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肠侠骨纵死香:骆宾王三首女性作品解读

2011-08-15申东城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名作欣赏 2011年32期
关键词:郭氏侠骨骆宾王

⊙申东城[乐山师范学院, 四川 乐山 614004]

骆宾王(619—687)①,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与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海内号为‘四杰’”②。骆宾王作品多散佚,《全唐诗》载其诗总120题130首。清陈熙晋“从郗云卿之旧,定为十卷”的《骆临海集笺注》③,存骆文50篇(包括诗赋序11篇)。本文拟对骆宾王两首诗(《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一篇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进行解读,探寻作者抱打不平和至死不渝的柔肠侠骨,并简析其成因和意义。

侠义因子源远流长,后人解《易》经时就认为其间有任侠内涵;《韩非子》之《五蠹》有对带剑游侠的论说;《战国策》中“义不帝秦”的侠士鲁仲连千古流芳。《史记·游侠列传》曰:“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侠者之言义诚不能少,骆宾王亦是如此践行其柔肠侠骨的,骆氏不仅具有其他侠者之同,且具有一己独特之处。儒家思想一方面强调仁、礼、忠、恕等纲常伦理,另一方面孔子又提倡“杀身成仁”,孟子也主张“舍生取义”,骆宾王之侠义遵循的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

一、同情“遭弃”女性,抱打不平

弃妇形象,早在《诗经》的《氓》《谷风》等篇中就有。两女主人公皆所遇非人,内心经历了悲痛的被弃挣扎,《氓》之女以比兴手法,感叹那个时代女性地位的低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以色见爱,色衰爱弛,爱弛恩绝。这不惟是普通民女仅有,就是贵为皇帝宠妃的李夫人,在病笃色变时,也不敢示貌于汉武帝,恐其见到毁坏颜色后“畏惧吐弃”(《汉书·外戚传》)。故《氓》之女“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后,流出了“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心酸血泪。《氓》女性格较坚强刚毅,其比《谷风》女主人公醒悟更深些,故结尾道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自解之言。

与《氓》中男女最初是自由恋爱类似,骆宾王《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的女主人公郭氏,与卢照邻也是两情相悦而结合的。卢照邻自高宗龙朔三年(663)秋末冬初赴蜀,到总章二年(669)年底,在益州新都尉任总六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于咸亨元年(670)春夏之际开始短暂漫游巴蜀,旋离蜀。④咸亨三年(672)秋,姚州平叛结束不久,骆宾王奉使入蜀,在蜀中住了两年左右,于高宗上元元年(674)冬,离蜀回长安。骆宾王入蜀的第二年春天(673),卢照邻情人郭氏听说骆与卢是老朋友,便请当地与骆有交情之人,介绍自己前去向骆诉说了与卢的那段旧情,希望骆能说服卢。骆宾王侠肝义胆,深情挥就了《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这首七古长诗。

全诗可分三段,从“迢迢芊路望芝田”到“别后啼痕上竹生”为第一段。其始终用对比手法,以郭氏第一人称口吻写出,情感浓烈,真挚动人。诗开头交代了卢、郭的分离,郭在蜀川,卢在洛水。郭氏遥想洛阳的繁华:“洛水傍连帝城侧,帝宅层甍垂凤翼。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中花几色。”成都“柳叶园花处处新”和“洛阳桃李应芳春”,点出虽同为春天,而二人心境不同。用潘岳典故,虚想卢照邻在洛阳的风流快乐和负心,“君住三川守玉人”,“掷果河阳君有分”。用卓文君典故,实写自己在蜀地的思念忧伤和坚贞,“此日空床对芳沼”,“货酒成都妾亦然”。又用眼前双游的比目鱼,显示自己的孤单,以“拔心草”比喻内心伤之深。最后用石崇怜绿珠、汉皇宠飞燕事,反衬自己独“守空名”和“别后啼痕上竹生”的凄凉,并以“离前吉梦成兰兆”暗示怀上了卢的孩子。第二段从“别日分明相约束”到“长路悠悠间白云”,叙写郭氏痛失爱女、独守空房的凄凉和对卢照邻的时刻想念。前6句先写卢与自己的婚约,次借春秋时养由基射杀幼猿,母猿凄鸣,其他猿闻之俱死的典故,比喻与卢照邻别后,爱女夭折的悲痛。后16句极尽铺排,从时间推移、季节变化、景物映衬来描写自己对卢照邻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第三段从“也知京洛多佳丽”至结尾,写郭氏误会卢照邻在洛阳另有新欢,抛弃了自己,柔情转为怨恨。结尾一连用了五个典故,牛郎织女喻分离,刘氏唾井写自知之明,姜太公覆水难收、汉乐府《上山采蘼芜》及卢家莫愁典故,写自己决心断情,不复思念卢照邻这个负心汉了。关于卢照邻离蜀后是否移情别恋,学界有歧说,无论如何,骆宾王对郭氏的同情是真,代笔批评卢照邻的不负责也是真,这恰是骆宾王侠义思想的外在体现。

