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轨迹
2011-08-15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65
⊙徐 豪[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065]
从《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轨迹
⊙徐 豪[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065]
杰克·伦敦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界对他的本人关注却不多。探索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存的本质成了杰克·伦敦许多作品中主人公共同追求目标,本文通过杰克·伦敦的准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来展示和解读其生命历程。
马丁·伊登 杰克·伦敦 生命轨迹
一、引 言
私生子出身的杰克·伦敦对个人主义和超人哲学的信奉与其童年的苦难历程有关。正是由于尝尽了穷苦困顿、颠沛流浪之苦,杰克·伦敦才下定决心摒弃无休无止的像畜生一样辛苦的劳作,他要从社会最底层的不公平、不平等的处境中摆脱出来。他明白,软弱无助地等待命运之神的眷顾无疑痴人说梦,他要靠自己的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杰克·伦敦一面艰难地过生活,一面以超出常人的意志大量阅读。虽然经常过着流浪、冒险和艰苦劳动的生活,却从未忘记读书,他读了大多欧美作家的作品,努力学习,总结吉卜林和斯蒂文森的写作方法,随时把心得体会和读到的精彩文笔记在笔记上,这些在他的准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都有完整的展现。
二、从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
马丁的生活、奋斗过程点点滴滴都浸满着杰克自己奋斗、拼搏的痕迹。《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根据自己早年的实际生活经历和亲身感受创作的,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
马丁·伊登对露丝一见钟情。她是一个苍白、轻盈的人,有着一双大大的、超凡脱俗的眼睛和一头浓密的金发,马丁把她比作纤细枝条上的一朵苍白的金花,她是一个精灵,一个天仙,一个女神,在人间找不到这般超凡脱俗的美。马丁听她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地讲她熟知的文学时,马丁认为这就是精神生活,这就是美,既温暖又奇妙。他深信值得为这个女人而活,为她奋斗,还值得为她死。“从马丁意识深处直涌出一个念头:征服她,赢得她,这个生在他身边的百合花般苍白的天仙。”
马丁通过摩丝家对上层社会的短短一瞥,就为其表象所陶醉,深为敬佩。同时,他也感觉出了自己的粗鄙,认为自己根本不配和露丝呆在一起,所以,他开始通过学习彻底地改变自己。马丁沉醉在书本里,求知欲化作千百条蛆虫,咬噬着他的头脑。在自学过程中,他更坚定了露丝和她的家庭所处的上层社会体现出来的优雅的美。他清楚而肯定的是必须获得美、才智和爱情。
随着马丁学到标准的英语发音和高深的思想,他树立起强大的信心。他要写作,这是事业,这是赢得露丝的路。为了露丝,他的成名欲才如此强烈,他要在世人面前做一个成功的人,这样才能使他心爱的女人为他骄傲,认为他是值得尊敬的。马丁爱露丝胜过一切,他认为爱情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明白了自己为什么生下来,正是因为爱情,使他自己发生了彻底的革命,把他从一个粗俗的水手变成一个学生,一个艺术家。马丁认为爱情比学问和艺术更伟大,是这三者之中最美好、最伟大的。爱情对他而言是万分崇高的。马丁甘心情愿做一个万分忠诚的恋人。
如果说一开始马丁对露丝是顶礼膜拜的话,随着自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马丁在思想上超过了露丝,超越了露丝所在的阶级。渐渐地,露丝发现马丁的改变已超出她的掌握范围,露丝试图挽回却又被她所看不惯的东西深深吸引,这种吸引力使她不断地靠向马丁。他们订婚了。一次在露丝家,马丁遇到了露丝一家人奉为有成就、有势力的勃朗特法官,对于这位腐朽的法官,马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痛斥了他。而勃朗特法官被露丝一家视为有势利、有成就的人物,结果不欢而散。露丝被震惊了,她开始动摇了自己的欲望,决定和伊登保持距离,而当伊登被小报的假新闻杜撰为社会党的头子,是对资产阶层最大威胁之一时,伊登的“恋爱”也就走到了尽头。露丝寄来了一封绝交信,声称与马丁的交往不过是年轻的莽撞所致,她需要的是正派体面的生活,他们的婚约就此取消。
