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旅游实景演出中文化意象传递与视听美的融合*——以《印象·刘三姐》为例

2011-08-15张洁夫阳月星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刘三姐漓江山水

张洁夫,阳月星

(1.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表演系,广西 桂林541006;2.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 南宁530004)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在相关延伸领域的推动作用逐渐凸显。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跨文化交往的深入,在不断地向外传递其本底文化意象。而传统民族文化中代表了各种载体的视觉和听觉审美的视觉文化景观和听觉文化景观,更是从全新的文化视角,依靠各种现代电子技术手段,进一步生动深刻地传递本民族的文化意象,从而实现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坐落在桂林阳朔“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的《印象·刘三姐》这一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结合了原生态的高附加值的少数民族本底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和先进的舞美设计理念,激发了产业间的联动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地方民族文化意象的传播。

一、《印象·刘三姐》的文化意象概述

随着深度旅游的发展,为了增加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加强目的地文化的传播,旅游表演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所采纳和开发。旅游表演作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文化的表现、再现或者再造,而是赋予地域文化以新意。作为“演艺+旅游”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之一的实景演艺,《印象·刘三姐》成功的商业运作,使自身成为文化与旅游完美融合的典范,成为市场上高端文化产品的精品。

文化意象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特别是旅游目的地由多元化的文化要素组成,很难评估。依据凯文·林奇对城市文化意象四维度的解释,城市文化意象至少包括“空间文化意象、制度文化的典型形态、市民行为的文化表现和文本性的文化传播形式”[1]。但是,由于旅游演出的特殊性,其所传递的文化意象,应当涵盖其所包含的物质组成、行为表现等。《印象·刘三姐》以自然为舞台,以民族文化为精髓,通过精心编排,生动地展示了广西桂林的民族风情文化意象。在《印象·刘三姐》中,山水既是舞台的构成元素,又是文化背景元素,《印象·刘三姐》结合自然的山水神韵,用写意的手法,把广西桂林关于刘三姐的民间传说、山歌、漓江两岸人民与山水交融的日常生活、耕作等文化要素凝聚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漓江儿女融在骨子里的山水意境和山水风情。

二、《印象·刘三姐》中文化意象的视听美分析

(一)写意的演出

传统的大型旅游表演大都把舞台放在室内,如桂林的《龙脊》、《梦幻漓江》等;也有一部分旅游景区(点)采用了露天舞台的形式,比如深圳世界之窗,但大都依靠人工堆砌而成。《印象·刘三姐》在设计时牢牢地把握原生态主题,创造性地把江水(漓江和田家河交汇之处)、山峰(12座)、河岸等环境要素和传统意义上的露天舞台结合在一起,投资3 000万,利用环境艺术灯光工程、烟雾效果工程灯、天然环境形成的立体声效果,突破了传统的剧场结构,从视界上延伸、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而这个舞台蕴含着的最大的意境,就在于写意的“真”,由自然之态浸于人力之中,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印象·刘三姐》的舞台从远处的山间顺着江水蜿蜒到观众所在的梯田型180度全景视角的江上半岛,其间融入山魂水灵、岸边优美的凤尾竹、水中隐藏的栈桥,并随着四季的变化,可融入天上群星或漓江烟雨或四时之季象,通过光影、色调、明暗等对比手法,以灯绘情,虚实结合,体现无限延伸的魅力,烘托出一个极富层次感的变化的大舞台。

《印象·刘三姐》在力求还原文化的同时,大胆地运用“现代时尚元素改造传统民族文化”[2],注重吸收现代的各种流行元素,通过色泽、造型、款式和技术等的处理,传统的民族文化意境的“土”在演出中大放异彩。《印象·刘三姐》中演员们的服饰来自壮、瑶、苗、侗等多个少数民族。侗族少女身着黑衣裙与灯光下闪烁的银饰形成强烈对比,让观众叹为观止,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第三幕《蓝色印象·情歌》中,蓝色的灯光在江面交替闪现,极力地烘托着江中心一枚巨大的可摇动的黄色弯月,在设计上,色彩干净。弯月上的少女身披薄纱,随着弯月的摇摆舞动着,如夜色的精灵。江岸边随之前来的漓江少女身上洁白的长纱、宽大的衣袖,好似蝴蝶般起舞,展现了漓江少女临江嬉戏沐浴更衣的快乐心情以及漓江嫁娘的喜庆。而第四幕《银色印象·盛典》更是把传统的民族服饰与现代的光电技术进一步结合,在墨黑的背景中,远远走来一队闪烁着银色光芒的少女,身上的银光与江水交相辉映,并随着队形和灯光的明暗变化,宛若电影特技一般,当她们走近后,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是她们身上的民族服饰嵌入的灯所发出的光芒。

(二)现代与传统交融的民间音乐

广西素有“歌海之乡”的美称,流传在民间的民族音乐,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印象·刘三姐》中音乐的创作者在吸收了电影《刘三姐》经典曲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M IDI来制作,对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歌不拘泥于传统,进行二次编创,融入现代审美观念,营造出一种跨越古今的气势。《红色印象》开始时,在万籁俱静的江面上,《刘三姐》舒缓的前奏随着大屏幕由远及近,缓缓地渲染了整个空间。突然,一声清脆的女声打破了寂静的夜空,随之响起的嘹亮的歌音把观众带入了壮乡的柔美。后面的《多谢了》、《藤缠树》等音乐,则更多地融入了现代音响造型元素。比如《多谢了》采用了“类似于‘阿姐鼓’的原生态和现代音乐元素融合的风格”,表现出了多层次的新壮乡古老的传承和现代的碰撞,或者说是“《藤缠树》里采用的多调式和调性重叠的现代作曲技法”[2]。这些新民乐,保持了壮歌的艺术形态美,即“比喻美、整齐的押韵美和辞藻美”。此外,《印象·刘三姐》还大段大段地采用了原生态演唱的方式,在无任何音乐伴奏的情况下,以清唱的方式尽可能运用多声部和声,体现地方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的美,比如《红色印象》中的对歌和《绿色印象》中的侗族大歌,即是如此。

三、结论

《印象·刘三姐》作为中国旅游实景演出的精品之一,在其编排和演绎过程中,融入了多种地方文化元素,如地方民族传说、人物、少数民族歌舞、服饰、生产等,包容了广西桂林依江而生的地方人民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和生活文化。观众可以通过对其所形成的视觉文化景观和听觉文化景观的审美体验,感受到浓郁的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性格和文化意象。这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实现在新形势下对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传播地方民族文化意象,为今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1] 胡小武.多元交合的区域文化认知和文化定位策略——南京市建邺区文化意象的解构和重构[J].中国名城,2010,(6):29-34.

[2] 张中波.山水间的艺术——略论艺术创意产业中的山水实景演出[J].四川戏剧,2010,(3):86-90.

猜你喜欢

刘三姐漓江山水
《山水间》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山水之间
山水朋友
漓江真美
漓江之美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
桂林印象(二首)
注目“刘三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