无独有偶,喜爱抱打不平的骆宾王,另有同类艳情题材长诗《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⑤,它与《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堪称姊妹篇。唐代女冠生活是浪漫开放的,道士和女冠的风流韵事并不罕见,这首诗其实是当时道界爱情故事的一个缩影。道教名流王荣向灵妃夸叙自己“少小慕幽玄”、“容易得神仙”的传奇经历,灵妃为王荣的倜傥潇洒和高深道法所折服,称其为“黜帝”、“天上人间少流例”;次写李荣与灵妃信誓旦旦的热恋;复写李荣弃灵妃入蜀不返,灵妃对李荣的朝思暮想,其与《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诗一样,运用时间推移和景物陪衬手法,不过多了京都繁华情事的衬托和对“南陌西邻”的拒绝,既揭示了女主人独守的悲苦,又表达了为李荣守贞的决心,及盼望李荣早日返京,重温旧梦:“还辔归期须及早”,“ 风入驭来应易,竹杖成龙去不难”;“君心不记下山人,妾欲空期上林翼”,最后以自己痴情的无果期待结束。

骆宾王虽和上述两诗的男主人公卢照邻、李荣都有交情,但当不幸被弃的女主人郭氏和王灵妃找到骆氏时,他慷慨捉笔,对郭、王洒下同情之泪,对卢、李委婉批评。《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诗总32韵,《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总42韵,这种洋洋洒洒的长篇巨著,不惟才大使然,其背后显现出作者的认真态度可见一斑,这不都是骆氏柔肠侠骨所在吗?行侠仗义者历代不穷,他们多采用刺杀等激烈的手段行事,而骆氏的侠骨丹心却是为遭弃女性著文讨情。李白也多任侠使气,而李之侠多体现在讲义气、重然诺,及散尽千金的轻财好施上,而骆氏多了柔情一面。不过,骆氏的义侠不仅显示在对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弱女子的尊重同情上,更体现在对家国大事的赤胆忠心和殷切关注中,《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就是如此。同样面对的是女性,但骆宾王的态度却迥异,这也从不同角度丰满了其侠者形象。

二、讨伐“强权”女性,至死不渝

众所周知,《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是一篇讨伐武则天的著名文章。其有名不仅表现在骆宾王敢于向最高统治者发难的过人识量,而且因为这篇檄文写得侠肝义胆、气势酣畅、震撼人心。唐太宗时,武则天以貌美入宫立才人,后与侍太宗疾的太子李治(后之高宗)相识相恋。李治执政后,武则天得以重新入宫为妃并得宠。武氏通过杀女栽赃、培植党羽、陷害异己等种种卑劣手段,先取得皇后宝座,次得与高宗并裁朝政,“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唐纪十七)。又“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遗诏皇太子即皇帝位,军国大务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新唐书》卷四,本纪四)。武则天为达到自己称帝目的,“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唐纪二十一),武氏更不惜将屠刀举向自己的亲生骨肉,长子李弘被鸩杀,次子李贤被逼杀,三子李显立为中宗后,旋废被拘,立四子李旦为睿宗,速令退位,并杀害了自己的两个皇孙。在这种政治大背景下,公元648年,趁武则天改元亲政时机,遭贬的李敬业⑥、骆宾王等聚众扬州起事,以匡复庐陵王为辞,反对武则天篡政。骆宾王口诛笔伐,以《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向武氏首先发难。

