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情幻灭与归属感缺失
——《马丁·伊登》主人公死因解析

2011-08-15纪亚品崔海英罗翠丽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名作欣赏 2011年9期
关键词:上流社会露丝归属感

⊙纪亚品 崔海英 罗翠丽[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爱情幻灭与归属感缺失
——《马丁·伊登》主人公死因解析

⊙纪亚品 崔海英 罗翠丽[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本文试从爱情的幻灭和归属感缺失两个角度解析杰克·伦敦小说《马丁·伊登》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心路历程,从而揭示马丁·伊登在成功的巅峰之时选择死亡的内在原因。

爱情幻灭 归属感缺失 马丁·伊登 死亡原因

《马丁·伊登》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成书于1908年2月,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出身于美国社会底层的青年马丁·伊登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于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奋斗历程及其悲惨结局,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文明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是“美国梦”的代表作。本文将从爱情幻灭和归属感缺失角度解析马丁·伊登的心路历程,从而揭示马丁·伊登的死亡原因。

一、爱情的幻灭

露丝对于马丁·伊登来说是他人生中的关键人物,结识并爱上露丝是马丁·伊登人生的转折点,使他开始想要摆脱以前生活的阶层,进入露丝所代表的资产阶级阶层,这也是他奋斗的原因所在。但也正因为对露丝爱情的幻灭,导致了马丁·伊登的精神幻灭,使他在成功的巅峰时刻选择了投海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1.对露丝的一见钟情——奋斗的原因

从马丁·伊登进入亚瑟的家里,看到露丝的第一眼,他就对这个自己根本不了解的女子一见钟情。“她是一个精灵,一位天仙,一位女神。”那个时刻,在他心目中露丝就是女神的化身,一刹那,所有以前他见过的和认识的女人都成了“可怕女人”、“码头上的垃圾、“人间地狱里的渣滓”。“他想:“这儿有个人值得你为她活,为她攀高,为她战斗——啊,还值得为她而死哩。”这个时候在马丁·伊登的心里,露丝不仅是女神,而且是一个可以让他为之奋斗,为之攀高,甚至为之死亡的梦中情人。不仅如此,露丝的家庭给了马丁·伊登很大的触动,他认为自己在上流社会,在露丝的身上找到了爱。“他一生渴望爱。他的本性追求爱。这是他赖以生存的有机需要。正是从这个时刻,马丁·伊登感觉自惭形秽,想要摆脱原来的阶层,为了对于露丝的爱情和露丝所代表的美和爱,他萌生了奋斗的念头,迫不及待地想要拉近彼此的距离,走向梦中情人的身边,也就是跻身于她所代表的上流社会。

2.和露丝的交往——奋斗的支柱

在马丁·伊登和露丝的交往中,他对露丝谈论的文学和艺术非常着迷。他本是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的水手,粗俗没有教养,但是本质上却向往文明,渴望获得知识。为了拉近与露丝的距离,在露丝的启发下,他开始发奋学习,自学标准的英语,改变自己的语言和语音习惯,以使自己的谈吐为上流社会所接受。为了露丝,他决定跻身于上流社会,多方权衡,他选择了写作,想要通过写作打开通往上层社会之门。为此,他放弃了做水手挣钱的机会,把自己的一切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写作中去,在整个奋斗过程中尝尽了苦头,历尽了磨难。他常常身无分文,饥渴难耐。他废寝忘食,有时连续几天不吃不喝不停笔地写作。但是周围的人包括他的亲人并不理解他,而是奚落他,中伤他,甚至露丝也并不希望他成功,因为露丝和他交往一部分出于性的吸引,一部分出于想要成为马丁的老师的心理,但当他并没有按照她的想法考高中上大学而从事写作的时候,露丝并不理解他,只希望他能够回到自己为他安排的路上来。在那些最艰难的时刻,渴望成功,渴望赢得露丝的欢心是马丁·伊登唯一的精神支柱。

3.露丝与他解除婚约再要求复合——爱情的幻灭

读书与写作打开了马丁·伊登的眼界,这时他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但是在与露丝一家的接触中,马丁·伊登开始认识到那些人对于真正的文学、油画以及音乐都是一窍不通的,而且,这个时候他对于露丝的迷恋也渐渐降温,当偶然看到露丝嘴唇上沾的樱桃渍时,她一下子从女神变成了凡人。当露丝批评他的作品的时候,他才意识到露丝并不是他的知音。由于报纸的批评,露丝的家人要求她和马丁·伊登断绝关系,露丝竟然真的解除了和他的婚约。这个时候,马丁·伊登对于露丝的爱情到了崩溃的边缘,他为之奋斗努力的支柱轰然崩塌,他几乎不知何去何从。

