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武术精神培育之探究
2011-08-15李东岳刘学谦
李东岳 刘学谦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当代大学生武术精神培育之探究
李东岳 刘学谦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在西方强势经济的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同化日益显著,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也面临着民族精神的日趋淡化。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武术精神一直以来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力培育高校大学生之武术精神对提升巩固民族精神是当务之急。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及专家访谈法,就培育大学生武术精神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方法:以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为重点;研究武术教学模式,探索多种课程管理体系的建立;加强武术教师的继续教育。
文化 民族精神 武术精神 大学生 培育
我们所谈到的民族精神,是一种理论的追求和向往,引导大家应怎样想。而武术精神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有了历史见证的载体——武术,通过亲身体会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武术学习,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增强精神力量,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并相继转化为物质技术力量,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就像鲁迅先生所讲,“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1]。
20世纪初德国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探讨了资本主义在欧洲萌芽、发展的精神因素。哈佛大学开设的《公正》等10多门课程,均与民族精神教育有关,特别是美国文明的教育。
费孝通等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杨叔子的名言,曾掀起中国大学校园的人文思潮。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武术精神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保卫国家的精神支柱之一,在举国发展经济社会的今天,武术精神更有其重要的历史精神价值和当代人文价值,对教育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有着巨大的发展创新意义。
1 培育武术精神是国力之需要,是爱国之体现,是文化之挑战
1.1 培育武术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世界武术比赛可以耳濡目染的引导大学生以取得优异成绩为荣,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幸,做到以对自己祖国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贡献全部力量拿金牌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的武术精神。武术精神既有了中国特色与世界意识相统一,从而才能极大地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毛泽东对旧中国人的依赖关系做过客观的描述,中国人要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女子)几种系统的权力的支配[2]。这样,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只有绝对服从的意识,缺少怀疑与创新的精神。而武术的练习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武术对抗中只有怀疑才能去积极的寻找战胜对手的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自我对敌人变化而改变我的技术动作的过程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对武术技术的理解和再认识。武术中的服从意识是武术者认知的过程,是创新技术动作适应外界变化的开始。对于处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条件中的民族而言,其社会精神生活的源泉,“不应当到思想、理论、观点和政治设施本身去寻找,而要到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中去寻找”[3]。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武术的精神食粮,培养爱国情怀,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2 培育武术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爱国主义是通过大学生学习武术人物救国救民的历史事件,并在武术的练习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感情,是武术精神的核心部分。武术历史典故的认同,是武术精神的承接面,是实现继承与弘扬武术精神的基础,是引导国人培育历史责任感的基础。在电影《叶问》中,叶问在民族危机面前见义勇为、勇于拼搏、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正是武术精神的真正体现。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来源于历史和传统,我们应把武术的历史教育走向大众化和通俗化。明代抗倭英雄、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的爱国精神。武术的内容、形式和功能都受到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所影响和制约,具有时代性。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武术文化现象,其中包含的为国为民的价值取向、礼仪道德的行为规范,产生了巨大的现实意义,也能够形成深远的时空穿透力。所以武术精神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全球化语境下的各种社会思潮,作为西方体育为主导的西方体育思维意识形态的反映,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独特的武术传统价值观和生活健身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武术精神的认同,中华民族形成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没有了附着点进行教育和传承。以参加奥林匹克为主导的全球西式体育为框架的奢望,弱化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识,削弱了他们对武术精神的需求。武术从锻炼方法到技法原理,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格,是表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体育项目,应渗透到武术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中,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大力弘扬优秀武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协和万方的胸怀吸取各民族文化,各学科的精华,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为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武术精神做出贡献。
1.3 培育武术精神是应对国际国内文化挑战的需要
我们一方面要培育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武术精神,另一方面也应培育民族性与世界相统一的武术精神。以西方强大经济而外展的西方文化,不断侵蚀着中华儿女的精神生活。通过武术的实践和理论学习而升华的武术精神,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并有效应对来自于西方的文化挑战,增强其精神力量;有效防范低俗的、落后的文化观念侵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武术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我们把西方体育理解为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和社会模式的超前,我们就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把中华武术淡化了,就已经把武术精神舍弃了,何谈民族精神呢!这样最终导致价值观念的“西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归宿。《功夫熊猫》电影中一段对白解释了这个说法:“真正的功夫在你的心里,只有你才可以释放出来!”而我们通过练习武术就是解放自己的思想,把内在的精神需求解放出来,所以练习武术就是解放自己,解放自己的精神,同时武术者在提高技术动作的规范过程就是变相的规范自己的精神。人是肉体和精神的感性统一,“人在肉体上和精神上互相创造着”[4]。所以对技术动作的需求,就是满足武术精神的需要,而武术精神的需求是武术价值观的定位过程,这样通过练习武术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学习的手段和目的,熏陶着武术的文化。而武术的文化恰恰是中国的古典哲学、伦理学、中医养生、教育学、兵法学的展现,体现了武术的融合性,也就慢慢形成了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认识。而中国武术是以阴阳变化这样的文化为指导思想的,我们不断的从其他学科学习这样的思想理论而充斥着自己技术的提高。“圆”的妙用,武术中阴阳的运用原则体现在和谐统一的韵律中,它要陈述的一点就是万事协调而非彼此对抗,并非是对抗的力量和动作,凡事发乎自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绝不刻意或竭力而为。武术所表现的技术性和文化性的统一是一个最好的载体的表现体。