檄文可分三段,第一段从“伪临朝武氏者”到“识夏庭之遽衰”,揭露武则天种种罪行,阐明讨伐理由。该段从武氏卑微出生、淫乱后宫、性格残忍、滥杀无辜、篡位野心等角度论述。义正言词,直击武氏要害。正如宋程大昌说:“骆宾王驰檄天下,明指‘聚 ’之丑,而后曾不能设一语以自解说,反叹宰相失人。乃知事犯公义,不独心不可欺,口亦不能自文也。”(《考古编》卷七)第二段从“敬业皇唐旧臣”至“何城不克”,极力渲染起义军气势声威,阐明讨伐武氏的坚定意志和必胜决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正是骆宾王侠骨的注解。第三段从“公等或居汉地”到结尾,呼吁朝野义士共图大业,勤王讨武。“一 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震耳发聩,更是刺敌利剑。

骆宾王一反对普通弱女子的怜悯同情,严厉痛斥武氏的强权政治和窃国行为,其本的既是正义感、责任心,更是他侠义性格和正统儒家思想合力的必然结果。纵观诗人的上述三篇作品,诗人并不因笔下女性地位身份的高低贵贱,而改变自己的立场观点。常理而言,人人皆能想到兵败后果的严重性,聪明绝顶的骆宾王更不会糊涂无识,但他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挑战权力至上的武氏集团,这应是其一生尚侠精神的强有力支撑,哪怕最终生死未卜,也要让侠骨留香人间。诗人不为私利,不计性命,只为国家,直指邪恶,这种侠义精神已经超越前人并高迈千古。清人陈熙晋褒誉骆宾王此文是复兴李唐的首功:“唐之复,非复于五王讨乱之日,而复于中宗再入东宫之时。非复于中宗再入东宫之时,而复于柳州司马传檄天下之时,虽谓唐之中兴,兴于一檄也。”(《临海集序》)

三、骆宾王三篇作品的成因和价值意义

陈熙晋认为骆宾王是“倡明大义”的“志士”,惋惜人们不察其“立身之大闲”,仅识骆“文章之末技”,批评唐史“不传之忠义”,是“违其志”(《临海集序》)。陈言甚确,这三篇女性作品,实是骆宾王散发侠骨之香、坚持正义理想的外化,究其成因,可简括如下:

1.儒家思想的自幼浸染

陈熙晋说骆宾王,“七岁能属文……随父至博昌……学问得之于齐、鲁者为多”(《续补〈唐书〉骆侍御传》)。博昌属齐地,南面与儒学发祥地,孔、孟之乡的兖州较近,儒家的仁爱忠孝思想深深地濡染了诗人。骆宾王常以齐、鲁故民自居,“宾王淹留故俗,体朴厚之弘规。稷下遗 ,陶礼仪之余化”(《上兖州刺史启》)。他还谈到孔、孟文化对自己的熏陶,“某筱派庸微,桐岩贱伍,托根邹邑,时闻阙里之音;接 雩津,屡听杏坛之说”(《上兖州张司马启》)。这也是他同情弱者、嫉恶如仇侠义思想的深层动因,诗人说自己“少年重英侠”、不肯“逐金丸”(《畴昔篇》)即是明证。

