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1-08-15李颖
李 颖
(哈尔滨商业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李 颖
(哈尔滨商业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育很难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试图从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和不足,分析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高校;体育教育;黑龙江;现状
1 前 言
多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先后经历了竞技体育教育、素质体育教育、快乐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教育等一系列变革。但是,这些变革并没有促使高校体育教学发生根本的转变,仍然停滞在身体素质的考核和运动技术的考评等方面,忽略了体育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忽视了体育在心理、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从而扼杀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热爱,割裂了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联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问题
3.1.1 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年,一年级为基础课,进行田径、篮球等以体能增强和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二年级开设选项课,教学内容为田径、篮球、足球、体操、武术、健美操、游泳、艺术体操、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等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三四年级则不再开设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活动等完全由学生掌握与安排,缺乏由体育教师组织的有计划、有要求的体育活动,因而,大部分学生缺少必要的体育锻炼,不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正是由于这种体育课程安排的间断性,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脱节,使终身体育的思想不能得以贯彻,降低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价值。
3.1.2 教学考核评价偏重于总结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客观、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由于高校体育课程长期受应试教育、竞技体育等影响,缺乏人文教育理念,过于注重甄别,而不能体现鼓励和促进。高校体育不仅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结合。因此,评价体系应该综合、全面。目前,高校体育评价过于总结性的评价功能、相对片面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的评价主体也是制约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3.1.3 师资水平发展滞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课程实施的结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用的发挥,师资队伍的质量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在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上,距离高素质教师都存在差距,大部分体育教师技术水平和训练能力较强,而科研能力不足,理论知识学习也不够,非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欠缺。同时,学历也相对偏低,基本以本科及本科以下为主,相比于高校其他学科,高学历人才偏少。此外,高校体育教师数量相对偏少,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师资编制1:220的规定,高校体育教师缺口较大。调查发现,大部分体育教师一周教学任务超过18课时,繁重的教学任务,大大影响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改进。部分高校由于师资的不足,合班上课的现象较为突出,班级人数偏多,使教学资源占有率下降,体育教学的改进受到严重制约。
3.2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3.2.1 重视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特点,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参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本校的科学、系统、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大纲及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则,指导本校的体育教学工作。
3.2.2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应由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能力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组成。从而也促进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和掌握健康的锻炼方法,促进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的观念得以贯彻和落实。
3.2.3 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可以将实用体育、时尚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同时,高校体育课程的结构也应相应改革,增加体育课在高校课时中的比重,增大体育课在高校教学中的跨度,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合理衔接;调整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重,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促进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广泛参与,掌握相应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技术,以满足今后参加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3.2.4 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改革和发展高校体育的基本前提。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质量,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高学历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同时,体育教师要善于吸收和运用最新科研成果,并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补充与完善,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不断创新,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增加高校体育教师的数量,减少其工作量,提高教学质量,也便于促进小班教学的开展,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要求。最后,还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妥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和社会认可,使其安心于体育教学、热心于体育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4 结 论
针对高校传统体育教育的不足,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终身体育为目标、健康体育为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目标的建立、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出发,树立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正确观念,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蓬勃发展。
[1]李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改革探讨[J].体育科技,2006,27(3):77.
[2]杨占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84.
[3]李润梅,杨占明,王福杰,等.对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1):87.
[4]罗西昌,杨宏伟.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5):83.
[5]李卫平,任报国,李金华.当前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89.
[6]徐传银.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3):74.
G807.4
A
1674-151X(2011)02-112-02
投稿日期:2010-08-23
李颖,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