2 当代大学生应遵循的武术精神
2.1 “止戈(武)和平”的精神
延续了很长时间的传统农耕劳作方式所创造出的民族精神日益萎缩,越来不适合当今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需要有创新的精神来填补这个空白,而武术精神的内涵正符合了大学生的身心需求。“止戈(武)和平”的精神,就是满足当今“和谐”的世界主题。《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这个典故说明了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才能发展昌盛。重和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贯传统,《易传》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就是至高无上的和谐,最好的和谐状态。而张载提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正蒙·太和篇》),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体和谐状态。从方法论上看,达到和谐要遵循“持中”的原则,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而以“中庸”、“中和”的原则处理习武人的人际关系,并由此形成了武术的群体和谐主义。“普遍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儒家文化所追求的和谐社会的崇高理想——大同社会和小康生活,这是一个高度和谐、协同的理想社会[5]。
2.2 “整体为上”的精神
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是一个大整体[6]。武术界有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易经》是整体统一性认识论的开端,《易经》是用“象、数、理”的整体象征方法认识世界的,它创造了太极八卦的认识形式,发现了十进制的认识法则,推动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步。武术运动中体现了人的内外整体观运动,武术养生学的理论里,“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概念构成了武术养生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体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统一关系。正如台湾学者钱穆所讲的“一天人、和内外”六字尽之的中国文化特质。在拳法演练时人体的内外三合就体现了整体为上的精神,“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武术精、气、神的整体统一都说明了这一点。“整体为上”为武术精神的团结奠定了基础。
2.3 “崇德重义”的精神
中华武术自它产生以来,就被纳入中国伦理之道。“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表现为武术将习武与道德涵养联系在一起,武术成了个体修身养性的手段,强调武勇必须遵守礼,重视尚武崇德精神。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强调用“礼”和“德”,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主张依靠“道义”原则,把各种人以及各个社会“细胞”联结起来,将教育武术技能与培育民族精神相统一,强调武术技能的精神教育[7]。
2.4 “自强不息”精神
“自强不息”就整体而言,表现为永不停息,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表现为武术对技击范式的不懈追求。就个体而言,“自”是内心深处的人格自主,体现在个体“拳不离手”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武术境界“艺无止境”的探究之中。自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正如《功夫之王》里所言:“功夫,它是长时间的苦练和用功得来的!”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民族危难之时,不计生死、不为名利,准确地阐释了中华武术是自强精神的生动写照。政治生活上,表现为对外来侵略者决不屈服,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坚持抗争,直至胜利。生活上强调人格独立,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我们民族危难之际,总是成为激励人们起来进行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8]。
3 围绕中华民族之武术精神培育,完善课程建设,深化武术教学改革
3.1 以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为重点
功法技术:加强对各个武术拳种动作文化的保留和套路编排的创新,以简单、易学、实用、包容性大、内涵丰富为原则。
理论教材:编著武术类的救国救民的具有武术文化内涵的历史人物史册,图文并茂,时代感强;运用多种语言翻译出版具有武术文化特色的中文书籍;编著并筛选具有流传影响甚广的拳种且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理论指导教材。
3.2 研究符合传播武术教学模式的方法,探索多种课程管理体系的建立
从实践中寻找符合与中国国情的武术教学体制。比如武术种类繁多,具有地域性文化和拳种的不同,可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以提供制度保障:国家性课程、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
3.3 加强武术教师的继续教育
把武术教师培养成必须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理论知识修养的人,须有较高的专业理论与技术水平,具有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4 结语
中华武术精神是以武术为载体的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武术精神也将随着武术的传承,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武术精神是构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1]鲁 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
[3]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
[5]于铭松.对民族精神的文化解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65-68.
[6]江百龙.中医学基础 [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
[7]郭守靖.文化学视野下孔子的武术精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27-30.
[8]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5-139.
Study of Wushu Spirits Cultivation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Li DongyueLiu Xueqian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hzhou Guangdong 510006)
In the rich material of today,in the western powerful economic global fate,the assimil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is more notable,as the the future of motherland college students,also face the weakening of national spirit.Wushu is the carri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ushu spirit also is the the symbol of national spirit,it is urgent to develop the Wushu spirit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consolidate the national spirits.This paper is to develop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Wushu spiri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studying the teaching modes of Wushu with the center of Wushu teaching content reform,and pursu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ny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Wushu teachers.
culture national spirits Wushu spirits college stedents foster
G85
A
1004—5643(2011)08—0024—03
广州市社科规划学科共建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08G/02。
1.李东岳(1977~),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