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
2011-08-15刘晨涛
刘晨涛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西安 710062)
论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
刘晨涛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西安 710062)
武德教育作为高校武术教学中的重要思想内涵,不仅是武术文化及精神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构建高校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对习武者进行爱国爱民、仁爱守礼、忠诚、谦让、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品德教育,对大学生习武人群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综合分析法,发现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怎样对待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武德教育对习武者的重要性等问题,本文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为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提供参考。
新时期 武术教学 武德教育
武德教育作为高校武术教学中的重要思想内涵,不仅是武术文化及精神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构建高校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对习武者进行爱国爱民、仁爱守礼、忠诚、谦让、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品德教育,对大学生习武人群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学中开展武德教育,能促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习武思想,端正习武态度;激发学生的习武热情,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加强学生的善恶判断力,建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大学校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有着深远的意义[2]。本文以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为重点,为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肯定武术教学工作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大学生习武人群思想道德的冲击,缺少对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把握。从而为武术教学工作提出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提高武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习武者的的思想道德水平。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利用数字图书馆,系统查阅近年中国期刊网上有关武德教育存在问题方面的文章。同时也阅读了中国武术故事、国术概论、太极拳、武备志中华新武术相关的书籍,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效的方法。
1.2 逻辑归纳法
对获得的相关材料和武术教师、教练提出的建议,进行认真的比较、归纳、分析与综合,以阐明和总结本论文的观点。
2 分析与讨论
武术,是一项与众不同与其他项目不同的运动。不仅因为自身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竞技比赛、娱乐观赏、交流技艺、增强友谊的功能,还引起练习者年龄跨度大、社会身份杂、身体条件不同。所以,为之采取武德教育的条件与方法自然就出现差异,有较强的针对性。高校学习武术套路的学生在整个习武群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武德教育对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对人品行的修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1 高校武术教学中开展武德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期高校的大学生都在18~23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习武目的、做人准则、人生信仰及追求均不成熟,缺乏自主、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能力。他们对事物的思想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比较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受外界的因素,错误的、不健康的思想及事物影响,如不及时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很容易出现坏习性和负面影响[3]。久而久之,坏习性的恶性发展得不到改正和控制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直接就影响社会稳定,武术的的发扬造成负面损坏和影响。所以,武术教育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因人而异的进行教育,合理充分利用教育环境,遵循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贡献。
2.2 高校武术中武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2.2.1 社会、大众媒体对高校习武目的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初 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不规则的网吧、凶残低级的枪战打斗录像、影片,造成许多青少年对武术这一国粹内涵的变向理解。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习武者因缺乏武德教育,自持武力,逞强斗狠,只为个人利益违法乱纪,好勇斗狠。特别是那些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自制力和是非判断能力的年轻大学生们在随着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下,丧失了习武之人尊师重道、谦和仁爱、诚实守信、重义轻利的品格。
2.2.2 武术教育者对武德教育的忽略
大部分武术教育工作者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注重于武术技术的教学和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习武者习武的目的、品德等武德教育的思想教育。他们只看到了青少年习武者单纯、有依赖性、缺乏自觉性和自我教育的心理特征,对其采取强压式、逼迫式的训练手段,要求他们乖乖听话,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计划,对他们的心理年龄估计过低,当做不懂事的儿童来管,却忽略了他们渴望向成人看齐,力求懂事达理,要求别人尊重,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人的心理成长。
2.3 武德教育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3.1 武德教育在高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认识与教学任务上的误区。高校教师对武德教育还只是流于比较肤浅的认识,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搞好武术教学是教师的本份,武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事情”。而一般人误认为武德教育就是口头要求学生讲武德,不要恃强恃弱、仗势欺人、逞强斗狠,认为课堂常规约束一下,施个抱拳礼就等于武德教育的全部,对其缺乏深刻的认识。再则,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思想仍影响着人们,由于武德教育既不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它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又不能立竿见影,在一定程度促使一些教师仅仅把武德看作习武者自身的问题,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它的真正价值。在这种思想观点引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武德修养方面仍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
(2)教学内容与教材研发上的滞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了“新意”。在近几年的普通高校武术教材中,在原有武术套路的基础上增设了散手、擒拿和防身术等技术内容,这表明武术的课程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但是,武德教育在武术教学中尚未树立起自身名副其实的教育自信,武德教育作为武术教育的一种理念一直抽象地游离于武术课程教学的门槛之外。教材中武德教育的内容缺失阻碍了教师对武德教育的开展,大部分武术工作者对所谓“多余”的教育不是浅尝辄止,就是夭折于重技轻德的教育束缚当中,造成了武德教育的相对滞后状况。
2.3.2 武德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开展的对策探究
(1)如何融入到武术教学之中:武德教育的理论模式。根据武术教学的特点,武德教育的模式可归纳为:课堂讲授模式、课堂渗透模式、课外活动模式、内容结合模式、环境陶冶模式、行为训练模式、评价模式和榜样模式等等。例如,按照武德知识的不同层面讲授,在武术理论课上设专题讲授,收集问题针对性讲解,分层次讲解,师生课堂互动讲解;武德教育的渗透可采用直接渗透、间接渗透、随机渗透、重点渗透等方法。
(2)如何提高学生的武德修养:武德教育的实践模式
1)以教师的表率作用来感染学生。任课教师在教学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身作则,通过仪表教态、语言行为、教学示范等感化学生,从而激起学生对武术运动的热爱和对教师的尊敬、爱戴和信赖,使学生乐意学练武术并接受教师的训导。
2)以有序的课堂常规来规范学生。武德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注重学生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训练过程。即从开始教授学生抱拳礼到各种武术礼仪的规范(如注目礼、鞠躬礼、持械礼等)辅以课堂实践,通过这种行为约束的方式对他们的观念与行为产生影响和作用。如制定课堂常规秩序,规定服装、场地与道具的要求,并设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切磋武技时要秉承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的武德观念等。
4 结语
武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精神文明的一个部分,对习武者进行爱国爱民、仁爱守礼、忠诚、谦让、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品德教育,在我国大力推行公民道德教育下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学生把武德当作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改变自己,感染、带动他人,培养学生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的精神,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武术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要继承和发扬必须有一批有志、有为、有德、有技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他们不但自己锻炼,而且能够带动自己周围大批人们进行锻炼。他们将起着传播者的作用,因此做好高校习武者的武德教育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1]徐正德,徐名全.武术文化中道德规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
[2]杨中平,张云涯.加强高校武术专业学生物的教育的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6).
[3]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传统道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8).
[4]张志勇.论中华武术“德行”思想的内涵与特征[J].武汉体育学报,1997(1).
[5]张庆华.高校武术课应注重武德教育[J].搏击,2009(5):66~67.
[6]罗爱刚.浅谈现代社会倡导武德的重要性[J].搏击,2009(5):21~22.
[7]伍绍祖.任重道远[J].体育文史,2000(4)
[8]邱丕相.武术泰斗之初级阶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9~40.
[9]门惠丰.武德修养[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10]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G807.4
A
2095-2813(2011)12(b)-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