2.家庭严教的长期使然

骆宾王说自己的学养为人与父母教育息息相关,“承断织之慈训,得锐思于书林;奉过庭之严规,遂容情于义圃”(《上兖州张司马启》)。诗人十六七岁丧父后,寡母对他要求更严,其宏博富赡的学养、刚正不阿的性格,皆与其母教诲分不开。为能陪伴母亲晚年,他毅然辞去裴行俭的征辟,“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养亲之故也,岂谋身之道哉?”(《上吏部裴侍郎书》)道出自己独立人格和对功名利禄的轻视。他在《畴昔篇》篇中谈到母子情深,“人事谢光阴,俄遭霜露侵。偷存七尺影,分没九泉深”,母亲去世后自己忧伤成疾,差点死掉。正是这种家教,形成了其不畏强权、坚强耿直、行侠仗义的个性,知此,其讨伐武氏不足为奇矣。而少年丧父,长期与寡母相依为命,及生活的磨难,经历的坎坷,使诗人能平等对待社会底层女性,充分关注、尊重她们,哀其不幸,鸣之不平。这恐也是他能代郭氏、王灵妃申诉爱情正义的原因吧。

3.蜀川人文的熏陶与政治理想的坚守

这三篇作品皆与蜀地有丝缕关联,骆氏蜀中游历代郭氏答离蜀的卢照邻,代王灵妃赠入蜀不返的李荣,代刚卸任四川眉州刺史的李敬业讨伐武氏。蜀地重侠义之风由来已久,秦“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杜甫《鹿头山》也称蜀地是“豪侠窟”(仇兆鳌《杜诗详注》),自古多侠士的蜀地人文和巴山蜀水涤荡了诗人心性,《畴昔篇》就谈到了他在四川的畅游和陶醉。而这些都是表象,骆氏“临大节而不可夺,处至公而不可干”(《自叙状》),内心忠君爱国、穷善其身、达济天下的政治理想,才是其侠骨至香的真正动因。

这三篇作品的价值意义在于:首先,扩大了传统侠义思想内涵。侠骨中加入柔肠,将男女爱情写入作品,主人公皆为女性,而又不同于六朝淫靡艳情,并将传统侠者的关注对象,由个人升级到国家层面,拓宽了传统侠义的内容;其次,对传统“代言体”的承变。传统代言法由来已久,如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中已多人物内心独白,汉乐府拟女性思游子,六朝代女性写声情。骆宾王之作,既有传统的模拟女性口吻男代女写,又有明确公布男代男写之文,更为甚者,是其对代言体作品赋予了侠义新内涵,实独具特色;再次,将传统写侠义的作品开拓为歌行体裁和檄文题材。明胡应麟云:“卢骆歌行,衍齐梁而畅之,而富丽有余。”(《诗薮·内编》)代郭氏和代王灵妃两诗,吸收赋法和六朝乐府形式,并融合格律,频繁转韵,流转自如,对唐代歌行具有开创意义。讨武氏檄文“足为文人吐气”(《诗薮·内编》),因其不仅拓新了檄文题材,更在于其作为一介书生,敢于斗争侠义精神的典范传承和深远影响。

① 骆宾王生卒年多歧说,此据杨柳、骆祥发《骆宾王评传》,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页,第396页。

③ 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按:骆宾王参加扬州起兵败后21年,唐中宗命鲁人郗云卿收集骆作品,得数百篇;又本文引用骆宾王诗文皆从陈熙晋本,以下不再一一赘指出处。

④ 此说见任国绪《卢照邻集编年笺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0页;卢照邻居蜀时间和去官原因也多歧说,一说卢照邻于高宗总章二年(669)由长安入蜀任新都尉,咸亨二年(671)因风疾去官居太白山中,不久回长安。

⑤ 关于此诗创作地点有两说,陈熙晋说在蜀中,骆祥发认为在长安。

⑥ 按:本姓徐,其祖父徐世 因开国有功,被高祖赐姓李,敬业袭之。

猜你喜欢

郭氏侠骨骆宾王
记住了,他叫骆宾王
骆宾王七岁咏鹅
郭皇后的后宫戏
了不起的她
茄子花
太皇太后要跳楼?
一场宫斗引发的倒霉剧
夜酌
骆宾王的鹅(外一首)
侠骨行江湖,踏月探迷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