在马丁的不断努力下,时来运转,他的作品慢慢有人要了。随着其作品《太阳的耻辱》的出版,马丁·伊登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人们都想知道马丁·伊登的情况。刊物、杂志又主动高价索要他的作品。钱源源不断地添进马丁的口袋。他的姐夫们态度也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弯,从以前的咄咄逼人变成了毕恭毕敬。很多人都来请他吃饭,包括他当面骂过的勃朗特法官,甚至摩丝先生——露丝的父亲也来请他。露丝也主动找马丁,甚至通过主动献身渴望与他和好,可是他却没有了热情,他的心里没有一点波动,他感觉不到一点对她的欲望。他渴望给她幸福,却发现自己做不到。他对一切都丧失兴趣了,对一切都失望了,变成局外人了,他“跑得太远了,远得回不来了”。
《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准自传体小说,马丁处处渗透着杰克的影子,是杰克·伦敦的浓缩。马丁短暂一生的追求、奋斗、受挫、成功、幻灭无不折射出杰克的生命历程。杰克·伦敦把马丁的追求、努力的艰苦历程描绘得如此形象、细腻、感人,是因为在马丁的奋斗历程中有他自己经历的辛酸、苦楚。
三、杰克·伦敦与马丁·伊登的异同
杰克·伦敦比大多数的作家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他的一生也是波澜起伏。杰克是非婚生子,生父被认为是一位颇有天赋,自学成才的星象研究者,欧文·斯通在《杰克·伦敦传》中多次把杰克的文学天才归于这位星象学家的遗传。母亲弗罗拉在生下杰克八个月后,嫁给约翰·杰克,因此,杰克也有了自己的名字——约翰·格里菲斯·杰克。杰克早年的生活比较富足,但母亲弗罗拉是一位不守常规,敢想敢做,而又频频失败,还有一点儿神经质的女性。由于她的不安分,不满家道殷实的现状,做出非要一下子大富大贵的不切实际的举动,再加上继父的软弱、老实,导致家庭的两次破产,家境每况愈下,因此杰克童年大多数的时间是在极度贫困中度过的。由于无人管教,他过早地走向社会,曾因流浪被判处30天苦役,监狱的生活丰富了他的生活经历。
杰克·伦敦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幼时家境困苦,可他对文学的兴趣和理想却是难以抑制的。他的读书求学欲望十分强烈,故而,为了兼顾生活与学习,杰克伦敦从10岁起就不得不半工半读,只要有可能,他就会把时间都用在读书上。到16岁之前,他一直是做工与读书并存着生活。但他努力自学到的知识和写作能力胜过了高等学府的科班生。1893年美国经济陷入大萧条,杰克伦敦在求职期间偶尔写一些作品。当时,旧金山的《呼声报》举行了一次征文竞赛,在母亲的鼓励下,杰克伦敦尝试着写了一篇《日本海上的飓风》,结果获得了头等奖金25美元。只受过小学教育的杰克初次显露出他的创作才能,这要归功于他平时的勤奋学习与他认真阅读文学巨匠们的优秀作品,并且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杰克·伦敦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路。不久,他爱上了中产阶级出身的小姐——大学生梅布尔。为了使自己与她般配,杰克更加勤勉地学习、努力写作,以期提升自己的学识和社会地位。1897年3月,杰克出发到阿拉斯加克朗代克去淘金,历尽千辛万苦也没有淘得一粒金子,还得了坏血病。淘金虽然失败了,但他在艰苦和寒冷的北方的经历是比黄金更宝贵的创作素材。这时养父约翰已经病故,为了一家人的衣食,杰克只得参加邮局的招工考试,他虽然被录取了,但却没有去就职,因为淘金者的故事已经在他的头脑里酝酿成熟,逼得他非写出来不可。他一面打短工糊口,一面以疯狂的激情写下了一系列阿拉斯加的故事。他把作品念给梅布尔听,期待着她的赏识和支持。但这位出身“高雅”的小姐却说他写的生活都是粗俗野蛮的,他靠写作是永远不能出人头地的,还不如赶快去当邮递员。两人志趣迥异,最终走向了决裂。杰克·伦敦把和梅布尔不可实现的爱情寄予在《马丁·伊登》中,把马丁塑造成一个为爱情奋斗不息、全然不顾的痴心情种。爱情成为马丁的生命中最重要的,远胜于美和一切。所以,杰克一旦丧失了对露丝的爱情,生命也就被蚀空了。而杰克·伦敦毕竟是现实中的作家,不会因为爱情的失去就丧失生活的信心。
