身体屈肌整体收缩做功;相反,如果命门前凸,就促成胸腹屈肌拉松,导引背部伸肌整体收缩做功。
③命门后凸是腹部充气与用气的暗钮
命门后凸还有一个十分隐蔽的功能。命门后凸以后,髋关节有了自主内旋和外旋的能力。髋关节内旋,能接通腿部屈肌与腹部屈肌,使腹内空净气腾然,能对腹部充气(强行扩大腹腔容积,产生负压)。这一点被太极拳爱好者视为珍宝,称为“松胯”。髋关节外旋,能促成腿部伸肌与背部伸肌整体做功,能出劲(负压变正压),同样是太极拳爱好者所追求的。
由负压变正压的腹腔之气,润滑和推动腰腿伸屈肌整体做功的能力非常强大而且灵活,正是由于有了髋关节内旋和外旋这个暗钮。
3.开胯吊裆
“开胯吊裆”的意思也有三层,细述如下。
①开胯吊裆也是为气沉丹田而设计的
“开胯吊裆”即两腿胯根,也就是髋关节屈曲并向左右横向张开。两膝要前屈而内含(就是内旋),如骑马状。随后阴部从后操向前,并向腹部上吊。这个动作能从左、右方向进一步扩大腹部的容量,并迫使屈曲的髋不能逆反成伸。
②开胯吊裆又是为腰腿伸屈肌整体做功而设计的
开胯吊裆如骑马状,使腿部伸中有屈,伸屈由此变得灵敏。
③开胯吊裆,是腹部充气与用气的暗钮
开胯吊裆,使胯部撑开,髋关节极容易旋转,能协同命门后凸促成髋关节内旋或外旋,也形成腹部充气与用气的暗钮。
二、对人体肩以上和胸背部位的要求
“太极拳十要”对肩以上部位和胸背部位的要求,有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肘不离肋。
1.虚领顶劲
虚领顶劲虽表现在肩、颈和头顶,却是实实在在统领全身的。
虚领顶劲的方法:头顶的头发像被人上提一样,也像有一只放满水的碗放在头顶上顶着一样,故虚领顶劲也称“顶头悬”。有了头的导引,颈要曲中有直地屹立着。此时,肩关节的臼瓦由于虚领顶劲必定与胸腔紧合(夹胸),促成胸腔成圆桶(产生负压)。虚领顶劲不但使胸腔打开,也为腰腿三关节屈曲且上下对拉、人体三段分区等一系列体内精微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也直接为人体肩以上这个平衡器起支配作用,使这个平衡器的圆的运动顺利实施。
2.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是对胸、背部的精微运动的形像描述。
①含胸拔背是虚领顶劲的延续
头自拉自拔的结果,一定是锁骨上提,颈椎与胸椎的交接点“大椎”穴位处像锅底一样形成后凸,使胸廓放大(产生负压),使胸中之气充盈鼓荡。
②胸腔既开,使胸廓成圆桶。此时如果肩关节的轴头内旋,能促成手部内侧阴面的屈肌与胸部的屈肌联合作功,拉动附着于胸肋骨的吸气肌进一步扩大胸腔(增加负压),使胸空若谷。此时的自我感觉是“含胸”。
③在胸腔打开的情况下,如果两肩关节的轴头外旋,能促成手部外侧阳面的伸肌与背部伸肌联合作功,带动背后肋骨附着的呼气肌,胸腔有闭合现象(负压变正压),此时的自我感觉是“拔背”。此时虚领顶劲决不能放松,如果放松日子久了会驼背。
3.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能使手臂如树枝一样随风飘摇、轻柔无比。
在虚领顶劲的导引下,肩关节能够自由地内旋或外旋。此时手臂要如爬行时那样前伸,紧守门户,不可旁开伸出;旁开必散,连虚领顶劲都丢失了。这种功能能出色防范外界各种风险。此时双臂处处像坠落,沉静若水,有有隙即渗的特征。手臂能随人体的圆动而动,如树的枝梢随风飘摇、轻柔无比。此时手臂拙力脱净,太极拳爱好者戏称此为“断臂”。
4.肘不离肋
肋是从腋下到腰之间有肋骨的部分。“肘不离肋”能使手臂功能更加丰富多变。
“肘不离肋”,手臂虽然下垂或者上举像是离开肋部的形态,但心中始终坚持与肋不离。这时的自我感觉是,不管手臂在哪个位置总是前伸着,总像爬行时的前肢,总是伸向正前方。它上举想着正前方,想着与肩以上这个平衡器相连;下垂也想着正前方,想着与腰以下这个平衡器相连,依靠踝关节屈曲也可使更加的虚领顶劲,于是手臂呈现出难以想象的能力。
人体肩以上的虚领顶劲和含胸拔背,使胸腔气息充盈鼓荡、胸空若谷,使负压正压变换灵敏,促成由“气”润滑和推动的手臂运动,有了伸屈肌整体作功的特征。沉肩坠肘和肘不离肋,使手臂功能有了丰富多变的技能。
“太极拳十要”实质是把人体肩以上部位凸显成爬行时的前肢,把人体腰以下部位凸显成爬行时的后肢,使人体的运动成为体内做内功、体外呈现圆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