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浅析
2011-08-15吴明智
吴明智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理论与方法探索
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浅析
吴明智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高校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大学生,体育教学与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不仅要教授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树立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不仅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还要理解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明白为什么要锻炼,怎样锻炼才是最正确、最合理的。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健康;身体素质
1 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现状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强调,学校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构建素质教育体系。要达到这一目标,科学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必不可少。
体育教学与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也有重要影响。调查显示,体育教学与训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效果,例如,速度、力量、耐力等。但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耐力、力量训练等易疲劳且较枯燥的项目上。部分大学生很少甚至从来不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自我锻炼、强健体魄的意识淡薄。同时,一些集体性、娱乐性的体育项目,学生则兴趣较浓。
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计划生育实施多年,造就了一大批“小皇帝”“小公主”。独生子女大都家庭条件优越,千娇百宠,导致意志力较差,在跑步等枯燥的项目上难以坚持,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也很淡薄。其次,相当一部分人群对于健康的理解并不正确,不仅大学生如此,学生家长也容易犯同样的错误,那就是认为没有疾病就是身体健康,这直接导致了体育锻炼地位的下降,导致学生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强身健体的重要性。另外,目前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内容也需要改革,尽量以既快乐又健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将体育项目易疲劳较枯燥的特性降到最低。体育课的考核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同样需要改革,场地及器材也相对缺乏。
2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指导思想
大学体育教育与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就是观念的转变,学校普遍只是单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主动去掌握体育运动技巧。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使其养成主动锻炼身体的习惯,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水平,才是真正的体育素质教育。
2.1 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课程应该告别枯燥,不仅要基础化,还要向多元化发展。课程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还要通过多种体育项目使学生身心愉悦,同时增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水平。某些教学内容单纯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成绩达标,具有重复性和枯燥性,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和厌倦。因此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改革方向首先就是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例如,一些娱乐性和对抗性的体育项目,以增强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思想。
2.2 现代大学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知识和技能,也要教授学生正确适度的锻炼方法。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速度训练、力量训练等各项训练的正确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还有锻炼效果的测评等,这有利于学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因为方法的失误而走弯路,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时也能起到指导作用。
2.3 现代大学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要同时注意其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帮助以及社会功能。提高身体素质不是体育教学与训练唯一的作用,很多人对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不够了解。调查显示,体育锻炼能够使人心情舒畅,减少郁闷和压抑感,使大脑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共同训练能够增强自我群体交往意识及相互尊重意识,能够在精神上产生依赖和亲和感。因此,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能使学生正视自己的各项优势,体验体育训练的愉悦感,增强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2.4 大学体育考核及评分体系需要改革。目前,大学里的体育考核及评分体系采取统一化及标准化,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问题。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其他各项情况都不同,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也不可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一刀切的统一标准,就会打击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僵硬的考核体系也不利于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最适合自身的锻炼方案。大学体育考核及评分应该综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加锻炼的时间、锻炼的过程及态度等各方面因素来综合评定,这样更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5 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需要加强引导。老师应该对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导,避免学生因为盲目性或随意性的体育锻炼而发生训练过度或运动损伤等情况,或者很少甚至从来不在课外参加体育活动,以及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训练效果而导致训练方法不合理等。如果老师能够给予课外体育活动合适的指导,那么课外体育活动将成为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一大阵地。
2.6 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设施及场地需要改善,避免出现有些体育教学项目无法开展或者在某些训练中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而导致学生受伤的情况,如跨栏、散打等容易受伤的项目。
3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三大阶段
体育的教学与训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但同时又有所区别。体育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体育训练则是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及身体各项素质。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都是体育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者各有侧重、不可分割。科学的体育教学文件是体育老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实现社会适应、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基本保证,而且有助于克服教学的片面性和随意性。体育教学和训练是相互补充、相互包含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改进和提高阶段、巩固阶段。
3.1 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也就是模仿练习阶段,体育老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初步的大概的动作概念,体会每项动作的要领,进行模仿和练习。此时,学生的大脑中仅仅有一个泛化的印象记忆,因此动作生疏不连贯,控制能力弱,可能出现某些动作不到位或做出多余的动作等情况。在这个阶段,老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动作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对错误的动作进行纠正,并反复示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分析动作要领。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体育用具为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训练方案,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提高掌握动作的速度。
3.2 改进和提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最主要的训练内容就是反复练习,同时老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动作的深入分析并进行反复示范,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动作、去掉不必要的动作、改善动作的质量,以及消除动作的生疏感及牵强感。在改进和提高阶段,学生的大脑对于各项动作有了更为深入的记忆,各项动作开始向准确和连贯化发展。学生应该在体育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与分析,研究各项动作的正确性,及时进行纠正,掌握各项动作的内在联系。以铅球为例,正确的推出铅球可以使得在同样的环境及身体素质下铅球的投掷距离更远,不仅要掌握一般的技术要领,还要分析小臂摆动的速度、角度以及与身体其他部位动作的配合,积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改进投掷质量。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等,例如,在篮球运动中,投篮的不同方式做对比,分析各个不同位置进行投篮的效果;在田径运动中,对不同的助跑技术作对比;对这些动作进行分析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各项技术动作。在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整体过程中,通过对各个动作的拆分、深入了解,以及分析各个影响因素,例如,游泳运动中划臂与呼吸的关系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掌握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内在练习,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练习。
3.3 巩固阶段
在该阶段,反复练习仍然是不可缺少的训练内容,同时要注意改进动作,并巩固动作质量,达到各项动作运用自如的程度。该阶段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动作并巩固动作,对各项动作都能够准确并熟练地完成。该阶段的训练效果取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外在客观条件。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即使到了最后的巩固阶段,也仍然要不断练习和巩固,以避免动作的生疏及动作高效性的消退。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各种测评手段分析和改进动作细节,以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初级阶段、改进和提高阶段、巩固阶段是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要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手段更有效地掌握各项动作。
4 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质量
新时代的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合理安排体育课程。体育老师应该大胆创新,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实现多元化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训练,充分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树立端正严谨的体育锻炼态度。老师要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体育训练,并及时对训练效果进行测评。老师要吸取西方教育经验,采取鼓励性教育方法,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保持快乐运动的氛围。体育教材也要进行适度的改革,除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教授外,多安排一些有助于身心健康、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趣味性内容。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最高成就就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不仅要教授知识和技能,以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树立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不仅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还要理解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明白为什么要锻炼,怎样锻炼才是最正确、最合理的,并给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个性化空间。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1]王波.我对体育技能教学的感悟[J ].科学大众,2008(10).
[2]左茜颖.反馈原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J ].许昌学院学报,2008(5).
[3]王晓燕.浅谈传统体育与快乐体育的区别[J ].才智,2008(12).
[4]李志宏.浅析“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影响[J ].消费导刊,2008(7). [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曹凤珠,滕占强,张艳华. 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游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J ]. 少年体育训练,2007(1).
G807.4
A
1674-151X(2011)11-122-02
投稿日期:2011-06-21
吴明智(1956 ~),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