具体地讲,杰克和马丁有很多的异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写作动机方面。马丁追求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为了爱情,为了美,失去心中理想的美,整个人生就显得麻木不堪,失去了奋斗的目标。而杰克写作是为了生活,他曾坦言,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为了使自己的生活富裕。他也是这么做的,杰克生活奢侈,盖别墅、造油轮、私人远游、置田产、经营牧场等。在写作过程中,马丁的事业无人支持,亲朋好友都反对,对他持怀疑态度;报社、杂志老是给他吃闭门羹,他一直陷于无边的黑暗,只有靠自己苦苦的坚持。杰克所走的路比马丁通顺得多,相对于别的作家而言,他成名很早,也没有经过那么多无情的退稿,而且家人、朋友都非常支持,不断给他鼓励,并非孤身作战。
人生价值观方面。马丁成功之后感到极度的厌恶,厌恶一切虚荣、伪善,生活了无生趣,找寻不到继续存活的意义,从而走向不归路。伦敦要比马丁现实,他比马丁更明白作家的终途,所以不会在失望之余选择轻易放弃。
信仰方面。马丁在写作的过程中,接触到一系列的哲学,深信斯宾塞的个人主义,而撇弃社会主义。而杰克的哲学就较为复杂,矛盾重重,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割舍不掉。他的思想充满矛盾,不能找寻到真正的出路在何方,即使后来他到达了生命的巅峰,也只能向死神寻求解脱。杰克的生父威廉亨利钱尼是个自封为“教授”的占星家,学问很好,充满自信。同时钱尼又是记者、律师,对于美国占星术发展起了一些推动力。他同杰克的母亲芙罗拉同居,当她怀了孩子,他竟离弃了她。芙罗拉在杰克出生后八个月大时嫁给约翰伦敦,约翰伦敦把杰克当成自己亲生儿子一样疼爱,杰克对他的后父也是很有感情的。因为出身不合法与混乱的家庭带来的不确定与自卑感,使他胆小、怕羞;又因为从生父钱尼“教授”那里继承了强壮的头脑而自信、稳妥。既相信超人,又坚信社会主义,而忽视了二者的相互排斥。所以,终其一生,杰克既是一个个人主义者,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乐观和悲观性格的双重融合,贯穿于他的一生。
人生道路方面。小说主人公马丁赋予牺牲精神,心胸开阔,不计前嫌,可以原谅以前故意和他为难的人。杰克热情似火,待人和善,有求必应,但不能原谅友人的背信弃义。马丁伊登为了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脱离他所出身的劳动群众这一阶层,当他发现这种生活的空虚时,他已经和大众的距离太远而不能回到其中,只能以自杀了结一生。我们再看作者杰克本人后来的经历和结局,杰克正好走上他书中主人公马丁·伊登所走的类似的绝路。马丁·伊登的死亡说明:脱离自己所处的阶层,追求名利享受,必然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度空虚,使自己变成行尸走肉,最终付出沉重的代价。
四、结 语
马丁·伊登以积极向上的斗志,坚强不屈的意志,在短暂的人生之旅中,谱写了一曲悲壮又鼓舞人心的高昂乐章。在从社会的最底层跃居上层社会的坎坷经历中,无论在何种境遇,无论遭受何种打击,他都迎面而上,直面还击。他的一生是永不妥协,永不气馁的。马丁成功后,感觉到无处可去,无家可归了,他不甘于屈服社会主流,不甘于迎合他们,而这个躯壳又迫切需要一个地方永久的休息,死亡就是他最好和最终的归宿,也是唯一和必然的归宿。马丁的自杀不仅仅是简单的精神悲剧,而是一种超越,超越生活,超越自我,绝不妥协,绝不屈服,是一种倔强,是一种坚持。简言之,杰克·伦敦通过其小说主人公马丁·伊登体现的不是畏惧,不是忧心忡忡,而是执著的信念和不屈的操守,当然这种信念却是充满着空虚和幻灭的宿命。
[1][美]欧文斯通.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传.董秋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许太梅.深沉的自我写照——评杰克·伦敦及其代表作《马丁·伊登》.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3]何清.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浅析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伊登的深刻蕴涵.名作欣赏,2006:(05).
作 者:徐 豪,硕士,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及跨文化交际。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