当他痛苦到绝望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巨大的转机。他的作品开始被纷纷出版,一夜之间,他声名鹊起,事业开始飞黄腾达,而弃他而去的露丝竟然向他再次示好,甚至主动向他献身。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并没有真正爱过她。他一向爱的是理想化的露丝,自己创造的天仙,他的爱情诗里的女神。那个真正资产阶级小姐露丝,资产阶级的弱点一应俱全,还有中产阶级不可救药的狭隘心态,他可从来没有爱过”。这个时候,马丁·伊登才认识到他和露丝的爱情的本质,他爱的是理想化的露丝所代表的真善美,而露丝爱的则是他成功所带来的名和利,所以他的爱情彻底地幻灭了。

可以说,是爱情使得马丁·伊登开始了对于美和知识的追求,使他渴望成功,使他渴望跻身上流社会,爱情一直都是他奋斗的唯一精神支柱;但是也正是由于爱情的幻灭使得他对于随后的成功、财富和名誉不屑一顾,因为这时候这一切对于他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他最终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了死亡。

二、归属感的缺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马丁·伊登来说,当他成功的时候,可以说其他的四个需求都已经实现了,唯有爱与归属的需求缺失了,而恰恰是这一需求的缺失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

1.成功前的归属感

最开始的时候,马丁·伊登出身于社会底层,也一直安于现状,在他所处的社会阶层混得风生水起,打架斗殴,跳舞恋爱他都很在行,在那个圈子里很受欢迎,他有着众多的朋友、情人,在家里姐妹都很疼爱他。那个时候,虽然他只是一个粗俗的普通人,但是他的生活很充实,他身边充满爱,并且有强烈的归属感。他从来没有感到过精神的空虚,更不会想到要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2.成功后的归属感缺失

由于对于露丝的爱情,马丁·伊登决定背离原属的阶层,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跻身代表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一开始的时候,非常艰难,可以说是处处碰壁,他面对的是奚落和嘲讽,到处是批评,拒绝和不理解,这些打击几乎使他丧失希望,但是对于露丝的爱情力量使他坚持了下来,并且最终功成名就,成了资产阶级的一员。而这时候,他却已经认清了资产阶级的本来面目,资产阶级追逐金钱利益,虚伪庸俗,冷酷无情,自私自利,他们虽然谈论文学和艺术,但是根本就不理解他们所谈论的东西;他们追捧马丁·伊登的作品只是由于他的名声,但并不理解他的作品的真正价值,所以在这个阶层,马丁·伊登根本就找不到归属感,他感到失望和孤独。

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想回到原来所属的阶层去找回爱和归属感,但是这个时候他发现自己的个体自觉意识和客观世界都已经使他与原来的生活格格不入了,他最终的归属地已经没有了他的立足之地。“他和他们距离太远,在他和他们之间成千上万翻开的书本形成了巨大的鸿沟”,他“已经走得太远,再也回不来了”。

这时候他虽然终于像渴望的那样功成名就了,但是他的心理和精神处在两个阶级的夹缝中,在哪一个阶层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而他对露丝的爱情已经幻灭,他感到了心灵的无比孤独,这使他最终走向了死亡这条不归路。

爱情的幻灭和归属感的缺失对于马丁·伊登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来说,这种打击是致命的。他曾对布里森登说过,爱情对他是第一位的,自从认识露丝之后他的生命便属于露丝,可最终他发现露丝也跟其他的小姐们一样庸俗浅薄,并不值得他爱,这成了他死亡的关键原因;而辛辛苦苦奋斗取得的成功却使他发现自己不能归属于虚伪的资产阶级,但同时也脱离了自己的阶级,成了没有归属感的孤家寡人,这也最终使他无处可去。

这时候,马丁·伊登意识到自己病了。他对露丝说:“我是一个病人——啊,病的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的心灵,我的头脑,我似乎已经失去了任何价值观念。我什么都感到不在乎,我已经饱尝生活中的一切,如今对于任何东西都已没有欲望。”他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和对“梦想”的追求,对于他而言,生活已经没有了意义可言。因此,马丁·伊登在成功的巅峰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跳海自杀。

[1]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崔静.在希望中奋进.于迷惘中沉沦——浅析爱情对美国小说《马丁·伊登》主人公命运的影响[J].新西部,2009:8.

[3] 李明琴.解读马丁·伊登从欲望到绝望的心路历程[J].科技信息,2008:25.

[4]余立霞.梦想的追求与幻灭——评杰克·伦敦及其代表作《马丁·伊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04):6.

[5] 李怀波.马丁·伊登对生命本质的追求与探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 者:纪亚品,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崔海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罗翠丽,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均为英语语言文学与英语教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上流社会露丝归属感
Never Let Go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日本“上流社会男性”什么样?
惩罚和保护都是爱
浅析《卖花女》中人物形象与当时英国阶级面貌关系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投资专家